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 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 成的,因其特征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 現象的征兆是飓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 常。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 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今 年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 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 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去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征兆,但後來的 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卷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 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 真的老了。
拉尼娜現象影響我國氣候
上半年代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 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聖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 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征恰好與赫赫有名的“厄爾尼諾”相反,並同厄爾尼諾書成 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最強信號。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 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 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范圍揚沙和沙塵暴 天氣,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 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范圍之廣,為近50年同 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 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近10年來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 岡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 講,今年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攝氏度,造成土壤解凍 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 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 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 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 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 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 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 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 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 持續少雨干旱的天氣。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 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范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我國整體氣候特征和發展趨勢時說,從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 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 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 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盡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 失。 估計有聲納系統吧 你怎麼知道它們不會撞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