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也是現場容易辦到的一種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傷後,立即用布條類、手巾或繃帶等物,在傷肢近側5-10公分處或在傷指(趾)根部予以綁扎,以減少靜脈及淋巴液的回流,從而達到暫時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後送途中應每隔20分鐘松綁一次,每次1-2分鐘,以防止肢瘀血及組織壞死。待傷口得到徹底清創處理和服用蛇藥片3-4小時後,才能解除綁帶。 2.冰敷法:有條件時,在綁扎的同時用冰塊敷於傷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縮,減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將傷肢或傷指浸入4-70c的冷水中,3-4小時後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續24-36小時即可,但局部降溫的同時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傷肢制動:受傷後走動要緩慢,不能奔跑,以減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將傷肢臨時制動後放於低位,送往醫療站。必要時可給適量的鎮靜,使病人保持安靜。 (二)促進蛇毒的排出及破壞:存留在傷口局部的蛇毒,應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壞。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後要作清水漱口,當然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應潰破之處。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傷口內之蛇毒,效果也較滿意。 傷口較深並有污染者,應徹底清創。消毒後應以牙痕為中心,將傷口作“+”或“++”形切開,使殘存的蛇毒便於流出,但切口不宜過深,以免傷及血管。咬傷的倍位在手或足部時,也可用三稜針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風穴,向近側皮下刺入一厘米後,由近向遠輕輕按摩,加速蛇毒的排出。傷口擴大後,還可用各種藥物作局部的濕敷或沖洗,以達到破壞或中和蛇毒的目的。常用的外敷藥有30%鹽水或明礬水,用於傷口沖洗的外用藥有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及5%-10%的鹽水。 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本分解和破壞蛇毒,從而減輕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狀,用法是用生理鹽水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後,在傷口基底層及周圍進行注射,12-24小時後可重復注射。注射速尿、利尿酸鈉或甘露醇等,可加速蛇毒從泌尿系的排出。 (三)抑制蛇毒作用:主要是內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藥和蛇藥片,達到解毒、消炎、止血、強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廣泛用於臨床,對同種毒蛇咬傷效果較好。 1.各種蛇藥片:目前用於臨床的蛇藥片已有十余種,使用時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藥片對哪種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藥要早,劑量要大,療程要長。最後,必須有針對性地采用其它中西醫的輔助治療。臨床上用得最廣的是南通蛇藥片(又稱季德勝蛇藥片),傷後應立即服20片,以後每隔6小時服10片,持續到中毒症狀明顯減輕為止。同時將藥片加溫開水調成糊狀,塗在傷口的周圍及肢體脹腫的上端3-4公分處,廣州蛇藥片(何曉生蛇藥片)療效也較好,傷後立即服5片,以後每3小時服5片,重症者藥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藥片主治蝮蛇咬傷,蛇三滿蛇藥片主治金環蛇和銀環蛇咬傷。 2.中草藥單方:可用新鮮半邊蓮(全草)30-60克,搗爛後取其汁內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鮮鳥桕嫩芽30克,搗爛取汁內服,藥渣外敷,可預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療:抗蛇毒血清對毒蛇咬傷有一定的療效,單價血清療效可高達90%,但多價血清療效僅為50%。目前已試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鏡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劑,便於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應先作皮膚過敏試驗,陰性者可注射。 (四)全身支持療法:毒蛇咬傷後的數日內病情較重,中毒症狀有明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嚴重者會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因而積極的全身治療及糾正主要髒器的功能是重要的。血壓低時應及時給輸血和補液,抗休克治療,呼吸微弱時給以呼吸興奮劑和吸氧,必要時進行輔助性呼吸。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組織胺類藥物的應用,對中和毒素和減輕毒性症狀有一定的作用。全身抗感染藥物,對防治局部組織的壞死是重要的,常規注射tat以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發病機理】 (一)毒蛇的分類: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1.以神經毒為主的毒蛇:有金環蛇,銀環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引起肌肉麻痺和呼吸麻痺。 2.以血液毒為主的毒蛇:有竹葉青、蝰蛇和龜殼花蛇等,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系統,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髒衰竭。 3.兼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鏡蛇和眼鏡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兩種特性。 (二)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經毒: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 2.心髒毒:主要作用於心髒引起心衰。 3.溶細胞毒:可使血細胞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壞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種酶:可引起溶血和組織破壞。 (三)蛇毒的毒性強度:各種毒蛇毒液的毒性強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傷人後死亡率高;有的僅引起症狀。 【臨床表現】 被毒蛇咬傷後,病人出現症狀的快慢及輕重與毒蛇種類、蛇毒的劑量與性質有明顯的關系。當然咬傷的部位、傷口的深淺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響。毒蛇在饑餓狀態下主動傷人時,排毒量大,後果嚴重。 (一)神經毒致傷的表現:傷口局部出現麻木,知覺喪失,或僅有輕微癢感。傷口紅腫不明顯,出血不多,約在傷後半小時後,,覺頭昏、嗜睡、惡心、嘔吐及乏力。重者出現吞咽困難、聲嘶、失語、眼睑下垂及復視。最後可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及休克,致使機體缺氧、發绀、全身癱瘓。如搶救不及時則最後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經毒吸收快,危險性大,又因局部症狀輕,常被人忽略。傷合的第1-2天為危險期,一旦渡此期,症狀就能很快好轉,而且治愈後不留任何後遺症。 (二)血液毒致傷的表現:咬傷的局部迅速腫脹,並不斷向近側發展,傷口劇痛,流血不止。傷口周圍的皮膚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組織壞死。嚴重時全身廣泛性出血,如結膜下瘀血、鼻衄、嘔血、咳血及尿血等。個別病人還會出現胸腔、腹腔出血及顱內出血,最後導致出血性休克。病人何伴頭尾、惡心、嘔吐及腹瀉,關節疼痛及高熱。由於症狀出現較早,一般救治較為及時,故死亡率可低於神經毒致傷的病人。但由於發病急,病程較持久,所以危險期也較長,治療過晚則後果嚴重。治愈後常留有局部及內髒的後遺症。 (三)混合毒致傷的表現:兼有神經毒及血液毒的症狀。從局部傷口看類似血液毒致傷,如局部紅腫、瘀斑、血泡、組織壞死及淋巴結炎等。從全身來看,又類似神經毒致傷。此類傷員死亡原因仍以神經毒為主。 【預防】 蛇咬傷嚴重的威脅著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應在危害最大的地區,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盡量減少蛇咬傷的發病率,降低死亡率。首先要建立健全的蛇傷防治網,從組織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實,做到任務明確,專人負責。其次要發動群眾搞好住宅周圍的環境衛生,徹底產除雜草,清理亂石,堵塞洞穴,消滅毒蛇的隱蔽場所,經常開展滅蛇及捕蛇工作。同時要搞好預防蛇傷的基本知識。在野外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員,進入草叢前,應先用棍棒驅趕毒蛇,在深山叢林中作業與執勤時,要隨時注意觀察周圍情況,及時排除隱患,應穿好長袖上衣,長褲及鞋襪,必要時戴好草帽。遇到毒蛇時不要驚慌失措,應采用左、右拐彎的走動來躲避追趕的毒蛇,或是站在原處,面向毒蛇,注意來勢左右避開,尋找機會拾起樹枝自衛。四肢塗擦防蛇藥液及口眼蛇傷解毒片,均能起到預防蛇傷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