水摩浴是什麼 <pre>概述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
中醫藥學在中國歷史悠久,自1982年國家《憲法》寫入“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之後,1991年我國又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總方針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指出要“中西醫並重”、“扶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賦予中醫合法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歷史 [編輯本段]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裡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裡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湧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髒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樸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制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愈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藥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俨麗,甘肴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基礎理論 [編輯本段]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於中國古代,受到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深刻影響。對於事物的觀察分析方法,多以"取類比象"的整體性觀察方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裡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裡,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裡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髒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髒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髒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髒腑學說,主要研究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髒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