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別。應及時檢測相應疾病的病原或抗體,並根據流行病學、症狀體征鑒別。 (三)肺鼠疫須與大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型炭疽等鑒別。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痰的病原學檢查鑒別。 (四)皮膚鼠疫應與皮膚炭疽相鑒別。 [編輯本段]治療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症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1.嚴格的隔離消毒患者應嚴格隔離於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病區、室內定期進行消毒,病人排洩物和分泌物應用漂白粉或來蘇液徹底消毒。工作人員在護理和診治病人時應穿連衣褲的“五緊”防護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膠鞋,戴薄膠手套及防護眼鏡。 2.飲食與補液急性期應給患者流質飲食,並供應充分液體,或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以利毒素排洩。 3.護理嚴格遵守隔離制度,做好護理工作,消除病人顧慮,達到安靜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療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 1.鏈霉素:為治療各型鼠疫特效藥。成人首劑量1g,以後每次0.5g,每4小時1次,肌注,1~2天後改為每6小時1次。小兒20~40mg/kg/日,新生兒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對嚴重病例應加大劑量,最初二日,每日4g,繼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鏈霉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慶大霉素:每日24~32萬μ,分次稀釋後靜脈滴入,持續7~10天。 3.四環素對鏈霉素耐藥時可使用。輕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4.氯霉素:每日3~4g,分次靜脈滴入或口服,退熱後減半,療程5~6天。對小兒及孕婦慎用。 5.磺胺嘧啶:首劑5g,4小時後2g,以後每4小時1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用至體溫正常3日為止。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磺胺只對腺鼠疫有效,嚴重病例不宜單獨使用。 (三)對症治療煩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鎮靜止痛劑。注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症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腺鼠疫淋巴結腫,可用濕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未化膿切勿切開,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結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數次。 [編輯本段]預防 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洩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3.切斷傳播途徑: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藥;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只、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保護易感者 歷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國內外有關醫學、地學和環境科學的成果,概要地反映了世界鼠疫的分布與流行特點。 譚見安說,他們還首次確定中國歷史上鼠疫流行區包括21個省區的638個縣(旗、市),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青藏高原、東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區,證實了鼠疫發病的波動周期是7—11年。中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1910—1919年發生的鼠疫影響中國240個縣,是流行范圍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來鼠疫呈上升趨勢。 [編輯本段]中醫釋義 鼠疫,病名。疫疠(烈性傳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見《鼠疫抉微》。由感染疫鼠之穢氣,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約編》:“何謂鼠疫,疫將作而鼠先斃,人觸其氣,遂成為疫。”其疫發病急驟,寒戰發熱,頭痛面赤,肢節酸痛劇烈,多見在腋、胯部起核塊,紅腫痛熱,或兼見血證(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氣,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當急報衛生防疫部門。治宜清血熱、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參見疫、疫疠等條。
上一页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