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介紹正文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介紹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2000)〔13〕。1993年,
英特威公司以致弱s48株剛地弓形蟲研制弓形蟲dna疫苗“
toxovax”,用其滴鼻預防綿羊弓形蟲病取得有效的結果。
有關弓形蟲核酸疫苗的研究,angus等(1996)
用弓形蟲sagi重質粒免疫小鼠進行初步研究。周永安等(
1999)用pcdna3-p30真核表達質粒免疫小鼠,
結果顯示血清抗體升高,感染小鼠存活時間延長〔14〕。郭虹等(
1999)將pcdna-ropi重組質粒以ifn-
γ為佐劑免疫小鼠,結果顯示nk細胞活性、cd8+
t細胞明顯增高,cd4+/cd8+比值明顯降低〔15〕。
預防球蟲病的重組疫苗正在研究中,
用沙門氏桿菌作為載體表達的球蟲抗原eala誘導免疫應答的研究
也在實驗中(song等,2000)〔16〕。
許多實驗研究表明預防原蟲感染的保護性免疫是可以人工建立的。


2.2.2吸蟲疫苗人體吸蟲均有脊椎動物保蟲宿主,
絕大多數都可在人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
目前對其疫苗的研究主要見於血吸蟲和片形吸蟲。
血吸蟲疫苗研究也已經歷了全蟲疫苗(死疫苗、活疫苗、
同種致弱活疫苗和異種活疫苗)到分子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
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發展過程。隨著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
血吸蟲疫苗候選抗原分子或抗原基因不斷被發現和鑒定,
基因工程疫苗已成為主要研究方向。1998年,who/
tdr在兩個獨立的研究室對幾種曼氏血吸蟲(sm)
疫苗候選分子進行了平行實驗,
並提出6個最具潛力的疫苗候選分子,包括28kdasmgst(谷胱甘肽-s-轉移酶)、97kdasmparamyosin(副肌球蛋白)、irv-5(
致弱尾蚴免疫血清篩選的抗原分子)、tpi(丙糖-
膦酸酯異構酶)、sm23(膜相關抗原)和sm14(
脂肪酸結合蛋白)。其中,gst已進入臨床ι期試驗,
paramyosin、map-4/
tpi和sm14抗原將按gmp標准制備用於臨床試驗,
而irv-5和map-3/
sm23被推薦采用dna免疫的形式繼續研究〔2〕。


1999年報道,
肝片形吸蟲分泌的組織蛋白酶l1和l2是重要的蛋白分子,
參與免疫逃避、組織穿透和營養吸收等功能(mulcahy等,
1999;spithill等,1999)〔17,18〕。
用其接種牛,可減少蟲負荷42%~69%,蟲卵活力下降60%,
若將其與高分子血紅蛋白結合,保護率可增加至73%(
mcgonigle等,1995)。piacenza等(
1999)用其接種綿羊,保護率為60%,減卵率為71%~
81%,將其與天然亮氨酸氨肽酶結合時,保護率可增加到79%〔
19〕。肝片形吸蟲其他蛋白分子,如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
和多種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對牛的保護率分別是19%~
67%和55%,但有關肝片形吸蟲重組疫苗的試驗未見報道(
spithill等,1999)〔20〕。


2.2.3絛蟲疫苗絛蟲也多引起人獸共患病,
且中絛期幼蟲寄生引起的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對宿主的危害更嚴重。
用於預防帶屬(囊尾蚴病)和棘球屬(棘球蚴病)
絛蟲的重組疫苗研究已獲成功。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阿根廷分別實施的試驗結果證明棘球蚴疫苗eg95對牛群感染的保
護率達96%~100%。
預防綿羊帶絛蟲感染的疫苗45w的保護率達92%以上,
牛帶絛蟲疫苗預防牛的感染同樣有效。
eg95和45w抗原在六鉤蚴表面表達,與抗體和補體結合,
阻止六鉤蚴逸出和移行,從而發揮保護免疫作用。
其另一重要特性是能產生跨種保護,已證實綿羊帶絛蟲45w、
to18tto16分子的復合物能誘導人工感染豬的保護率達93%。因此,
在預防人類感染中有應用潛力(lightowlers等,
2000)〔21〕。chabalgoity(2001)
報道棘球絛蟲六鉤蚴的脂肪酸結合蛋白以致弱的鼠傷寒桿菌(
lvro1)表達形式口服接種犬,
可產生有效的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
作者建議研究其他犬用候選疫苗時應用這種表達形式,
因為鼠傷寒桿菌lcro1對犬無害〔22〕。


