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是怎樣的一個人 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今屬圖拉省曉金區)。他家是名門貴族之後,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裡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瑪麗娅.尼古拉耶芙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1830年8月7日托爾斯泰的母親瑪麗娅.尼古拉耶芙娜去世。1837年1月10日全家從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遷往莫斯科。6月21日托爾斯泰的父親尼古拉·伊裡奇去世。1841年8月30日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文專業,(俄羅斯殖民地)准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即1845年9月13日托爾斯泰轉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鸠等啟蒙思想家影響。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因為成績不好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度過。 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結果這件事被果戈理諷刺後寫在《死魂靈》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裡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稜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御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紳士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裡程碑。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裡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忏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伊凡·伊裡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