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消滅蜱 蜱是野生或家養大動物的重要寄生蟲,也是人和動物一些重要疾病的傳播者。雖然不是主要人體寄生蟲,但有幾種偶爾可侵襲人類。
【防制原則】 1.環境防制草原地區采取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清理禽畜圈捨,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2.化學防制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倍硫磷、毒死蜱、順式氯氰菊酯等,對家畜進行定期藥浴殺蜱。在林區使用煙霧劑滅蜱。殺蟲劑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與聚集激素可誘蜱而提高殺滅效果。 3.生物防制白僵菌、綠僵菌及煙曲霉菌等對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產卵於蜱體內,待發育為成蟲致使蜱死亡。 4.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 蜱
tick
蜱蟎亞綱(acarina)後氣門亞目(metastigmata)無脊椎動物。有850種。世界性分布。計3科︰軟蜱科(argasidae)、納蜱科(nuttalliellidae,只有一非洲種,罕見)和硬蜱科(ixodidae)。後兩科的種類統稱硬蜱。多數成體在15公釐以下,大的可達30公釐(1吋)。與蟎的區別是在第1足跗節有一感覺窩(哈勒氏器〔haller'sorgan〕),眼有或無。
蜱是野生或家養大動物的重要寄生蟲,也是人和動物一些重要疾病的傳播者。雖然不是主要人體寄生蟲,但有幾種偶爾可侵襲人類。
硬蜱(如美洲狗蜱〔dermacentorvariabilis〕)附在宿主身上連續取食數天。雌蜱飽食後從宿主身上掉下,尋找適當的地方棲息,產卵一團後死去。孵出的幼體有足3對,爬到草上,等候宿主(通常為哺乳類)。 boophilus屬的牛蜱哺乳類散發出的丁酸氣味刺激幼蟲吸附於宿主。吸飽血後,幼蟲落地並蛻皮,成為8足的若蜱。若蟲也等待適當的宿主,吸飽血後又掉下來蛻皮變為成蟲。成蟲可耐饑3年之久。
多數硬蜱生活在田野和森林中,但有少數種類(如褐狗蜱〔rhipicephalussanguineus〕)生活於人類居室。軟蜱與硬蜱的區別在於︰間歇取食,產幾窩卵,發育期在家中或宿主窩中度過而不是在田野裡。
硬蜱大量吸血,分泌神經毒(有時使宿主麻痺或死亡),並傳播德克薩斯牛熱、微粒孢子蟲病、落矶山斑疹熱、q熱、兔熱病(tularemia,圖萊裡熱)、出血熱和腦炎等疾病。軟蜱傳播回歸熱等疾病。
蜱(ticks)屬於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亞目(ixodida),蜱總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軟蜱科(argasidae)和納蜱科(nuttalliellidae)科,世界已知約850余種。我國已記錄硬蜱科有102種(亞種),軟蜱科10種。硬蜱科的蜱種通稱為硬蜱(hardticks);軟蜱科的蜱種通稱為軟蜱(softticks)。 美洲狗蜱(dermacentorvariabilis)
【形態】成蟲體分假頭和軀體兩部分。軀體橢圓形,表皮革質。未吸血時背腹扁平,體長2~10mm,雌性硬蜱飽血後有的可達30mm。螯肢長桿狀,外圍螯肢鞘,其末端具齒狀的定趾和動趾,用於切割宿主皮膚。口下板較發達,其腹面有縱列的逆齒,有穿刺與附著作用。須肢可見4節,末節有感受器,當吸血時須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氣門1對,有氣門板圍繞,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或後外側。足分基節、轉節、股節、胫節、後跗節和跗節,跗節末端具爪1對及爪墊(pulvillus)1個。足跗節ⅰ背緣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organ),具嗅覺功能。
1.硬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假頭基背面形狀呈矩形、三角
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屬而異。雌蜱的假頭基背面有1對孔區(porosearea),在產卵時
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口下板的逆齒較發達。須肢第1節很短;第2、3節較長,形狀各異;末節短小,嵌生於第3節腹面亞前端的小凹陷內,其頂端有感覺毛。各節活動均不靈活。
軀體體表光滑。背面有盾板。雄蜱盾板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僅覆蓋背面的前部。盾板上可有刻點或色斑。有些蜱屬具眼1對,位於盾板的側緣。有的蜱屬在軀體後緣具方形的緣垛。軀體背面尚有各樣的陷溝。軀體腹面有圍繞生殖孔向後延伸的生殖溝。在肛門之前或之後有肛溝。前者稱前溝類硬蜱,如硬蜱屬;後者稱後溝類硬蜱,如其他蜱屬。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數目因蜱屬而異。氣門板寬闊,位於足基節ⅳ的後外側,其形狀因蜱種而異。足基節上通常有距刺,爪墊通常較發達。