2.2.4線蟲疫苗鉤蟲疫苗的研究目標主要針對減輕蟲負荷、
減少宿主失血和增強交叉防御作用。早在30年代,johnshopkins公共衛生學院蠕蟲學系用犬鉤口線蟲活的三期幼蟲(
l3)口服或皮下接種犬和鼠,可減輕蟲負荷、減少腸出血。
60年代,l3疫苗被研制成一種致弱活疫苗,
70年代初投放市場。然而,
因其不能抵御感染和再感染且價格昂貴而被淘汰。
隨後研究重點轉向l3分泌抗原(ancylostomasecretedprotein,asp)。目前,asp-1和asp-
2類似蛋白在十二指腸鉤口線蟲、
錫蘭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已得到分離和克隆。並有證據表明,
asp是有前景的疫苗候抗原〔23〕。


血矛屬、奧斯特屬和毛圓屬消化道線蟲,是牛、
羊等動物最主要的寄生蟲,在驅蟲藥市場中占有最大的份額,
人們投入的研究精力也最多。
有效的線蟲疫苗是一種具氨肽酶a和m活性的110kda的h11
蛋白分子。h11在線蟲微絨毛上表達並與抗體結合,
可破壞線蟲四期幼蟲和成蟲的攝食能力,對綿羊羔的保護率達90%
以上。這種保護率與抗體滴度相關。
因h11在自然感染時不具免疫原性,而被認為是一種“隱蔽抗原”
(newton等,1999)〔24〕。研究顯示,
捻轉血矛線蟲p100ga1在預防山羊異源感染時保護率為60%
、蟲卵減少率為50%。
從眾多的疫苗成分中提取能產生交叉保護的單一分子,
或至少是少數幾個分子已成為線蟲疫苗研究的焦點。而“隱蔽抗原”
被認為是最理想的候選物。
另一挑戰是通過重組dna等技術使疫苗研究產業化,重組h11、
h-gal-gp和tsbp的研究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
knox等,2001)〔25〕。


2.2.5節肢動物疫苗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牛、綿羊等經濟動物相關的節肢動物(蜱、
螨、吸血蠅、毛虱等)。
最具裡程碑意義的是一種由大腸桿菌表達的bm86基因工程疫苗〔
tickgard(tm)〕,由澳大利亞生物技術所和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siro)聯合研制,用於預防牛的微小牛蜱(
willadsen,1995)〔26〕。此後,
在酵母中也表達成功類似的重組疫苗〔gavac(tm)〕並由古巴哈瓦那heber生物技術科學院商品化生產(
garcia等,2000)〔27〕。該疫苗誘導的抗體可結合、
溶解蜱腸細胞上的bm86分子,從而干擾蜱的吸血行為,
使其繁殖能力下降。1999年,
澳大利亞生物技術所研制出第二代能產生強而持久免疫應答的微小牛
蜱疫苗〔tickgardplus(tm)〕。同年,
加拿大批准一種預防牛紋皮蠅的蛋白酶“hypodermina”重組疫苗上市銷售(pruett,1999)〔28〕。


