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編輯本段]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周易_<乾坤譜>中有陰陽對演圖.如上圖: [編輯本段]陰陽分形集 陰陽五行分形集 中醫古老的"陰陽說"實際上是最古老的"樸素文字分形論",它是以陰陽的二元(或三元)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無標度,多層次的二(三)進制,循環,放大或縮小的最簡單,最古老的"中醫分形集"之一,其分維是1(相似維數).可以容易地構造出陰陽分形集,它們類似康托集(見鄧宇等的"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鄧宇等的"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 [編輯本段]諸子中的一家 中國春秋戰國時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為代表)、墨(以墨子為代表)、道(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法(以韓非子為代表)4家。代表他們政治和學術觀點的著作分別是《論語》、《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編輯本段]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play中醫 陰陽的揭秘,歷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面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志。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志,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1999年,鄧宇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7期。 2005年,趙致镛,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韬,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編輯本段]五行解釋陰陽的最新解析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王英博士在對五行進行訓诂之後,對陰陽作出如下解析: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天地變化之道,萬物運行的法則,生命變化的規律,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系,生命力的源頭。這五點是對《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陰陽五行理論內容的提煉: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天地生成和變化。中國古代認為在混沌之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而這一過程和天地生成過程構成了天地之間的物質循環。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陰陽用來闡述運動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結果[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力量就是陰陽[“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用來說明生命變化形式的“生、長、收、藏”。推動了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形成終而復始的運動,這正是五行理論的內容之一。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落實陰陽理論的。 第四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系[這種關系是用五行理論來表達的,具體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說明:“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一《五行通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同上);“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張隱庵:《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論》)]。 第五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能力的源頭。在中國古代,道家和醫家都是用“神明”來描述生命的生滅現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長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為神明。”(《淮南子泰族訓》)]。陰陽正是這種生滅現象發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來理解生命現象的。 上述五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古代對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黃帝內經》歸結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