2.軟蜱假頭位於軀體腹面前部,從背面看不見。假頭基較小,一般為方形。雌蜱假頭基背面無孔區。口下板的逆齒不發達。須肢各節均為長圓柱形,各節活動均靈活。軀體背腹面無大塊骨板。體表呈皺紋狀、顆粒狀、乳突狀或有盤窩。多無眼,有的有眼1~2對,位於足基節ⅰ、ⅱ的外側。軀體腹面有生殖溝,肛門前後可有肛前溝、肛後中溝和肛後橫溝。氣門板小,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雌雄性外觀不易區分,雌蜱生殖孔呈橫溝狀,雄蜱為半月形。足基節無距刺,跗節爪墊退化或無。成蟲和若蟲的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液的分泌,有調節血淋巴水分和電解質的作用。
【生活史】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期(圖19-4)。卵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1.0mm,淡黃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適宜條件下卵經2~4周孵出幼蟲。幼蟲飽食後經1~4周蛻變為若蟲。硬蜱若蟲只1期,軟蜱通常為3~4期,多者可達5~8期,因種類或生活條件而異。若蟲飽食後經1~4周蛻變為成蟲。在自然條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時間可為數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種而異。當遇到不良環境產生滯育時,可使生活周期延長。如全溝硬蜱由3年延長至4~5年。多數軟蜱完成生活史需1個月至1年,在不適宜條件下延長至3~5年或更長。硬蜱壽命為幾個月至1年。吸血後壽命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產卵後1~2周內死亡。軟蜱的成蟲由於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種類可活十幾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生態】
1.宿主和更換宿主的類型宿主包括許多陸生哺乳動物和鳥類,少數爬行類和極少的兩棲類。其中一些種類可侵襲人體。對宿主的專性程度因種類而異,有的僅限於1種宿主,有些種類限於某類群宿主,多數蜱種的宿主較廣泛,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種哺乳動物和鳥類。蜱類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4種類型:①一宿主蜱:各活動期都寄生於同一宿主,雌蟲飽血後落地產卵,宿主為大型哺乳動物,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蟲與若蟲寄生於同一宿主,而成蟲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種各活動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動物,如囊形扇頭蜱;有的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而幼蟲和若蟲多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殘緣璃眼蜱;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寄生於3個宿主。多數種類的成蟲寄生於大、中型哺乳動物,而幼蟲、若蟲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等。有的種類各活動期均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如血紅扇頭蜱;另一些種類的各活動期均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蟲不更換宿主,各齡若蟲及成蟲需多次更換宿主。宿主多為中小型哺乳動物,軟蜱多為多宿主蜱。
2.吸血習性硬蜱各活動期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通常幼蟲、若蟲和雌蟲吸血時間分別約需2~5、3~8和6~15天,飽食後增加體重分別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蟲為1.5~2倍。
