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強調了對孩子的“自立”培養,使孩子出現“皮膚饑餓”。只要父母給孩子多一些愛撫,孩子的需滿足了,就不再哭鬧了。 對於總是夜啼的孩子,父母為其按摩,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方法為:家長用大拇指從孩子的拇指指尖處沿拇指外側推向孩子的掌根處,做50-100次;由無名指指尖沿掌面推向掌根處,做50-100次;沿前臂掌面正中,從腕關節推向肘關節,20-30次;從腕關節沿前臂大拇指掌側面向肘關節推30次,掐掐孩子手掌面與腕的橫紋中點;掐掐孩子手指尖的十宣穴;揉孩子頭頂百會穴20-50次;自下而上為孩子捏脊3遍 寶寶在晚上睡眠時,出現間歇哭鬧或抽泣,這就是夜啼。孩子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哭,如果他哭個不停,一定是不舒服的原因。經常出現夜啼不僅會使孩子睡眠不足影響其生長發育,也十分影響父母的休息。所以,防止孩子夜啼並不是小事。 引起夜啼的原因很多,父母應該細心地尋找一下,如果懷疑是疾病所致,就要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一下,只要找到了原因,及時加以去除,小寶貝一定會甜甜美美地入睡的。 1、缺鈣 缺鈣的孩子夜間往往哭鬧。過去,人們由於缺乏醫學知識,認為孩子夜啼,在外面貼上一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的字條,孩子就會好轉。這種方法顯然是不會有效的。 缺鈣的孩子除有夜啼外,還會有相應的表現,比如孩子會有多汗、枕禿、方顱、囟門閉合晚、肋骨串珠等等。為孩子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並讓孩子多曬太陽,孩子會好的。 2、驚嚇 孩子受到驚嚇後,晚上常會從睡夢中驚醒並啼哭,孩子哭的時候常常伴有恐懼表現,在生活中,不難找到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受了驚嚇。解決的方法是安慰孩子,告訴孩子沒什麼可害怕的,並暫時不要讓孩子直接接觸使他害怕的物體或人,慢慢孩子會安穩入睡的。 3、患病 許多疾病,譬如感冒及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的患病期間,孩子都會在睡後哭鬧。一些慢性疾病,如貧血、結核等,也會使孩子因為難受而在睡中哭鬧。此外,孩子鼻子不通氣、患了蛲蟲病等,也常常使孩子夜間啼哭。由於疾病引起的,只要治好了原發病,孩子就會安然入睡。 4、衣被因素 孩子蓋得太厚,會使孩子因熱而煩躁,出現啼哭;被子蓋得太少,冷的刺激也會使孩子啼哭。褥子鋪得不平,小衣服過緊或衣服的系帶硌了孩子,會使孩子哭鬧。此外,還應該查查床上有什麼東西硌著或扎著孩子,只要找到原因,孩子感到舒服了,啼哭就會停止。 5、饑餓 比較定時的哭鬧同孩子饑餓有關。母乳喂養者,母親不必拘泥喂奶的間隔時間,當孩子餓時就讓孩子吃,孩子吃奶中睡著了,可以彈彈孩子的小腳心讓孩子吃飽再睡。人工喂養的孩子,應考慮適當增加喂奶量,並查一下奶的質量,是否加水過多等。 6、尿憋 大一些的孩子經訓練,已知控制小便,但在夜裡他還不會自己起來尿尿,有時孩子會說尿尿,但很多時間,孩子是用哭來表示自己要尿尿的。父母只要摸到這個規律,為孩子把過尿後,孩子便會繼續入睡。如果父母不明白孩子哭的含意,孩子就可能尿床。 7、晝夜顛倒 有些孩子白天睡得多,夜裡便精神十足,當父母因疲倦不理他時,孩子就會用哭抗議。糾正的方法是白天減少孩子的睡眠時間,多逗孩子,晚上孩子睡眠會有所改善。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的生活有了規律,就會白天興奮晚上安眠的。 8、需要愛撫 有些孩子哭鬧是在撒嬌,他是想用哭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讓父母抱抱自己或給予愛撫。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是工作過忙,照顧孩子時間少,或片面強調了對孩子的“自立”培養,使孩子出現“皮膚饑餓”。只要父母給孩子多一些愛撫,孩子的需滿足了,就不再哭鬧了。 對於總是夜啼的孩子,父母為其按摩,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方法為:家長用大拇指從孩子的拇指指尖處沿拇指外側推向孩子的掌根處,做50-100次;由無名指指尖沿掌面推向掌根處,做50-100次;沿前臂掌面正中,從腕關節推向肘關節,20-30次;從腕關節沿前臂大拇指掌側面向肘關節推30次,掐掐孩子手掌面與腕的橫紋中點;掐掐孩子手指尖的十宣穴;揉孩子頭頂百會穴20-50次;自下而上為孩子捏脊3遍 不好的意見 1.在側臥、仰臥、俯臥三種常見的睡姿中,俯臥屬於一種不良睡眠體位,會影響到寶寶牙齒的發育。
