鹩哥的嘴跟在哪裡? 鹩哥體長約27厘米。通體黑色,並富金屬光澤,頭後披有兩片黃色肉垂,兩翅具白斑,飛行時尤為顯眼。幼鳥體褐黑色,兩肋及腹部的羽毛均緣以狹窄的白色。頭部裸露部分不如成鳥之顯著。而頭後的肉垂缺如。 鹩哥主要生活於開闊的田地邊緣或郁密的常綠闊葉林的林緣處,在森林的中心少見,大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果樹上覓食,不常單獨活動。常見其與椋鳥和八哥混群,在長滿花果的樹冠上又唱又跳。善鳴叫,鳴聲極富音韻,由低而粗厲的咯咯聲至輕快如鈴的吹哨聲,無所不能,還會仿效其它鳥的鳴叫。 主食昆蟲、植物種子及雜草種子等。 繁殖期在3—5月,也有在1—2月間進行繁殖的,每年繁殖1次或2次。巢營於稀疏雜木林、致密的常綠林或在開闊地區和作物區的枯朽樹洞內,也利用啄木鳥或擬啄木的舊巢。巢洞一般離地4—5米,也有高達9—12米的。樹洞內僅堆集一些枯葉、野草、稻草、樹枝、蛇蛻之類而已。有的樹洞太小,雌雄二鳥則共同用腳和嘴撕拉腐木,以擴大巢洞。洞口大而圓,直徑約10一15厘米。卵每產2—3枚,呈長橢圓形,端部或鈍或尖,質粗糙而硬,呈帶綠的藍色,或沾淡紫並有不同程度濃淡的咖啡色至紅褐色斑點。新產的卵略具光澤。 1、鳥的選擇鹩哥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它歌聲婉轉悅耳,音調富於旋律,並且善於仿效人語,頗受人們喜愛。大家最欣賞的是鹩哥學說話的本領,遠比八哥、鹦鹉逼真,吐字清晰。雌雄鳥均具學話本領,故養鳥者不必一定只養雄鳥。鹩哥雌雄羽色較難區分,一般地說雌鳥頭後黃色肉垂較小,體羽金屬光澤較淡,須仔細觀察方能鑒別。 2、籠的特點鹩哥身體健壯、嘴強有力,鳥籠須堅固,食、水用具宜深大、結實。一般使用八哥籠,亦可自制直徑38厘米、高45厘米的亮底鐵絲籠,下有托糞板。 3、飼料和喂法一般飼養鹩哥的飼料有兩種:一種是粒料,通常為雞蛋、大米;另一種是軟料,由肉沫、熟雞蛋、米飯(或雞料)、水果或醬果拌合而成。每天喂一次(夏季)或兩次,有條件的可在軟料中放幾條昆蟲幼蟲或蛹。 4、管理和調教鹩哥食量大,糞便多而稀軟,籠底幾天就堆積大量糞便而發酵,須每周沖刷籠底2—3次。每天洗刷水罐和換新鮮飲水。它喜歡水浴,夏季每天應供給浴水,其他季節視氣溫而定,在北方飼養,冬季應移至室內過冬,室溫10℃以上為宜。 訓練鹩哥學“說話”的方法與教八哥的方法相同,相比之下,鹩哥學語快、聲音逼真、好聽,女士教會的就更好聽。八哥則相形見拙,有些“大舌頭”。 5、繁殖方法動物園內籠捨飼養鹩哥曾有過繁殖記錄。天津動物園小籠飼養的鹩哥於1980年繁殖成功。籠的大小為150×100×140厘米,飼養一對鹩哥,單獨放在一間無其他鳥干擾的房捨內,盡量保持環境安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