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在哪兒 [編輯本段]庫倫 意為城圈,用作地名。即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庫倫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總面積4650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4年)。 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郵編:028200。代碼:150524。區號:0475。拼音:kulunqi。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庫倫旗轄6個鎮、4個蘇木:庫倫鎮、六家子鎮、三家子鎮、額勒順鎮、扣河子鎮、水泉鎮、白音花蘇木、哈爾稿蘇木、先進蘇木、茫汗蘇木。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2000年,庫倫旗轄5個鎮、3個鄉、6個蘇木。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旗總人口172419人,其中各鄉鎮蘇木人口(人):庫倫鎮37844六家子鎮9456三家子鎮11901額勒順鎮11862扣河子鎮15561水泉鄉8626平安鄉7345三道窪鄉8910白音花蘇木12040哈爾稿蘇木9308奈林稿蘇木8890先進蘇木10934格爾林蘇木7306茫汗蘇木10997瓦房牧場虛擬鄉1439 ?年,庫倫旗行政區劃一覽: 庫倫鎮:轄清真寺、阿其瑪路東、阿其瑪路西、果園、後府、興源、福源寺、北街、中心街、豐水山、元寶山、皂戶沁、文明街、烏珠木沁、白雲錫勒、白音召16個居委會;東嘎查、西嘎查、珠占艾裡、毛敦艾裡、烏和林高勒、哈日格、庫倫溝、額爾根希泊、五家子、白廟子、老虎洞、扎白營子、察林稿、固日班白、北元寶山、西皂戶沁、東皂戶沁、哈圖塔拉18個嘎查;團結、西溝、南元寶山、安家窯、馬家窪子、奈林稿、馬尼吐7個村委會。 六門家子鎮:轄六家子、達林稿、馬石井子、大南京窪、西胡金稿、大壩、沙力溝、樹林子、九家子、杏樹窪、小南京窪、依河、簸箕、東三道窪、塔斯海、吉利窪、西三道窪、頭道窪、哈海溝、泡子崖、三家子、二道窪、袁家窩堡23個村委會;東廟、沙爾塔拉2個嘎查。 三家子鎮:轄固日班格爾、干溝子、塔林白興、下扣河子、上烏蘭胡紹、下希泊、後協力花、哈拉胡紹8個嘎查;東窪子、下烏蘭胡紹、前協力花3個村委會。 額勒順鎮:轄泊白、達爾登、吉力圖、蘇日圖、保爾斯稿、賽音他拉、查干朝魯、合其寅貴、烏旦塔拉、巴彥塔拉、敖倫11個嘎查。 扣河子鎮:轄扣河子、酒局子、白家灣子、雙廟、丁家杖子、先進、燒鍋地、四家子、喇嘛稿、萊草窪、平房、秦家溝、興發、韓家杖子、解家杖子、五星、西下溝、達錄山、牛古圖、葦子溝、平安、羅家仗子22個村委會。 水泉鎮:轄水泉、石灰窯子、山東頭、紅山咀子、平台子、東窯子、圓倉子、五家子、昆都嶺、南溝、哈達圖、崗崗圖、文家杖子、上庫列圖、沙金台、稻田、大窩堡17個村委會;格爾林、必連、臥力圖、益利哈、吐力稿5個嘎查。 白音花蘇木:轄白音花、察哈爾、蘇斯、厚很塔本白興、仨麻子、奈木克爾、巴達榮貴、厚很、少榮稿、烏蘭崗、阿其瑪、斯日布、坤地、巴雅爾圖、保力巴遜、下庫力圖、上張達、下張達、海力斯台19個嘎查。 哈爾稿蘇木:轄哈爾稿、滿斯、好來高勒、來斯、溫都潤白興、東樹、道老都、上養畜牧、沙巴爾台、哈圖敖力木、宰曾圖、哈旦艾裡、查干朝魯台13個嘎查。 先進蘇木:轄龍王廟西、龍王廟東、馬仗房、東通什、牌樓、西通什、東敖海白興、塔本白興、奈林稿勒、馬營子、代西花、趙懷子12個嘎查;蘇木圖、祥記、查干台、庫力圖、孤家子、前烏力布格、後烏力布格7個村委會。 茫汗蘇木:轄海斯、毛敦塔拉、常海、奈林塔拉、白音好來、哈圖、阿拉達爾圖、額布斯台、白力嘎、蘇布根塔拉、塔本毛都、義拉拉圖、寶音太來、寶仁圖、蘇日圖15個嘎查;朝老門村委會。 養畜牧林場:西喇嘛蘇魯克分場、寶古台分場。 瓦房牧場:一分場、二分場、三分場。 [編輯本段]人物 電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枝,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很多物理學巨匠都曾作出過傑出的貢獻。法國物理學家查利·奧古斯丁·庫侖就是其中影響力非常巨大的一員。 庫侖在1736年6月14日生於法國昂古萊姆。庫侖家裡很有錢,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後來到巴黎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離開學校後,他進入西印度馬提尼克皇家工程公司工作。工作了八年以後,他又在埃克斯島瑟堡等地服役。這時庫侖就已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工程力學和靜力學問題上。 他在軍隊裡從事了多年的軍事建築工作,為他1773年發表的有關材料強度的論文積累了材料。在這篇論文裡,庫侖提出了計算物體上應力和應變的分布的方法,這種方法成了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一直沿用到現在。 1777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針中的磁針的方法。庫侖認為磁針支架在軸上,必然會帶來磨擦,要改良磁針,必須從這根本問題著手。他提出用細頭發絲或絲線懸掛磁針。同時他對磁力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特別注意了溫度對磁體性質的影響。他又發現線扭轉時的扭力和針轉過的角度成比例關系,從而可利用這種裝置算出靜電力或磁力的大小。這導致他發明了扭秤,扭秤能以極高的精度測出非常小的力。由於成功地設計了新的指南針結構以及在研究普通機械理論方面作出的貢獻,1782年,他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為了保持較好的科學實驗條件,他仍在軍隊中服務,但他的名字在科學界已為人所共知。 庫侖在1785年到1789年之間,通過精密的實驗對電荷間的作用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連續在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中發表了很多相關的文章。 1785年,庫侖用自己發明的扭秤建立了靜電學中著名的庫侖定律。同年,他在給法國科學院的《電力定律》的論文中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實驗裝置,測試經過和實驗結果。 庫侖的扭秤是由一根懸掛在細長線上的輕棒和在輕棒兩端附著的兩只平衡球構成的。當球上沒有力作用時,棒取一定的平衡位置。如果兩球中有一個帶電,同時把另一個帶同種電荷的小球放在它附近,則會有電力作用在這個球上,球可以移動,使棒繞著懸掛點轉動,直到懸線的扭力與電的作用力達到平衡時為止。因為懸線很細,很小的力作用在球上就能使棒顯著地偏離其原來位置,轉動的角度與力的大小成正比。庫侖讓這個可移動球和固定的球帶上不同量的電荷,並改變它們之間的距離: 第一次,兩球相距36個刻度,測得銀線的旋轉角度為36度。 