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板,無不宜,用途之廣,省產木材無出其右者。制材廢材亦可制鉛筆及火柴桿等。
紅桧(土名:忪梧,薄皮)(學名chamaecyparisformosensis,mataun‧) 紅桧分布於台灣中央山脈,較台灣扁柏稍低,主產於文山、插天山、阿裡山、八仙山、大雪山、太魯閣、大元山、木瓜山、楠梓仙溪等地,成純林或與台灣扁柏,鐵杉,闊葉樹等混生。全省蓄積僅次於鐵杉居第二位。木材外觀-邊心材之境界分明,色較台灣扁柏略帶淡紅色,邊材狹小,黃灰色,心材紅黃色至帶褐色,年輪明顯,春材較秋材漸進移行而分明。木理通直,木肌細致均勻,弦切面具美麗花紋,香氣強。 木材加工性質大致與台灣扁柏相似,各項強度稍弱。耐濕性耐蟻性則較台灣扁柏為強。用途-與台灣扁柏相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閩越先民習於水上活動,所制首尾尖高的獨木舟,稱“舟了鸼船”。 三國時期(220~265年),吳國在福建沿海設有造船工場,當時,福建修造的海船多為方尖底型,並建有石壓艙,以增強穩性和抗風力。西晉初期,能造具有8個水密隔艙的船。 唐代(678~907年),福建造的海船在堅固性、穩定性、適航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宋、元時期(960~1279年),泉州港發展成世界大港,所建造的“泉舶”在船型、船體結構及載重量方面都相當先進。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海舟以福建為上”。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經高宗同意,在福州一次建造海舟至千艘。1974年,在泉州港出土的一艘中等遠洋貨船,是南宋末年航行於東南亞及波斯灣一帶的貨船,載重量在200噸以上,尖底造型、方頭方梢、船體短肥、多水密艙、多桅桿。該船有3個特點:一是船體采用多層板錯位疊合結構,舷側板為3重木板結構,總厚度18厘米;船底板為2重木板疊合結構,船底兩邊殼板各分4級,每級向外擴10~12厘米不等,使船底成4個階梯形狀,增大海船的回復力,增強耐波性能,減小在風浪中顛簸。二是采用龍骨和肋骨的設計和直角榫合工藝,粗大堅實的龍骨增大了船體的縱向強度,在隔艙板與船殼板交接處的肋骨,與底部的龍骨組成一個堅固的主體——角架,增大船體的橫向強度。此工藝至今還在繼承和發展。三是所有船板的上下左右之間都采用榫接,榫接處用鐵釘加固,縫隙塗塞用麻絲、竹茹桐油灰搗成的捻料,釘合時把鐵釘送進木板深處,再用桐油灰將釘頭密封,以防銹蝕。 明永樂元年(1403年),朝廷命福建都司造船137艘。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7次下西洋,所用的寶船不少是在閩江口一帶制造的,最大的44.4丈、寬18丈;中型的長37丈、寬15丈,張掛9桅12帆,每船平均乘載400~500人,最大的達1000人。從尺度、結構、裝備等方面看,這些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舶。福建還制造出遣往琉球冊封的“封舟”和用於抗倭斗爭的戰船等。封舟的首尾都有“虛艄”,體型瘦長、尖底,張掛5帆,受風面大,具有良好的橫向航海性能,歷次封使團渡海,都沒有留下海難的記錄。抗倭用的戰船,船體堅固,船艙能容百余人,高大如樓,吃水1.2丈,全船分4層,氣勢宏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閩越民眾習於水上活動,制造出獨木舟.
三國時期孫吳所據之江東,歷史上就是造船業發達的吳越之地。吳國造的戰船,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3000名戰士。孫權乘坐的“飛雲”、“蓋海”等大船更為雄偉壯觀。孫吳曾多次派出大船隊遠航遼東及南海海域。孫吳的民船業也很發達。如位於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的“■[gōulù溝路]洲”,就是由於建造過大型船舶“■大扁”而得名。 這些大船選材考究,多用“豫章楠■[xiǎn顯]”上好硬木制成,極為堅固。 晉朝在滅了蜀漢之後,為了進而滅亡吳國,曾派王濬在四川建造樓船,組成龐大的水軍艦隊。王濬所組織建造的樓船,最大者方120步(一步是六尺),可以載2000多人,艙面上建有瞭望台,船上可以馳馬往來,被稱為“舟楫之盛,自古未有”。<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亞虎知識堂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