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懶蛤蟆皮有什麼用處正文

懶蛤蟆皮有什麼用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蟾蜍全皮中提取的水深性制劑。華蟾素可顯著升高正常與免疫抑制及致敏小鼠血清igg的含量,對體液細胞及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均有促進作用。腹腔注射0.1ml/只華蟾素注射液,連續14天後可明顯地提高白細胞總數,增加小鼠的igg含量和家免的抗“h”凝集效價的提價,但對t淋巴細胞的百分率只可增加19%。腹腔注射給予10ml/(kd·d)×7d則華蟾素對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沒有影響,可明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同時還發現,華旬素對環磷酰胺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減少淋巴細胞的百分率入igg降低有緩角和對抗作用,亦可提高在抗原刺激下的機體血清igg抗體水平。
2.對乙型肝炎的抑制作用,華蟾素能明顯抑dhbv的復制並且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以1ml/kg和3ml/kg華蟾素肌內注射給予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麻鴨,3ml/kg華蟾素對鴨肝病理有明顯改善,但有3只麻鴨血清dhbvdna含量在停藥後略有回升,提示工物未能完全抑dhbv直至破壞病毒超螺旋結構,同時臨床觀察和采用2215細胞體外試驗的均發現,華蟾素抗dhbv療效隨用藥劑量增加而提高。
3.抗癌作用,口服給予20g/kg華蟾素顯著換制小鼠瘤(s180)、小鼠肝癌實體型(heps)、小鼠網經只細胞瘤(l2)等腫瘤生長,抑制率達30%以上;而8g/kg及3g/kg華蟾素對3種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顯著,同時小鼠背毛柔潤光澤、體重增加比空白組、環磷酰胺組明顯,表明抑制腫瘤生長作用強弱與劑量有一定的量效關系,亦提示它在抑瘤生時,不傷害正常細胞。另有報道復方蟾皮膠囊具有輻射增效和一定程度的防御放射引起的副作用。從新鮮蟾皮中提得的阿瑞那蟾蜍精10μg對小鼠p388白血病細胞生長的抑制率為52%。
4.升高血壓作用,300μg阿瑞那蟾蜍精可使大鼠血壓升高5.33kpa(40mmhg),維持40min;當用100μg時血壓升高3.33kpa(25mmhg),維持了12min。
5.毒性,腹腔注射華蟾素注射液20.4mg/kg(相當於臨床用量500、100倍),隔日給藥1次,間隔6天稱體重1次,共計20天,未發現心電圖和組織學有明顯改變,但血檢時,發現大劑量組在血小板數略升高及白細胞數略降低現象,兩劑量對發育中大鼠的平均體重增長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說明華蟾素應用時在劑量和療程長度上仍需給予一定的注意且繼續觀察研究。

中藥化學成分
皮的特殊成分,一般與蟾酥相似,參見蟾酥條。另一種蟾蜍b.vulgarisformosus的皮含蟾蜍硫堇(bufothionine)、蟾毒色胺(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日本蟾蜍它靈(或日本蟾蜍甙元,gama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besibufogenin)、華蟾蜍它靈(cinobufotalin)、蟾蜍靈(bufalin)、蟾蜍它裡定(bufotalidin或hellobrigenin)、遠華蟾蜍精(teloeiuobufagin)、去乙酰華蟾蜍精(desacetyle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靈(desacetylbufotalin);日本蟾蜍它裡靈醇(gamabufotalininol)和一種天青色物質,蟾蜍色素(bufochrome),即三羟丙基蝶日索(trihydroxypropylpterisin)。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考證
出自《本經逢經》

科屬分類
蟾蜍科

拉丁文名
cutisbufonis

主治
癰疽;腫毒;瘰疬;腫瘰;疳積腹脹;慢性氣管炎

生態環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貼大毒,能拔毒、收毒。
2.《本草求原》:貼瘡瘰,艾灸。
3.《浙江中藥手冊》:為小兒五疳驚風藥,又能利小便,消腹脹。

采收和儲藏
夏、秋季捕捉,先采去蟾酥,然後除去骨髒,將體腔撐開曬干。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選方
①治指頭紅腫生毒:活蟾一只生剝皮,將皮外面向患處包好,明日其毒一齊拔出,或發背、對口等症,毒忽收,內如又起,再貼。切記不可將其皮裡面著肉,即咬牢難揭。凡痘疹後回毒,亦可用此治。(《行筪檢秘》)⑧治癰瘡:大蝦膜一個,剝全身頗皮,蓋貼瘡口,於蟆皮上用針將皮刺數孔,以出毒氣,自覺安靜,月能爬佐瘡口,不令長大。(《靈秘丹藥胎》)⑧消腫退毒:干贍皮不拘多少,研為末,金銀花露調敷。(《藥顏啟秘》金贍散)④治腸頭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內燒熏挺處。(孫思邈)

用藥禁忌
《飲片新參》:“表熱及虛脹者忌用。”

動植物形態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颌亦無齒。前技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常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胫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常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膜,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開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胫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這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亦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颌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稜、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颌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稜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常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胫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胫;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於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余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利水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本品呈扁平板狀,厚約0.5mm,頭部略呈鈍三角形。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外表面粗糙,背部灰褐色,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狀突起,色較深;腹部黃白色,疣點較細小。頭部較平滑,耳後腺明顯,呈長卵圓形,八字狀排列。內表面灰白色,與疣點相對應處有同產大小黟以淺凹點。較完整者四肢展平後,前肢趾間無蹼;後肢長而粗壯,趾間有蹼,質韌,不易折斷。氣微腥。味微麻。

