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兔子的正確飼養方法正文

兔子的正確飼養方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兔子怎麼喂最好?可以喂水嗎?還有,答案最好是正確的。我家朵朵也許是那種幼兔吧。。。大家幫我想想辦法,謝謝了
 
任何生物都需要喝水,兔子也不例外,賣兔子的人總說兔子不能喝水,那是因為他們賣的小兔子還未成年,歲數太小,食物給的少以免長大,水也不敢給多了喝,就干脆不給兔子喝水,怕長太大不好賣。太小的兔子不要喝太多水,等它長大些,消化器官長好些的時候在喝
認為兔子是要吃蔬菜的不喝水的,那是大錯特錯的。萬物離不開水,何況兔子呢?但有的人要問了,從小到大只吃蔬菜不也活的好好的兔子也有嗎?的確是有,而且不在少數,但是只吃蔬菜造成拉稀死亡的兔子數量遠遠超過活下來兔子的比率,就像人一樣,從小只吃垃圾食物當然不會有問題,但能保證一輩子沒事嗎?能保證身體相當的好嗎?同理,那兔兔應該吃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式呢?
【幼兔食物搭配】:幼兔,就是指3個月內的小兔兔,兔兔的腸道比較柔弱,特別是小的時候需要特別的注意照顧,別亂喂東西,否則肯定會有問題的,應該主喂以幼兔糧+新鮮苜蓿草+純淨水飼養為宜,幼兔糧一定要找好的飼料哦,有些兔糧吃了對兔兔不太好多問問兔友意見,新鮮的苜蓿草是以綠色、葉多為主,黃色的是時間過長枯掉的沒有太多營養的,而新鮮的含蛋白質比較高,對幼兔的骨骼生長等非常有好處。偶爾可以喂點芹菜、香菜、蒲公英等等,這些植物對兔兔的身體很有幫助,所以飼喂是沒有問題的!
【成兔食物搭配】:成兔,就是指3、4個月後的兔兔,這種兔兔並不是已經變成像大人一樣了,而是性開始逐漸成熟起來,腸道系統也逐漸開始健全起來,相對來說比3個月前的兔兔更容易飼養,當然正確的飼養方式也是需要的哦,否則亂喂的話再大的兔子也要喂死哦!應該主喂以成兔糧+新鮮提木西草+純淨水為主,偶爾可以喂些水果什麼,比如蘋果西瓜,但切記不可以喂冰過的,否則要得病哦!芹菜、香菜、蒲公英等也可以繼續喂!新鮮的提木西草就像狗尾巴草一樣,是黃色的,根多的那種,它的纖維含量比較高,適合幫助腸道消化!
【孕兔喂養注意】懷孕中的母兔兔要注意多加點蛋白質哦!否則營養跟不上哦!比如多喂些苜蓿草等,分娩前要提供充足的飲用水,否則容易吃掉剛生下來的小兔兔!
有一點要非常的注意哦,就是幼兔的飼喂需要遵循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因為小兔兔不知道飽一直吃要撐死哦,如果長大些喂蔬菜植物的時候切記要把蔬果洗浸擦干哦,否則要拉肚子。^-^
正確的飲食:
1.什麼動物都離不開水,兔子也一樣,給兔子喝的水一定要是干淨的白開水;
2.不要以為自己老給兔子吃蔬菜都沒見怎樣,其實那只是你的運氣好,如果兔子長期吃蔬菜,蔬菜腐爛會堆積在腸裡,容易得腸炎而死。應該是:1-6個月-適量苜蓿干草+無限量提摩西干草+幼兔糧+白開水;6個月以上-無限量提摩西干草+成兔糧+白開水+少量蔬菜水果(蔬菜必須是不帶水分的),兔糧只要給一小把給它吃就好(家裡如果沒有草,可以去買無糖的燕麥來暫時代替下,那是人吃的,在超室都有得賣)。

特別需要注意:
1.兔子的居住環境要衛生、干燥、通風的,如果環境潮濕、不衛生,容易滋生細菌,造成兔子得皮膚病;
2.建議幼兔一買回來,先別急著給它取名,而是喂它球蟲藥預防球蟲病,球蟲病發於急性,很多幼兔死於球蟲,其次是拉稀;
3.如果幼兔居住的籠子是狗籠,應在籠子裡面加一塊木板給它墊腳,不墊腳久了會得腳皮炎,腳皮炎是很難治好的;
4.如果兔子吃蔬菜導致拉稀,要及時給它服用4片乳酶生,要是家裡沒有乳酶生,還可以喂乳酸菌片、益生菌(乳酸菌片、益生菌給的是嬰兒的量);
5.兔子的牙齒是無限張長的,要給它准備磨牙棒,有些兔子喜歡咬電線之類的,要注意;
6.兔子用品要定時清洗消毒;
7.籠養的兔子每天要保持1小時以上的活動時間;
8.怕兔子亂拉,可以教它上廁所,它的尿液糞便要每天清理,如不清理,堆積久了會產生氮氣;
9.幼兔不要給它洗澡,兔子是很愛干淨的,它每天都會自己舔毛,不建議給它洗澡,但在不得以要洗澡的情況下,要選在天氣好,有太陽的時候洗,還要應該避免水進入它的耳朵,要是不注意,它就會得中耳炎,還不能給它用人用的像沐浴露、肥皂之類的東西,洗澡後要馬上把它弄干,不然會感冒;
10.兔子是沒有飽感的,要控制它的食量,免得撐死;
11.兔子不能吃太多的澱粉,澱粉對兔子很不好;
12.抓兔子時千萬不能抓兔子的耳朵,耳朵是兔子的重要器官,兔子沒有汗腺,必須用耳朵散熱,兔子的耳朵不是長來讓人抓的,如果把兔耳抓傷造成神經受傷,將造成兔子的耳朵直不起來、無法轉動,正確的抓兔子方法應該是:用一只手拖住兔兔的背,用另一只手抬著兔兔的屁股,讓兔兔的腿和肚子都朝前
-0-
 

賽爾號中怎樣才能再領取寵物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