2.誘發夜間磨牙據專家新近發現,夜間睡姿不當也會引起磨牙。如趴著睡覺,孩子的下颌受到頭部壓力,而此時全身肌肉處於松弛狀態,下颌為了擺脫受到的壓力,即產生移動,形成磨牙 。還有一種原因,俯臥的孩子會不知不覺地將臉貼在枕頭上,致使鼻孔與嘴巴受到擠壓,妨礙呼吸,阻礙胸廓擴張,影響肺活量,結果引起體內氧氣不足,從而影響大腦皮質與皮質下中樞的功能,產生局部興奮,造成面部咬肌陣發性痙攣,導致磨牙發生。若不能得到及時糾正,不僅會使牙齒磨損與松動、牙龈病變,引起牙周病,影響面部的正常發育,還使大腦得不到充分休息,翌日精神疲勞,注意力不集中。 3.影響牙齒排列據有關學者研究發現,俯臥的孩子左右牙齒之間的距離比仰臥者小1mm至2mm,也就意味著前一種孩子的牙齒排列顯得擁擠。一般情況下,孩子在6歲左右換牙,乳牙逐漸脫落讓位於恆牙。如果牙齒之間的間隙不合理,可能造成換牙困難,進而影響到牙齒的排列順序,造成牙齒排列不齊,有礙面部美觀。 好的意見 按照通常的觀念,嬰兒應該仰臥睡覺。有時,6~7個月開始,嬰兒會由仰臥位轉為俯臥位,家長覺得很奇怪,擔心孩子是否有問題。其實,這恰恰說明了這個月齡的孩子已能自由地翻身了。嬰兒睡覺時總是采取自己最舒服的姿勢,如果嬰兒覺得趴著睡舒服,又能夠自己翻身,就會采取這種姿勢。事實上,自然界大多數動物也是趴著睡的。新近的研究發現,趴著睡的好處很多。
※提高睡眠質量國外科學家曾經對80名健康嬰兒進行睡眠姿勢的研究。其中,40名嬰兒通常俯臥著睡眠,另外40名通常仰臥睡眠。結果發現,趴著睡的嬰兒睡眠時間較長,睡眠質量較高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間增加,覺醒次數和時間減少。可見,趴著睡有助於健康嬰兒的睡眠。這可能與趴著睡時機體接受的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等的減少有關。
※提高呼吸功效從人體生理解剖角度說,嬰兒的胸廓、肺的後側部較長,俯臥時肺受擠壓程度最輕,呼吸時最符合自然規律。有資料表明,嬰兒趴著睡時,呼吸效率較高,血紅蛋白含氧量與仰臥睡時相比,增加了5%~10%,可見,嬰兒趴著睡有其解剖生理上的合理性。
※預防嘔吐嬰兒胃的容量很小,彎曲度不夠,加上贲門部收縮力弱,所以嬰兒吐乳是極為常見的現象。贲門靠近胃部中間,人體趴著時贲門部被抬高,可以預防吐奶。這時即使發生吐奶,由於臉朝下,也不至於因嘔吐物吸入氣管而造成窒息。
※強健體魄孩子趴著睡,胸廓受壓,床的反作用力可促進心肺的發育。嬰兒2個月時就已能抬頭,隨著孩子四肢的發育,他們開始能獨立、隨意的進行肢體運動。趴著睡更有利於肢體鍛煉。從開始的抬頭到兩腕支撐抬頭,可以增強腕、臂和項背等肌肉的力量。同時孩子從小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於培養獨立、自強的精神。
總之,寶寶趴著睡,對其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注意孩子的被子和枕頭應盡量柔軟,而床和褥子則應稍硬。且最好有父母守護在身旁,以防頭部埋入枕頭、被子,發生意外 初為父母,最怕的大概就是孩子哭了,小嬰兒不會說話,父母也莫名其妙。父母要掌握孩子哭的規律,哭是孩子跟父母表達意願的一中方式。
·需要愛撫。孩子有時哭了,抱起來就不哭了,這是他感到孤獨了,他需要母親的愛撫。他在母親子宮裡時,無時無刻不受到羊水和子宮壁的輕撫。初來人世,孤零零地獨自躺在小床上,有時他會感到害怕。抱他在懷裡,接觸到親人,他感到安慰。這時媽媽可把孩子緊貼在胸前,讓他聽到母親心跳的聲音,他慢慢就會安靜下來。 ·他餓了。饑餓是嬰兒哭鬧的主要原因,吃飽了就不哭了。有時孩子只差幾口他也不干,不吃飽就使勁哭。孩子餓了就要喂,不用按時,不要教條地使用時間表,特別是新生兒,新生兒隔兩三小時就要吃一回奶。 ·冷或熱。嬰兒的房間不要過冷過熱,孩子蓋的被子不要太多。室內冷,孩子哭了要看他體溫有無變化。 ·尿了。孩子尿濕了或大便後,就會使勁哭,媽媽要給他換尿布,否則他不舒服。 ·脫衣服。孩子不喜歡脫衣服,脫衣服使他感到緊張。因此媽媽給孩子脫衣換衣時盡量快些。脫衣服跟孩子說說話,轉移他的注意力。 ·累了。小嬰兒睡眠時間長,吃過以後還要睡,成人不要總逗他,打擾他。累了、煩了他也會哭。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