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的牙床上白色小圓點正文

寶寶的牙床上白色小圓點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家寶寶4個月20天了,最近發現他的牙床上有一些白色小圓點,本來喝奶瓶時很快就咬住,現在卻要咬奶嘴,很難喂,奶量也減少了,請問是不是和這些小圓點有關,該怎麼治療呢?
 
可見於民間所說的馬牙,一般中醫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建議找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辨證施治,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
 
1.鵝口瘡,俗稱“雪口”,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屬霉菌)感染所致。粘膜上出現乳白色的小點或融合成片,頗似奶塊,白膜覆蓋在口膠粘膜上,不易擦去。

有的家長喜歡用未經消毒的布給新生兒擦洗口腔,以為這是清潔口腔好方法,其實這是錯誤的,它會把細菌帶入口腔。因新生兒口腔粘膜薄嫩,容易擦傷,引起口腔粘膜破損,發炎,患鵝口瘡。

本病特點是在頰粘膜、齒龈、舌、上腭及咽等部位發生,嚴重者在懸雍垂(俗稱小舌頭)及扁桃體上,有小白點或白膜,甚至覆蓋食道粘膜。常引起胃口不好、惡心、嘔吐等不適。多見於新生兒以及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等患兒。

患鵝口瘡後,可用2%碳酸氫鈉清潔口腔,再用1%龍膽紫(紫藥水)塗於患部,每天2-3次,輕者數天後便會自愈。或用制霉菌素,每次10萬單位,加水1-2毫升,塗患處,每天3-4次。亦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次5-10萬單位,每天3次。

孩子所用的奶具等用開水煮沸消毒,注意口腔衛生,千萬不能用布擦洗孩子的口腔。父母護理孩子時必須用肥皂洗淨雙手,若母乳喂養,喂奶前媽媽要洗手和擦淨乳頭。如患有“鵝掌風”、腳癬等,特別是“鵝掌風”,不要直接接觸新生兒。

2.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粘膜炎症,又稱口腔念珠菌病。在新生兒期常見本病。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陰道寄生,多由於乳具消毒不嚴,乳母奶頭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或見於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在新生兒室中可引起流行。
本病表現為在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常見於頰粘膜、上下唇內側、舌、齒龈、上腭等處,有時波及咽部。初起時,呈點狀或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邊緣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拭去,強行剝落後,局部粘膜潮紅、粗糙,並可溢血,白膜迅速又生成。患處無疼痛感,也不引起流涎,不影響吮奶,無全身症狀,有時可表現拒乳。當全身抵抗力低下時,病變可蔓延至咽後壁、食管、腸道、喉頭、氣管、肺等出現嘔吐、嗆奶、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症狀。此菌偶可侵入血液形成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並發症。

治療可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後,局部塗1%龍膽液(紫藥水),每日2次。病變面積較大者,可用新配制的制霉菌素溶液(10~20萬u/ml),塗口腔,每日3次。或口服制霉菌素25萬~50萬u/d,可同時服用維生素b2和c。
我的資料也是網上查的,僅供參考.
 

剛長小牙的寶寶輔食咋安排?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