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突然發現米蘭的一個問題正文

突然發現米蘭的一個問題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鋼鐵生產總量的30%~50%,我國這方面的工作剛剛起步,廢鋼鐵基數低。到2020年廢鋼回收利用率若達到20%左右的話,據預測那時我國鋼鐵產量為3億噸,那麼廢鋼回收就可達6000萬噸,可節約很多礦石、能源,也減少了環境污染。此外,礦山尾礦利用也是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的一個重要內容。全國有120多億噸尾礦,其中有很多是可以重新利用的。尾礦利用,前景可觀。

  陳毓川說,地球提供的礦產資源,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從長遠看,隨著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要求將不斷增長,資源危機的出現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節約利用好地球提供的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是礦產領域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地球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地球

                            ——李廷棟院士談基礎地質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長期從事區域地質和地質編圖等基礎研究。他認為,基礎地質研究對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作用。

 李廷棟首先從對地質工作性質的認識談起。他說,地質工作是一個科學技術密集的行業。作為地質礦產工作,要想在礦產資源勘查中取得突破,在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評價中取得成效,歸根結底,取決於地礦行業的自然科學專家、管理專家對我國地質情況的認識深度,取決於對規律的把握程度。地礦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憑科學技術取得成就、促進發展的行業。

  李廷棟說,構建和諧社會一個根本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經濟發展,使人民富裕起來。在這方面,資源部門責任重大。這些年,國家的一些大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海洋資源開發、青藏鐵路、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危機礦山等問題,哪一項工作不與國土資源部門有關?從礦產資源尋找,到工程地質勘查、工程路線選擇,到防治工程可能出現的生態方面的負效應,地礦工作者都參與了,而且發揮了基礎性作用。農業中使用的礦物肥料、礦物農藥,地下水勘查開發和合理利用以及農業地質等工作,都與我們這個部門有聯系,我們都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李廷棟認為,基礎地質研究是推動地質工作發展的重要力量。基礎地質研究分前沿性科學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立典性研究三類。前沿性研究探索性強,其主要任務是認識地球,為地質科學技術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如有關地球演化、生命起源與地外生物學、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等。應用基礎研究是根據國家需求和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圍繞某些重大基礎性地質問題進行科學攻關,為礦產資源勘查、國土資源規劃、重大工程設計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和科學依據。立典性科學研究是就某一地質學科的專門科學問題或某一地質事件、現象進行精細的調查研究,取得高於一般的科學成果,其主要任務是為地質工作提供范例,為地質對比提供標准和尺度,提高相關領域的整體科學水平。

  李廷棟說,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尋找資源和優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地質科學認識上的每一次飛躍和理論上的創新,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推動作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有三次大的飛躍。第一次發生在17世紀後半期的地質科學誕生和發展早期。在中世紀的歐洲,包括地質學在內的科學被神權統治著,從17世紀中葉開始,以笛卡爾、萊布尼茲、布豐等為代表的科學先驅,先後提出了以地球演化為核心的地球學說,此後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建立了“將今論古”的地質學現實主義方法論,奠定了地質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確定了地球的演化觀。工業革命促使地質科學產生了第二次大的飛躍,建立了以地層學、礦物學、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等為主要分支學科的經典地質科學體系,推動了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的開展,為近百年來全球礦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地質科學史上的第三次大的飛躍是20世紀60年誕生的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核心的地學革命。首先,板塊構造的提出,為地質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全球研究的框架,推進了地質科學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樹立了人們的全球觀。其次,板塊構造的提出和驗證,為資源和災害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對大陸邊緣沉積盆地的深入研究,開辟了新的油氣尋找區,使20世紀70年代世界油氣儲量迅速增長;洋中脊和邊緣海盆海底熱液成礦作用研究,為海洋礦產的開發提供了依據等等。

  李廷棟說,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源於社會的需要。當代社會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災害等諸方面的挑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成為人類認識地球的新起點。因此,在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同時,加強基礎地質和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建立新的地球科學體系,將對於人類科學地認識地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自然災害鏈研究

                      ——盧耀如院士談地質災害防治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因系統研究巖溶發育理論,並結合工程實踐指導了一些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勘測實踐與研究,被譽為“喀斯特盧”,近年來他更加關注地質災害問題,探索地質—生態環境機理。

  他建議,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知識普及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地質學所研究的內容,涉及資源開發與防災減災的各個方面。就自然災害而言,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塌陷等突發性的、容易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地質災害,以及地面沉降、荒漠化等緩變性的但危害面更廣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人類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應當認識掌握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的基本知識,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適時的避難減災行動,以減少損失,這是可以做到的。

  盧耀如認為,應建立自然災害鏈的預報預警與減災應急機制。他說,自然界中存在氣候災害、地質災害和生物災害等。這三大災種之間存在著災害鏈,如大災有大疫,氣候災害又常通過誘發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去年12月印度洋地震,我國深部鑽孔中氦、氩和二氧化碳氣體於去年12月24日就有異常,當時地下水從鑽孔中噴出高度達50米,水庫和熱礦水也有翻滾異常,都表示有關聯效應。大洪水、大地震在目前人類尚難以采取措施而避免,大規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難以治理的。對這些自然災害,人類應當學會與其共處而又能適時避開,以保護人類自身生存,減少生命財產損失。看來,建立自然災害鏈的預警預報系統及有關應急機制是非常迫切的問題。這種自然災害鏈的預警預報,不僅僅考慮單一災害所產生的危害,而且要掌握某一災害發生後將會連鎖發生其他災害的反應機理。建立這種災害鏈應急機制,能夠適時對各種災害采取應急及避難措施。我國在風暴潮、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的預警中,都曾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自然災害鏈的研究尚很薄弱,不能深入認識有關災害鏈所造成的連鎖災害性效應,也就不能建立更全面的快速反應機制。

  盧耀如說,要加強工程建設與自然的適應性,避免誘發重大地質災害。許多大型工程建築,必然改變原有自然界的狀態。進行大型工程建設時,應當注意與自然條件和諧,一方面應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誘發大的地質災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相應的措施,以增強工程建設得以和自然條件特別是地質環境條件的和諧。我國有不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由於工程上不注意相應的防治措施而誘發的。2001年5月1日重慶武隆1.5萬立方米的人工高陡邊坡滑塌,造成79人死亡。近些年來,礦山不斷發生瓦斯爆炸以及透水災害,造成礦工死亡。因此,加強工程建設與自然地質環境的適應性,是發展經濟很重要的環節,這方面應貫穿於發展規劃、具體的工程實施等各個環節。

  深入開展有關自然災害鏈以及各種災害發生的機理、防治手段與措施,非常重要。防治自然災害,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這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特意營造一個幫派是不可能的,因為球隊管理最擔心的就是隊內幫派重重,有可能只是借這些動作向小羅示好,現在轉會市場也是疑雲重重,昨天說米蘭重金出擊,今天巴薩副主席又出來辟謠,孰是孰非?

嗯,確實有這種可能
 

上一页  [1] [2] 

小狗肚子有蟲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