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12個月拉肚子加發燒怎麼辦正文

寶寶12個月拉肚子加發燒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由於病原菌引起的(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當這些病原菌侵入機體後,機體的防御系統為保護機體,可作出各種保護機體的反應來抵御病原菌,發熱就是其中


的一種抵御反應。發熱並不是一個壞現象,說明機體正在與病原菌作斗爭,所以很消耗人得體力,病人就會嗜睡、乏力。但不管是否用藥,總會有個過程,不會藥到病除的(病

程一般來說需要3—5天).


一般寶寶發燒在38度以下建議物理降溫(象1.多通風,注意散熱,。保持室內溫度在21℃~23℃;2.讓患兒臥床休息,多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益於疾病的恢復。


敞開包被或脫去過多的衣服,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3.給患兒頻頻喂溫開水或維c果汁,一晚250毫升。4.用冰袋敷額頭。5.高燒你可以用酒精檫寶寶關節處、洗個溫


水澡,將患兒置於比體溫低4℃~6℃的溫水中浸浴5~10分鐘,然後用大毛巾將全身擦干並輕輕按摩皮膚至發紅為止;還可用32℃~34℃的溫水,以大人手腕內側皮膚不


燙為宜,給患兒洗澡,重點擦洗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四肢,整個擦浴時間10~15分鐘,直至患兒體溫降到38℃便可等),這種物理降溫法效果很好,我兒子發高


燒時用過,可以退燒一度左右.一般要在體溫39度高燒以後才用退燒藥,象安乃靜滴液,但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高燒時應首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


藥,以免發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無論是否退熱,家長應盡可能帶孩子去查清發熱的原因,看看寶寶感冒是著涼了還是病毒感染,強行降溫是不科學的.同時注意讓寶寶


多喝水,維c果汁等,喝點有營養的湯類如鴿子湯、雞湯、魚湯,吃點清淡易消化事物,記住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吃,因為發燒後,影響寶寶的腸胃消化功能,等恢復後就


會好的,祝寶寶健康快樂!
 
1.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可選用以下液體:
①米湯加鹽溶液:配制方法:米湯500ml(1斤裝酒瓶)+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或炒米粉25g(約兩滿瓷湯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ml煮2~3分鐘。預防脫水:首先給20~40ml/kg,少量多次口服,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②糖鹽水:配制方法:白開水500ml(1斤裝酒瓶)+蔗糖10g(2小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劑量服法同上。
③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新生兒慎用),年齡<2歲,每天應提供ors液500ml;年齡2~10歲,每天應提供ors液1000ml;年齡>10歲,ors液能喝多少給多少,每天應提供ors液2000ml。宜少量多次喂服,2歲以下的患兒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ml;大一點的患兒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嘔吐,停10分鐘後再慢慢給患兒喂服(每2~3分鐘喂一勺);若ors液用完之後腹瀉還不停止,則喂患兒一些上述原則中所提到的液體或看醫生。
2.給患兒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
母乳喂養的患兒繼續母乳喂養,可適當延長喂奶間隔時間。如患兒不是母乳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可用患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用牛奶(或羊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腹瀉好轉後漸恢復正常飲食,或用酸奶,也可用奶-谷類混合物,有條件者可更換為不含乳糖的奶粉。如患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給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或爛飯、蔬菜、魚或肉末等,需由少到多。可給適量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這些食物要很好烹調、研磨或搗碎使之容易消化。年長兒則可進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的食物
3.可選用的藥物:①微生態調節制劑:目的在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鏈球菌等。②腸粘膜保護制劑:吸附病原體,維持腸細胞正常吸收與分泌功能;與腸道粘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強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思密達。
4.如果患兒3天不見好轉,或3天內出現下列任何一種症狀,應找醫生診治:腹瀉次數和量增加;不能正常飲食;頻繁嘔吐;發熱;明顯口渴;糞便帶血。
 
