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昨天一天吃什麼就吐什麼,只是吐,沒有別的症狀.以前就是很小的時候有吐奶的情況,後來大了點一直就沒有發生像昨天這樣的情況了,現在寶寶有一歲半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之前一個星期就是有些流清鼻涕,給她吃了庫克.請問是不是還是屬於胃腸感冒引起的呀?應該怎麼辦呢? 1-3歲幼兒生長發育較快,每天應5-6餐,3頓正餐,食物應細軟、爛、碎、如軟飯、面條、肉、蛋、魚、帶餡兒食品、蔬菜等,兩正餐之間可加點心,如水果、糕點、乳類,不要給幼兒吃的過飽。 嬰兒嘔吐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一、生理性嘔吐:多因喂養方式不當,如喂食過多、過急或在哭鬧時喂奶等,由於咽下空氣過多而引起嘔吐,只要改變喂養方式即可緩解。 二、反射性嘔吐:先感惡心,繼而頻發嘔吐,嘔出物中混有黃色膽汁。常見於肺炎、敗血症、肝炎及其他腹部髒器的器質性病變。 三、梗阻性嘔吐:孩子可出現陣發性哭鬧不安,並有嘔吐、腹痛、腹脹、腹部包塊及排出果醬樣血便,這是腸套疊的症狀,需及時就診。 四、噴射性嘔吐:胃內容物急劇有力地從口中噴出,吐後小兒仍然大叫啼哭或昏睡、不想吃奶和進食,多為腦炎、腦膜炎、腦膿腫、腦出血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起。 五、胃原性嘔吐:常因胃腸道感染、消化不良、胃腸痙攣等引起,伴有哭鬧不安。此時亦應考慮有無食物中毒,必要時立即診治為宜。 六、消化道先天畸形引起的嘔吐:如食乳後即吐,嘔吐物是奶汁和粘液,可能是食管閉鎖或胃幽門閉鎖。出生後一天頻繁嘔吐,嘔吐物是黃綠色膽汁,腹脹明顯,無胎便,則應考慮到有無肛門閉鎖或直腸閉鎖。 另外還有因各種疾病引起的嘔吐,如咽炎、扁桃腺炎以及咳嗽後都會由於局部刺激而引起嘔吐。當原發病灶治愈後,嘔吐自然緩解。 嘔吐,是小兒常見病症之一,不少疾病都會產生嘔吐的症狀。如何區分並加以防治呢?
食滯傷胃嘔吐
小兒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等食物,皆可損傷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而致胃腸不消化,胃氣不能不行,上逆而嘔吐。若屬新生兒期,嘔吐是一常見症狀。究其原因,如分娩過程中吞入羊水,刺激胃而致嘔吐,嘔吐物偶有血絲,但患兒一般情況好,無其它症狀、體征,可用2%蘇打水洗胃,將羊水洗出。如是人工喂養兒,易發生吸吮過度,吞咽過快,使小兒吞入過多氣體,常在喂奶不久即吐出。對於食滯傷胃所致嘔吐者,應使其胃中積滯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單純止吐。並對患兒進行飲食控制,不宜過飽,更不宜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可禁食12至24小時。若食滯較重,腹部脹滿、苔較厚膩,當給予保和丸治療。
脾胃虛寒嘔吐
這是由於小兒體質素虛,尤其是脾胃虛弱,脾陽不振,水谷熟腐運化不及,故飲食稍不慎即吐,時作時止,平時手足不溫,大便稀薄,倦怠乏力。此屬脾胃虛寒嘔吐,應忌食清涼及油膩食物,可服生姜紅糖水,或口服姜汁或生姜片等,並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中成藥宜用理中丸,該藥溫中健脾,和胃降逆,對脾胃虛寒之嘔吐效果較好。
胃陰不足嘔吐
此種嘔吐的特點是反復發作,時作干嘔,平素口燥咽干,其原因是平素胃熱盛,胃火耗傷了胃陰,以致胃失濡養,不能不降,所以嘔吐時作。可用中藥麥門冬湯,此藥滋養胃陰,降逆止嘔,對胃陰不足之嘔吐有良效。宜食清淡寒涼,如綠豆湯、蓮子湯、藕粉、梨汁、荸荠汁、鮮果汁等,或用鮮蘆根、麥冬泡水代飲,可清養胃陰。
外邪犯胃嘔吐
這是由於外受風寒之邪,或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內擾於胃,濁氣上逆,故突然嘔吐。除見嘔吐症狀外,還可見呼吸道感染之症狀,如發熱、咳嗽、頭部疼痛等症。若是因風寒邪氣所致嘔吐,當用藿香正氣散。
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所致嘔吐,不一一列舉,但不論是何種嘔吐,在嘔吐時,要輕拍患兒背部,吐後用溫開水漱口。嘔吐後,不要立即給患兒進食,應休息片刻,給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