第二次,兩球相距18個刻度,測得銀線的旋轉角度為144度。 第三次,兩球相距8.5個刻度,測得銀線的旋轉角度為575.5度。 上述實驗表明,兩個電荷之間的距離為4:2:1時,扭轉角為1:4:16。由於扭轉角的大小與扭力成反比,所以得到:兩電荷間的斥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庫侖認為第三次的偏差是由漏電所致。 經過了這們巧妙的安排,仔細實驗,反復的測量,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找出誤差產生的原因,進行修正,庫侖終於測定了帶等量同種電荷的小球之間的斥力。 但是對於異種電荷之間的引力,用扭稱來測量就遇到了麻煩。因為金屬絲的扭轉的回復力矩僅與角度的一次方成比例,這就不能保證扭稱的穩定。經過反復的思考,庫侖發明了電擺。他利用與單擺相類似的方法測定了異種電荷之間的引力也與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最後庫侖終於找出了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兩點電荷所帶的電量及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定量關系,這就是靜電學中的庫侖定律,即兩電荷間的力與兩電荷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電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定量規律,它使電學的研究從定性進入定量階段,是電學史中的一塊重要的裡程碑。電荷的單位庫侖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闖關東”、“下南洋”、“走西口”是我國歷史上幾次比較有名的大規模移民活動。 1、闖關東:
1)、關東 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後又俗稱“關東”,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東北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跻身於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2)、何謂闖關東: 闖關東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初步考證,明代末期即有此記錄,清代逐漸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逐漸形成闖關東的浪潮。據初步統計,至新中國成立前,闖關東的人數已達三千萬左右。其中,山東人占絕大多數。
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也是一種壯舉,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
關東之要“闖”,說明那是越軌犯禁的行為。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因此頒布禁關令。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余公裡“柳條邊”籬笆牆,也叫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稱“新邊”。以柳條邊為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鎖政策。因此,在民間有“邊裡人”、“邊外人”的說法。
但事實上,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就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滿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直至鹹豐十年後,前往關東謀生,不僅不違禁,而且成為合法的了。但“闖關東”一詞卻早已被廣泛應用,並已約定俗成。
3)、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主要分成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采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正式開禁放墾。 歷史上的“走西口”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 2、走西口:
1)、歷史上的“走西口”,亦稱“走口外”,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體位置歷來眾說紛纭,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殺虎口(今山西省右玉縣),後來則改指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但是,由於“走西口”的人群極為龐大而繁雜,對於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確切所指其實並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實際上也泛指秦晉各地至內蒙的各個通道隘口。
從歷史上看,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中國內地最早得到開發的地區,農耕文明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及至明清時代,因地狹人稠,加上天災頻臨,不少下層民眾蕩析離居,動辄流移。而自地理環境視之,晉、陝北部為中國傳統上重要的農牧分界線,口外蒙地地廣人稀,當地人出於各種需要,主動招募內地民人墾種,而清朝政府則出於移民實邊等諸多方面的考慮,也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展農業。於是,晉、陝民眾遂呼朋引類,前往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上述諸種因素的合力,遂導致了清初至民國時期,“走西口”之風愈煽愈熾。
2)、“走西口”之人的成份極為復雜,並不能簡單地與旅蒙晉商等同視之
近年來,由於《喬家大院》等晉商劇作的熱播,不少文學作品、舞台藝術都簡單地將“走西口”與晉商的精神內涵、成功之道聯系起來,甚至有人更以“走西口的哥哥曾最富”為題,將“走西口”的男子與晉商等同起來。其實,“走西口”之人的成份極為復雜,並不能簡單地與旅蒙晉商等同視之。根據歷史學界的研究,“走西口”之人,既有來自晉中的貿易商販(其中當然有部分巨腹商賈,但更有下層的提籃小賣),也有營謀開墾的丁壯,還有一些為逃避兵役和官司的社會閒雜。一般說來,“走西口”之人,開始是春去秋回的“雁行人”,主要是些攬長[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