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九個月寶寶腹瀉怎麼辦正文

九個月寶寶腹瀉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便稀,色黃綠,有粘液,每天3-6次
 
嬰兒消化功能尚不完善,腸壁很薄,免疫功能差。因此,喂養不當、過敏、腸道內感染、腸道外的其他感染都能導致腹瀉。

當嬰兒腹瀉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他的精神狀況。當孩子每日大便5~6次,較稀,但食欲好,精神佳,體溫正常時,你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把它歸入生理性腹瀉之列,不需作任何處理。

當孩子大便次數多,同時以水樣便為主時,要高度警惕有沒有脫水的表現,比如:精神差、嗜睡、易激惹;吐瀉次數較多、口渴、尿少;眼窩凹陷、哭時無淚、口舌干燥;囟門凹陷;呼吸、脈搏快;皮膚彈性差等等。

對輕、中度的脫水可以增加母乳喂養次數,人工喂養者應該在配奶時多加一倍水的方法來糾正。也可以適當地補充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或自制的糖鹽水(500毫升水中加20g白糖、半啤酒瓶蓋鹽約1?郾75g),大約保持2~3分鐘、5~10毫升的速度,喂50~100毫升,3~4小時左右就可糾正。重度脫水者必須到醫院做靜脈補液。孩子的病情瞬息萬變,切切不可延誤。要知道對嬰兒來說,腹瀉是可以要命的!

希望家長多觀察大便,並學習初步的判斷方法。

(1)一般情況下,大便呈臭雞蛋味,多為蛋白質消化不良;

(2)奶中糖加多了時,大便多泡沫,有酸臭味;

(3)母親喝了太油的湯,乳中脂肪過多時孩子大便呈灰白色,多泡沫;化驗時常報告大便中含脂肪球;

(4)當換尿布動作太慢或包裹不當使孩子腹部受涼時,腸蠕動增快,過多的膽汁進入大便,可看到大便發綠;

(5)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則多見水樣便(似蛋花湯樣、水和便分離)或膿血便。

一般見到孩子的大便出現膿血便必須到醫院請醫生指導用抗生素治療,其他情況都是加強護理即可奏效的。
 
腹瀉就是指大便性狀發生改變(如稀便、大便帶水、大便中混有膿血)和大便次數增多。
其實,腹瀉的原因很多的,飲食不潔是一個原因,但還有其他許多原因。如奶量過多或過少,添加輔食太多或太急,氣候變化、病毒感染。有時腹瀉也是其他疾病的一個伴發症狀,呼吸道感染、川崎病等。有的孩子對食物(如牛奶)、藥物過敏而引起腹瀉。所以,這麼多原因都可以導致腹瀉的發生。一旦發生了腹瀉,家長不要隨便地給孩子服“抗菌素”,因為有些腹瀉是不必用抗生素或是禁用抗生素的,而是應該好好考慮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孩子腹瀉,如是喂養問題,則改變喂養方法;如是過敏因素所致,則避免接觸過敏的物質;如孩子長時間腹瀉或是每次腹瀉量很大,應盡快到醫院向醫生求教。
孩子腹瀉時,有的媽媽很著急,自然要帶孩子去醫院就診,醫生開的藥都是口服的,其中還包括口服補液鹽,怎麼沒給孩子禁食補液呢?
在過去,對於腹瀉的嬰兒我們經常經予補液,但我國衛生部1992年制訂了我國關於小腹瀉的新方案,用十六個字概括就是: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
最大特點就是以口服補液鹽為糾正和預防脫水用藥,采用口服補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靜脈輸液;不禁食和濫用抗菌素。禁食會加重營養缺乏,這對於處在營養發育的嬰幼兒是十分不利的,禁食也不能減少腹瀉的次數和縮短腹瀉的時間。應當明確的是,口服補液只是限於尚未脫水或輕--中度脫水的小兒,對於重度脫水的小兒還是應靜脈輸液。
如果媽媽不便去醫院或醫院裡無口服補液鹽的話,在家裡還可以自制口服液體,推薦的液體制法是:
(1)米湯+鹽:500毫升米湯+1牙膏蓋鹽(4.5g);
(2)糖鹽水:500毫升水+500克糖+1牙膏蓋鹽(4.5g即可。每小時口服20-40毫升。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症治療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瘾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症治療後症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藥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藥。
3.鎮靜藥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藥可選解郁抗慮膠囊等藥物。
(三)考慮到吃西藥副作用很大,可以考慮服用“永倉诃苓止瀉膠囊”進行治療。優點是中藥制劑沒有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缺點是服用時間比較長一般的患者都需要按療程進行服用。
(四)蒙脫石散
抗生素、微生態、中成藥等方法的治療都會或多或少的具有毒性,可能傷害到腸道內的健康菌群。而新型治療藥物蒙脫石散,可以利用蒙脫石的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一直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覆蓋能力,並通過與粘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並且藥物成分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連同所固定的供給因子隨消化道自身蠕動排出體外。不改變正常的腸蠕動。可選擇藥物:司邁特蒙脫石散(3g成人兒童裝、1g嬰幼兒裝)。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藥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藥物: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藥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藥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制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①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induced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麸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征,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征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荟、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系統,致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五)傳染性腹瀉又稱菌利或結腸炎,小時候一旦被傳染或感染,終身都帶此病,一般傳染原因是因為碗沒有經過消毒櫃處理或是用別人用過的碗筷,或沒喝碗的湯、飯、飲料均可傳染,尤其是是小孩不懂事,好吃很容易被導致傳染,長大後常伴有終身性輕微腹瀉,但平常不復發,有的是碰到過敏的事情後就發作,比如有的碰到大魚大肉就發作,有的吃過於辛辣數小時後發作……
1.腸道炎症的病因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症: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螺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症

[1] [2] [3] 下一页

體長6厘米的草龜一天要吃幾粒龜食較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