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丘”等復姓。 回答者:土著青島人-都司六級 9-911:58 何姓的由來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干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陉(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跻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1、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向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藥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300余人飲之不盡,把剩余的藥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2、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3、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4、韓國後期的韓鹼 王瑊(jiǎn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浈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歎: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二、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制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恺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