這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不包括菌痢、傷寒、霍亂等的腸道傳染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夏秋季多見。當前正值盛夏,是該病的多發季節,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兒腹瀉的原因與護理

嬰兒腹瀉是怎麼得的

嬰兒腹瀉的原因,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非感染性,一類是感染性。

非感染性的因素有喂養方法不當、添加輔助食品的質和量不適宜、嬰兒對牛奶或其他食物過敏,饑餓也會使嬰兒腹瀉。另外,氣候變化使嬰兒過熱或受驚、劇烈哭鬧、情緒緊張等均可引起嬰兒腹瀉。

感染因素有各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都可能首先見到的是腹瀉症狀。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及霉菌、寄生蟲感染等也均可引起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有哪些表現

輕型病兒,大便次數約在每天10次左右,偶有嘔吐,病兒精神、面色都出常,尿的次數及量均不少。

重型病兒,每天大便10—20次,大便呈稀“蛋花湯”樣,病兒陣陣哭鬧,尿少或無尿,出現脫水症狀,病兒精神萎縮,昏睡或昏迷不醒,病精繼續發展將出現血壓下降而休克。

遷延型腹瀉病程達1個月以上,病情時輕時重,重時吐、瀉頻繁似重型腹瀉。但往往因病程拖延,病兒以慢性營養不良表現為主,伴有各部位繼發感染等。

腹瀉為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不論病情輕重,均需及時治療。輕型病兒如果久不治療,就會發展成遷延型腹瀉。重型病兒伴有水和電解質紊亂,必須及時送醫院救治,延誤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護理嬰兒腹瀉的方法

小兒腹瀉時不僅排出水及電解質,而且也失去不少營養物質,理應及時加以補充。但進食後易嘔吐,無法達到目的,應根據病兒的病情調整喂養的方法。不論原來用什麼方法喂養,腹瀉後飲食的質與量均應減少。原為母乳喂養的,每次哺乳的時間應縮短。原為混合喂養者,可停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單喂母奶。原為人工喂養者,牛奶量應減少,再加水或米湯沖稀些,也可單喂米湯,因米湯較牛奶容易消化吸收。原來已加喂的輔食,也應減量或暫時不喂。病兒腹瀉經過治療,病情漸好以後,也不能短時間恢復到原來的飲食,要慢慢添加,以免再次引起腹瀉。這裡所說的“慢加”,包括飲食質量的添加要從少量開始,不要加得太快、太多,加量不能天天加,頓頓加,不能指望在1—2天內恢復到原來飲食。如再次發生腹瀉,治療就更困難了。
 