性味
味苦;性涼;有毒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0.1g,加氯仿5ml,浸泡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數滴初顯藍紫色,漸變藍綠色。
(2)取本品粗粉0.1g,加甲醇5ml,浸泡1h,濾過。取濾液2ml,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固體少許,滴加硫酸數滴,即顯藍紫色。
(3)取本品少許,加水10ml,水浸液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藍紫色熒光。

藥材基源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除去內髒的干燥體。

臨床運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活蟾蜍將皮完整剝下,烤干研末,陳蜜制為丸或裝膠囊。每次口服lg,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停藥5天,續服第二療程。觀察334例,經第一療程後,有效率為69.7%,二個療程的有效率為70%。本品止咳、祛痰作用優於平喘。
2.治療惡性腫瘤:
方一:用蟾皮0.4g,兒茶0.4g,元胡0.2g,共研細末壓片。每次1.0g,日服1次。連服2周後,每次增加0.2-0.4g,直至3周為一療程。此藥對各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療效,對潰瘍癌變的療效最好,對胃癌合並幽門梗阻的療效最差。胃癌患者服後能止血、止疼、促進食欲,並有縮小瘤塊、消除腹水的效果。臨床可根據病情,在有利時期,配合應用中藥、西藥或手術綜合治療。經治療胃癌48例,臨床痊愈5例,顯效10例,好轉27例,效果不明顯需並用手術者6例。
方二、有活蟾蜍剝皮,連頭及眼睛一起剝下,挑破表面腺體顆粒,將蟾皮表面貼敷癌腫患處皮膚上,如為深部癌症,按穴位貼敷,外蓋油紗布,再覆以清潔紗布固定。每日敷2次。另以鮮蟾皮曬干,黃沙炒脆,研粉制成丸,每粒0.3g,每次3-5粒,日服3次(飯後)。或並用鮮蟾皮針劑,每次肌肉注射2ml(約含鮮皮2g),每日l-2次。用上述方法治療食道癌、肝癌、乳房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267例(同時配合中藥及化療等綜合治療),近期好轉99例(37.1%),惡化60例(22.5%),無變化56例(21%),死亡52例(19.4%)。
方三、用鮮蟾皮注射液作局部瘤體注射,同時口服魔芋煎劑,療程共3個月。試治子宮頸癌2例,治後檢查宮頸光滑,陰道塗片及宮頸活檢均陰性,達到臨床痊愈。其中l例經手術作全子宮切除,宮頸連續切片亦未見腫瘤組織。
方四、用蟾蜍1只剝皮焙干研細末,分為10-15包。每次l包,日服3次。同時用鮮蟾皮貼敷脾區。l例何傑金氏病治療後症狀顯著好轉,體溫恢復正常,周身淋巴結縮小,腫大肝脾縮小,血象有所改善(治療中曾同時給予可的松、土霉素及一般支持療法)。
方五、用新鮮蟾蜍皮一整張,煎成100ml,每日3次分服;或將蟾蜍皮用文火焙干研粉,裝膠囊(每粒約含0.25g),每次2-3粒,每日3-4次。治療結腸、直腸癌患者17例,多數采用蟾蜍皮加手術切除。其中4例經剖腹探查證實為晚期結腸、直腸癌廣泛轉移,治療後,臨床症狀消失,經1年多隨訪,均已參加勞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用,敷貼;或干品研末調敷。

出處
《中華本草》
 
蟾蜍衣采集技術

一、蟾蜍脫衣初探及試論用藥取衣蟾蜍脫衣是一種其生理現象,即似蛇脫衣一樣,脫一次體積長大一些,特別是在連續數天饑餓狀態下,它利用啟動自我保護維持生命的必需功能--脫殼(也叫脫衣,又叫蟾衣)而自食。但在連續寒冷或干燥環境下,難以脫殼,如此時食物充足,其衣皮長得越厚實,今後一旦遇濕潤(如霧、下雨)時,不久脫衣,此衣質量特優。晚上人們在野外有時可見到這種現象,路邊草叢中一只蟾蜍正用肢體搔抓自體皮膚,全身鼓脹狀,如用手觸之感覺滑膩,此正是它自然脫衣的現象。只可惜隨著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時,用嘴去咬住逐步脫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內吃掉,人們無法得到其衣罷了。所以十分神秘。實際上它與蛇,冷血動物脫衣、脫皮一樣道理,並不需要什麼藥水促其脫衣,如用藥促其脫衣,豈非多此一舉。因此,蟾蜍脫衣完全是自然生理現象,也是蟾蜍的生長過程中必然現象,屬其本能,而非象一些人們所吹虛的發明一種藥,發現一個激素或幾種藥物去促使脫衣不可。如果是藥用可促使其脫衣,應當無限制地脫才對,再說如無藥物其不會自行脫衣了。但據說用藥刺激後,一年中蟾蜍也只脫數衣次,據某院校的發明用藥的最先進的方法也僅十多次。我們已證明,蟾類自然脫衣可以人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寵物狗取名帶有一個球字的叫什麼好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