軟蜱幼蟲吸血1次、各齡若蟲需多次吸血。有些種類的幼蟲或1齡若蟲不吸血,而成蟲除少數蜱種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所需時間,幼蟲為數分鐘或數天,因蜱種而異;若蟲和成蟲為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飽食後雄蟲體重增加為2~3倍,而幼蟲、若蟲及雌蟲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如全溝硬蜱寄生在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草原革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處,綿羊的耳殼、頸部及臀部。波斯銳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交配和產卵蜱類的聚集和交配的行為靠分泌的信息素來進行。多數後溝類雌性硬蜱在吸血時由盾窩腺釋放的性信息素來吸引雄蜱,哈氏器為感受器。雌、雄性硬蜱和軟蜱通過肛門排出聚集信息素,使蜱增加接觸機會,硬蜱對信息素的感受器為哈氏器,而軟蜱為須肢。
前溝類雄性硬蜱和軟蜱,由於精子細胞在若蟲期已發育成熟,故蛻出的雄蜱不需要吸血在棲息場所可進行交配;而多數後溝類雄性硬蜱需吸血後,待精子發育成熟方可在宿主體上進行交配。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
硬蜱一生只產一批卵,飽血後在4~40天內連續將卵全部產出,一般產卵數百至數千個,有些蜱種可產卵2萬個以上,如亞東璃眼蜱產卵最多可達25388個。軟蜱一生產數批卵,每批產卵連續數日,每批可產卵50~200個,一生產卵可由數百至千余個。蜱類除進行有性生殖外,某些硬蜱和軟蜱有孤雌生殖現象。
4.棲息與活動蜱類棲息在陸地各樣的自然景觀,不同蜱種的分布與氣候、地勢、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關。硬蜱棲息與活動因種類而異,如全溝硬蜱,棲息於低溫高濕的針闊混交林帶,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待宿主,每天在午後12~2時和下午6~8時活動;草原革蜱棲息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多攀登在草莖頂端等待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亞東璃眼蜱棲息在高溫低濕的荒漠地帶,多在地面活動,靠視覺主動尋覓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草原硬蜱棲息在洞穴內,在棲息場所尋覓宿主;而微小牛蜱棲息在農耕地區的牲畜圈捨中,多爬上牆壁、木樁尋覓宿主。軟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帶,如乳突鈍緣蜱,通常棲息在中小型動物的洞穴、巖窟及住房的縫隙中;波斯銳緣蜱棲息於窩巢;拉合爾鈍緣蜱棲息於畜捨等。軟蜱多於夜間活動。蜱的活動范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性遷移,對蜱類的播散起著重要作用。
5.季節消長與越冬蜱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取決於其本身的發育類型以及自然條件。完成1代需時較短(2~3個月)的種類,其發育周期的季節現象不明顯,如微小牛蜱成蟲活動高峰為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年1代的種類,其活動期是隨著季節而變化,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的活動高峰,成蟲為4~5月,幼蟲和若蟲為6~8月。2年發育1代的種類,其季節的表現為成蟲和若蟲同時間大量出現,如嗜群血蜱的活動高峰,成蟲為5~7月,幼蟲6~7月,若蟲7~8月。3年發育1代的種類,各活動期的大量出現在季節上是相似的,如全溝硬蜱各活動期從4月中旬開始出現,成蟲5月達高峰,幼、若蟲活動為雙峰型(6月為主峰,9月為次峰)。同一蜱種的季節消長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緯度不同而有差異。軟蜱中多數種類棲息在宿主的洞巢內,終年都可見活動。
當蜱遇到不良環境時出現滯育。其表現形式有:饑餓蜱不活動;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體上不飽食;雌蜱在冬季飽食後到來年才產卵;秋季飽食的幼、若蜱延至來年春季繼續發育;秋天產的卵到來年才孵化等。影響滯育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溫度等。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地表縫隙、土塊下、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表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動物住處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活動期均可越冬,如全溝硬蜱;有的以成蟲越冬,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長角血蜱;有的以幼蟲和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重要傳病種類】
1.全溝硬蜱(1xodespersulcatus)盾板褐色。軀體背面有緣褶[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