什麼是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引起,多發生在8-12月,10-11月最多,2歲以下小兒患病率較高,潛伏期1-3天。
本病起病急,早期出現嘔吐,大多合並上呼吸道感染。體溫38-40度,腹脹較明顯,,起病1-2日即出現排水樣便,便中液少,很少腥臭味。許多嬰幼兒伴有口渴及煩躁,出現輕中度脫水。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即大部分孩子在發病後的5-7天自然痊愈,抗菌毒治療無效。偶有病情危重的嬰幼兒出現休克或心力衰竭,生命受到威脅。
二、秋季腹瀉的危害
本病對嬰幼兒最大的危害就是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發生這種情況是有一定體征和症狀的,同時病情進展也有一個過程,一旦確診本病後,父母應著重觀察嘔吐、大便的性狀、次和量。
輕型腹瀉:答辯每日可達數次或10余次,其中水分不多,偶有少量嘔吐或溢奶,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伴有低熱,但孩子精神尚好,無其他全身症狀,體重增加或稍降低。
重型腹瀉:輕型腹瀉未得以控制,病情加重而成,每日大便數次或數十次,大便量增到10-30毫升,多者可在50毫升。孩子食欲低下、嘔吐,伴有不規則低熱或高熱,體重迅速降低,明顯消瘦,如不及時補液,脫水,酸中毒更為嚴重。如果能及時就診,由輕型轉為重型的孩子會大大減少。
如果醫院已確診,父母可在家中給孩子進行護理,但應注意以下脫水征象的出現:
輕度脫水時:孩子的皮膚稍干但彈性尚可,精神稍差,面色略蒼白,眼窩稍陷,尿較平時略少。
中度脫水:患兒精神萎靡、陣陣煩躁,皮膚蒼白發灰、干燥松弛,提起後不能立即展平。口發青,前鹵門和眼窩明顯下陷,唇和粘膜干燥,四肢發涼,尿量明顯減少。
此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家中處理易出現危險。
上述症狀逐漸加重,則可發展到重度脫水階段。
三、飲食療法
秋季腹瀉的飲食療法很重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開始時給消化道以適當飲食,輕、中型患兒減食應平時的半量左右
4-6小時,重型者6-12小時。
減食期間液體補充:
輕、中型患兒口服“補液鹽”。口服葡萄糖時濃度不宜超過3%,鈉濃度也應減低。
(2)恢復飲食時,人乳喂養的寶寶應減少每次哺乳時間;人工喂養可從米湯、稀藕粉或稀釋的牛奶開始,奶量由少到多,由稀到濃,逐步增加。人工喂養的寶寶有條件者最好選擇去脂的腹瀉奶粉,如安嬰樂、al110、愛兒季等。
(3)除食欲不振或嚴重嘔吐外,加奶無須顧慮。因腹瀉後患兒營養大量消耗,增加食物後雖大便次數可增加,但腸道吸收與食入量成正比。禁食過久或熱量增加過緩都可導致營養不良。
四、預防對策
(1)鼓勵母乳喂養,尤其生後4-6個月最重要。
(2)人工喂養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清潔。每次喂食前用開水洗燙餐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3)無論母乳還是人工喂養都應按時添家輔食,但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
(4)在發病初期,或食欲不振時,應減少奶和其他食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補液鹽配成飲料口服。
中醫治療

對於秋季腹瀉,西藥抗生素治療無效,而中藥則有自己的優勢,對於不同原因造成的腹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1.寒瀉:孩子過食生冷,或感受風寒後引起的腹瀉。常見發燒,怕冷無汗,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軟膠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一日1次。

2.熱瀉:孩子腸胃積熱,或外受暑濕引起腹瀉。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黃等症狀。可選用清熱、止痛止瀉中藥治療。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葛根芩連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3.水瀉:孩子貪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瀉。常見水瀉不止,每天大便次數多,腸鳴腹脹,大便如稀水,或水谷不分,瀉後腸鳴腹脹減輕等症狀。這時孩子病情很容易加重,產生脫水。一般以到醫院請醫生治療為好。

4.傷食瀉:孩子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腹瀉腹脹腹痛,便前哭鬧,大便酸臭,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氣促,食欲不振,夜臥不安等症狀。用藥可服“至寶錠”,一次1丸,一日2次。

5.脾虛瀉:孩子久病久瀉,或身體虛弱引起腹瀉。常見面色發黃,疲倦無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數多等症狀。用藥可用“啟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選擇以上用藥效果不好或病情加重時,要隨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治,防止出現意外。

預防

如果預防工作做得好,秋季腹瀉是可以避免發生的。預防工作要做到:

1.鼓勵母乳喂養,尤以生後數月和生後第一個夏秋季節最為重要,應避免夏秋季斷奶。

2.人工喂養時要注意飲食衛生,每次喂食前用開水洗燙食具,最好每日煮沸一次。

3.母乳和人工喂養都應該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

4.食欲不振或在發熱初期,應減少母乳及其他食物,以水代替。

5.夏秋季節,避免過食富含脂肪的食物。注意居室通風。

6.患營養不良、佝偻病和非腸道感染時,應及時治療,防止腹瀉的發生。

7.感染性腹瀉(細菌、病毒感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我家狗狗後腿以接近癱瘓,誰能幫我出個主意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