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人? 既然能肯定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蘇聯要做的事就是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時間加強戰備。東方戰線是死的,要發揮作用還靠活生生的軍隊。就客觀的軍力對比來說,雖然軍隊的表面規模蘇聯不弱於德國,甚至還要龐大,但實際戰力是遠遠不如了。蘇芬戰爭清清楚楚把蘇軍的水平展現給全世界,德國也因此來判斷蘇軍的戰斗力;而反過來,這也是一盆冷水潑醒蘇聯,促其真正開始加強軍隊,蘇聯雖丟了大臉,然焉知非福?增強軍隊戰斗力需要時間,蘇聯想做的就是禍水西引,當然歷史說明了他沒有成功。 如果德國不首先進攻蘇聯,蘇聯會反過來進攻德國嗎?很有可能,當時歐洲大陸已經只有這兩頭猛虎,雙方日益加深的敵意決定了遲早要爆發戰爭。焉知斯大林不是在等待德國登陸英國時無法分心而又會遭受重創這個天賜良機呢?希望今後有解密檔案或可證實我的猜想。對蘇聯來說,以他的實力該選擇這個最佳時機,而如果這情況真正發生的話可能會把二戰結束時間提前(不過也真不好說,但徹底改變二戰進程是肯定的)
4最後一個可能 那麼,德國既不登陸英國又不進攻蘇聯(雖然對德國來說長期閒置他那龐大精銳又相對處於優勢的軍隊有點不可思議),那就是英德蘇三方的僵持局面---英國全力自保,德國左右為難,蘇聯戰力不足也不敢輕啟戰端…… 打破這局面有幾個可能:
a.北非 這兒可以借鑒歷史,英國必然全力作用在北非戰場保住生命線;但德國志不在此,不大可能傾注全力。因此,在北非還是可能演出瞬息萬變的雙方拉鋸戰,誰勝誰負要看雙方的投入和表現。如果德國獲勝,不但戰略上給了英國致命一擊,又在南方包圍蘇聯,還能獲得中東的石油資源,將大大加重德國征服世界的籌碼;如果英國獲勝,對德國的直接影響不大,英國的安全則更加能確保,北非還會變成未來反攻德歐陸帝國的跳板,跳板另一端就是意大利… 生力軍的加入,會決定北非戰場的走向,可以預見的就是美國的參戰,以下c將提到。
b.日本進攻蘇聯這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的國策是南進。就算日本進攻蘇聯,他能吸引蘇聯多少兵力很成問題。基本上,不會對蘇德戰略走向有大的改變。
c.美國耐不住寂寞,最後出來打破僵局,當然是作為德國的對手:這是最大的可能性。 美國出手的地方首選當是北非,時機自然在德國未能穩操勝券之前。另外,在大西洋擊敗德國海軍掌 握制海權,增兵英倫演出不列顛空戰升級版,駐軍英吉利海峽等待登陸對岸;以及,奪取北歐完成對第三帝國的三面包圍……總之,先爭奪第三帝國周邊地帶作為反攻跳板,其次總攻德國歐陸本部將是基本戰略。蘇聯自然會找到最佳時機對德開戰,對德四面包圍完全形成。 以美國龐大的戰爭潛力,他的站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即使如此,沒有歷史上蘇聯損耗德國的大部戰力, 反攻的日子將是漫長艱巨的。這樣進程的二戰,我們只有憑空猜想了,也許,登陸歐洲後的進展,和史實相差不會很大吧(甚至可以參照一戰)。 而德國有沒有勝利的可能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對德全面包圍形成之前,各個擊破。如此說來,巴巴羅薩計劃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焉知當年希特勒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就會統治這個世界啊,我們就沒什麼機會了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