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圖魚身上起了很多塊灰白色的斑塊是怎麼回事 應該是白點病,在網上有一些治療方法和病因,是一種寄生蟲引起的,多從鳍先出現,擴散到全身。常見治療方法:
a、以百分之一的鹽水治療。
b、每百斤水投入0.8公克硫酸奎寧。
c、以百分之五的甲基臨液,每公升加4~5滴。
d、市售的魚類專用藥。
e、提高溫度。 因治病寄生蟲不耐高溫,一般25℃以上就會停止發育,當水溫升至28~30℃時,就會停止繁殖,淡水白點寄生蟲在34c時完全失去攻擊能力。因此對患白點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並不太麻煩。只須將水溫維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後,魚體表的胞囊就會全部脫落。但也有網友指出,此時胞囊期的寄生蟲只是停止發育,並不會被藥物殺死,此階段寄生蟲多在一到三天分裂為成百條幼蟲,只有在幼蟲期才可以被藥物殺死。 如果此時在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藥物治療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亞汞作藥浴處理。對病重的魚,可用2ppm的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 當病魚症狀消失後,要及時更換新水,以免時間太長導致魚的汞中毒。預防此病只須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溫,引進新魚時先將新魚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後再放入魚缸,一般就能杜絕白點病的發生。
關於升溫治療
1、升溫的治療原理: 借提高水溫到28至30℃來加快白點蟲的生命周期,使其早點離開魚類身體。另外,水溫上升有助於提高藥品的治療效果。 2、存在的問題: (1)維持較高的水溫白點病比較不易發作是因為這種寄生蟲在27度以上不易繁殖,但卻不一定會死亡。 (2)急劇的水溫上會對魚類造成負擔,所以每日提升1~2度,直至把水溫升高到比原來水溫高出5度左右為宜。然而,如果對象是熱帶魚時,水溫最好不要超過28攝氏度。例如飼養孔雀,那麼水溫還是不要超過30度,不然與其耐受的最高水溫25度相差太遠了。 (3)溫度如果升高的話,是可以縮短治療的時間,但是在換水的時候就會造成溫差過大,反而會影響病情,適度即可。 四、預防: 增強熱帶魚自身的身體健康水平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預防熱帶魚患病的主要措施,因此,在飼養熱帶和繁殖熱帶魚過程中,要加強對水質的管理。 隔一段時間進行1次水質檢測,一定要保持水持清新。喂好熱帶魚也是關鍵所在,給熱帶魚喂食要做到定時、適量。 一般每天喂2次,第一次為早晨7時左右,第二次晚上7時左右,這樣可以使熱帶魚吃飽吃好,增加食欲,增強消化能力,保持消化系統的正常工作。 魚食在投喂前一定要沖洗干淨,以免將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帶進水中。造成不要用變質魚食喂魚。
推薦去看看這個網址,我感覺說的比較專業,與上述有一些說法有些區別,可以參考以下:
http://www.tjfish.com/dispbbs.asp?boardid=4&id=6829
是正常的
相關資料: 地圖魚astronotusocellatus又名尾星魚、豬仔魚。原產地:南美亞馬遜河和圭亞那境內。` 外形: 這是一種大型魚,原產她條件下體長可達30厘米。體呈橢圓形,頭大,嘴大。背鳍基部很長,起自胸鳍上方背部直抵尾柄,鳍條前部是鋸齒狀短硬棘,後部軟鳍條較長,背鳍與臀鳍對稱,鳍末端略圓。腹鳍胸位,鳍端尖條形。尾鳍後緣圓形。體色基調烏黑或黑褐色,散布著不規則的橙黃色斑塊,間鑲紅色條紋,呈地圖狀而得名。尾柄基部有圓形黑斑,其外國有金色環,閃閃發光似星,故又名尾星魚。 習性: 地圖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在弱酸性、中性和微鹼性水中都能正常生活。水溫要求在22-30℃。水中溶氧量比較高。喜食動物性活餌料,屬肉食性凶猛魚類,既吃小魚蝦,也能食豬肉等碎塊,所以,決不能和小型魚混養。地圖魚雖然體態粗笨,但游泳快速,反應敏捷,捕食機靈准確。當飽食後或處在擁擠的不良環境下,它便懶洋洋地側臥打盹如豬,因而有豬仔魚之稱。地圖魚食量驚人,生長快速,只要投餌充足,水域水質條件好,當年至少可長到16厘米以上。長大成熟後的地圖魚,碩大肥壯可食,其肉味香、鮮美。 地圖魚對光照比較敏感,又經各地不斷地人工繁殖和培育篩選,其體色斑紋現已發生變化,有白地圖魚、紅地圖魚、黃地圖魚等。白地圖魚全身米白色,間有淺黃色斑紋,尾星為紅色環包圍。紅地圖魚全身鮮紅色,鳍邊呈不規則白邊。黃地圖魚全身橙黃色,頭背部和各鳍有不規則的黑斑。紅花地圖魚在褐黑色的體上散布著紅色花紋與斑點。我國有個研究所將地圖魚放入水庫網箱中飼養,其花色還大為豐富美麗,尾星亮麗,出現率多。體色有灰藍、灰黃、紫黃、紫紅、紫綠、猩紅、綠紅(前字為前上身色彩,後字為後下身色彩)等。投喂特制的配合飼料,地圖魚也肯攝食,在水庫網箱中飼養的地圖魚,生長快速,成活率高。 繁殖特點: 地圖魚10月齡到1年以上,體長達18厘米左右性成熟。雄魚頭略高,斑紋色澤鮮艷,鰓蓋處的黃色斑塊閃閃發金色,尾星亮,背、臀鳍末端尖形稍長;雌魚體幅較寬,腹部膨大,色澤不如雄魚。1尾雌魚產卵可達1000粒以上。受精卵經2-3日孵出仔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