2.3寄生蟲疫苗研究展望上述證據表明,cpcma種類多、流行因素復雜、防治難度大。
人們試圖尋找一種有效預防和消除這類疾病的新方法、新途徑。
大量研究結果證明,接種疫苗誘導宿主產生保護性免疫,
以防治寄生蟲和節肢動物對宿主的感染或侵害是可行的。
盡管已有多種寄生蟲疫苗候選抗原的研究取得明顯進展,
但大多數疫苗誘導的免疫保護率尚未令人滿意。抗原分離與篩選、
基因克隆與重組、高效表達、
提高保護率交叉保護力等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研究的重點。當然,
寄生蟲疫苗制劑的研究和商品化過程並非一朝一夕,
它涉及寄生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疫苗試驗、
產業化和商品化等許多環節。我們相信,隨著免疫學、
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現代高新技術在寄生蟲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和
發展,寄生蟲疫苗必將在cpcma的防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細粒棘球絛蟲
細粒棘球絛蟲(echinococcusgranulosusbatsch1786)屬帶科、棘球屬,又稱包生絛蟲。成蟲寄生於犬科食肉動物,幼蟲(棘球蚴)寄生於人和多種食草類家畜及其它動物,引起一種嚴重的人獸共患病,稱棘球蚴病或包蟲病(echinococcosis,hydatiddisease,hydatidosis)。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廣泛,隨著世界畜牧業的發展而不斷擴散,現已成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問題。
【形態】
成蟲是絛蟲中最小的幾種之一,體長2~7mm,平均3.6mm。除頭節和頸部外,整個鏈體只有幼節、成節和孕節各一節,偶或多一節。頭節略呈梨形,具有頂突和4個吸盤。頂突富含肌肉組織,伸縮力很強,其上有兩圈大小相間的小鉤共28~48個,呈放射狀排列。頂突頂端有一群梭形細胞組成的頂突腺(rostellargland),其分泌物可能具有抗原性。各節片均為狹長形。成節的結構與帶絛蟲略相似,生殖孔位於節片一側的中部偏後。睾丸45~65個,均勻地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線前後方。孕節的生殖孔更靠後,子宮具不規則的分支和側囊,含蟲卵200~800個。
蟲卵與豬、牛帶絛蟲卵基本相同,在光鏡下難以區別。
幼蟲即棘球蚴,為圓形囊狀體,隨寄生時間長短、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徑可由不足1cm至數10cm。棘球蚴為單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內含物(生發囊、原頭蚴、囊液等)組成。有的還有子囊和孫囊。囊壁外有宿主的纖維組織包繞。囊壁分兩層,外層為角皮層(laminatedlayer),厚約1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狀,較松脆,易破裂。光鏡下無細胞結構而呈多層紋理狀。內層為生發層(germinallayer)亦稱胚層,厚約20μm,具有細胞核。生發層緊貼在角皮層內,電鏡下可見從生發層上有無數微毛延伸至角皮層內。囊腔內充滿囊液,亦稱棘球蚴液(hydatidfluid)。囊液無色透明或微帶黃色,比重1.01~1.02,ph6.7~7.8,內含多種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無機鹽和酶,對人體有抗原性。
生發層(胚層)向囊內長出許多原頭蚴(protoscolex),原頭蚴橢圓形或圓形,大小為170×122μm,為向內翻卷收縮的頭節,其頂突和吸盤內陷,保護著數十個小鉤。此外,還可見石灰小體等。原頭蚴與成蟲頭節的區別在於其體積小和缺頂突腺。
生發囊(broodcapsule)也稱為育囊,是具有一層生發層的小囊,直徑約1mm,由生發層的有核細胞發育而來。據觀察最初由生發層向囊內芽生成群的細胞,這些細胞空腔化後,形成小囊並長出小蒂與胚層連接。在小囊壁上生成數量不等的原頭蚴,多者可達30~40個。原頭蚴可向生發囊內生長,也可向囊外生長為外生性原頭蚴。
子囊(daughtercyst)可由母囊(棘狀蚴囊)的生發層直接長出,也可由原頭蚴或生發囊進一步發育而成。子囊結構與母囊相似,其囊壁具有角皮層和生發層,囊內也可生長原頭蚴、生發囊以及與子囊結構相似的小囊,稱為孫囊(granddaughtercyst)。有的母囊無原頭蚴、生發囊等,稱為不育囊(infertilecyst)。
原頭蚴、生發囊和子囊可從胚層上脫落,懸浮在囊液中,稱為囊砂或棘球蚴砂(hydatidsand)。
【生活史】細粒棘球絛蟲的終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動物;中間宿主是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去科威特l旅行會得絲蟲病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