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嬰兒見奶奶就會哭 奶奶終於來了,爺爺想孫女也跟來小住,珠媽盤算著她從此也該輕松些了。只是事與願違,就在爺爺奶奶來的當天孫女從拒絕與二老親近,一度發展到後來奶奶一靠近她就哇哇大哭。第二天爺爺跟著珠爸出門了,只留下這娘三,而珠媽有事要暫時離開,小家伙居然干脆獨自坐在小車上玩耍也不讓奶奶抱一抱。街坊四鄰聞聽此事覺得很不思議,想想這閨女平日裡哪個遞手來抱不都是樂呵呵的……。 珠媽記起不久前看過一篇有關於講述孩子安全感及秩序感的文章,想想原因大概就出於此。比如說奶奶為了讓珠媽好好吃飯,不加思索的將平日裡由媽媽獨自看護的孫女閃電式帶出了媽媽視線;而爺爺心急讓孫女親近也將孫女帶出了媽媽視線(因為二老認為孩子只要見不到媽媽一會就會沒事)。如此一來,家裡突然闖入兩個“陌生人”不算,還給孫女一個錯覺即爺爺奶奶一抱我將意味著見不到媽媽。只是爺爺奶奶忘了,獨這個家字就能牽出多少人的眼淚和思緒……。
以下是珠媽搜集的有關於寶寶需要秩序感的部分诠釋
秩序感是我們周圍事物形態體現出的均衡、比例、對稱、節奏等因素,能帶給我們愉快、興奮、舒服的感覺。寶寶的秩序感是先天而來的。
目前相關的生物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研究都表明:胎兒對秩序感就有了生物感應;3個月大的嬰兒喜歡與體現對稱、比例、均衡的人臉交流,從而獲得秩序感,滿足心理需求;3歲前的幼兒有著強烈的安全需要,當被置於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哭鬧;秩序感覺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在心理體驗上會深化為安全感、歸屬感。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3~4歲的寶寶如果有著良好的生活秩序習慣,當他們6歲之後,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自如與和諧。寶寶2~4歲是個體秩序感發生發展的敏感期。媽媽爸爸要順應寶寶與生俱來的秩序感,培養他們有序、合理的生活習慣,令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愉快的生活。
促進寶寶秩序感發展的核心因素是環境。對於寶寶的生活范圍來說,家庭和家人是環境最重要的部分。
家庭環境
整潔、舒適的家居布置能穩定寶寶的情緒,寶寶玩耍的房間裡有木質的地面與柔軟的靠墊,同時,沒有太多堆積的物品,會讓寶寶感覺安全,保持輕松的心情。家庭中有序的空間分割,能幫助寶寶了解睡覺的地方是在臥室,而書房是媽媽爸爸看書、工作的地方,要讓媽媽爸爸陪自己玩搭積木,最好是在有寬大空間的客廳中。家具外面不存放太多的物品,即告訴寶寶,家裡的東西是會收納起來的。同時,家庭中的家具、設備等相對於幼小的寶寶而言,可謂是“龐大”且“高不可攀”的。家有幼小寶寶的家居裝飾,須考慮為寶寶設置一些較低矮的家具,留出一些空曠的空間給寶寶,寶寶在適合於自己高度與能力的區域中,能自由地擺弄家居,實踐自己的秩序感。
家人
家人是家庭環境的“延伸”。家庭中時常打掃清潔、整理物品的媽媽爸爸,能讓時時刻刻看著、聽著、觸摸著周圍世界的寶寶感受到,整潔、舒適的環境是需要家人整理、愛護才能維持的。媽媽爸爸是寶寶秩序感發展的“引領人”。媽媽爸爸對寶寶秩序感的態度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寶寶參與家居布置、挑選裝飾物等都是激發寶寶主動發展秩序感的途徑;同時,媽媽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區分“秩序的美感”與“刻板的規則”,例如:寶寶自己安排好了方形的沙發靠墊整齊的擺放在沙發上,媽媽爸爸一方面贊許寶寶的行動,同時,和寶寶一起試一試方形與圓形的靠墊都放在沙發上是否也美觀。在寶寶秩序感的發展過程中,鼓勵寶寶的創造力與養成寶寶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樣重要。 平時接觸少了吧 接觸得太少,認生吧,多接觸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祝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以前接觸少,多生活幾天就好了。 說實話我家寶寶也認生,奶奶總覺得寶寶是自己家的人,就應該和自己更親,也由於她們那個年代,農活比較多,沒有多少時間看自己的孩子,由心理因素想完成當初自己沒有給完全的母愛,所以對寶寶過於小心.總是用自己那種方法照顧孩子,以自己養大過孩子為借口,也不管方法對不對,不想讓自己以外的人碰寶寶,覺得誰都不會帶孩子,就她自己能帶好,甚至於媽媽的我也不大願意讓抱,生怕我把孩子怎麼怎麼樣了.還好寶寶雖然跟奶奶,但哭鬧起來,只有我能哄好,還好沒忘記我這個媽媽啊,還算有點心慰. 認生了,要多熟悉一下就好了。 害怕吧。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小孩子看到有些人就哭,不是因為陌生,害怕。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自然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