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2個月大的小孩拉灰綠色,是怎麼了?正文

2個月大的小孩拉灰綠色,是怎麼了?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2個月大的小孩拉灰綠色,是怎麼了?
 
正常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也可以偶爾呈淺綠色。如果寶寶的大便食深綠色,那就是消化不良的表現。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是媽媽吃了有刺激性的食物或過涼的食物,另外母親的情緒緊張、焦慮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大便情況。

大便酸性時,內含膽汁遇空氣氧化成綠色。膽汁中的膽紅素是一種黃色素,被它染色後糞便即呈黃色,膽紅素經過氧化後變為膽綠素,從而使糞便呈綠色。排出的糞便在尿布中遇到空氣中的氧,膽紅素便氧化成膽綠素,使糞便的表面呈綠色。另外,因雙叉乳桿菌的作用,腸內已呈酸性,大便在腸內已被氧化,變成綠色排出體外。困此綠色便不是異常便,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此而擔心。


從嬰兒的大便的性狀可以初步判斷腹瀉的原因,以下幾種異常的大便以及可能引起的原因
1大便綠色帶少量黏液,便數增多,常表示腸蠕動亢進,見於饑餓時
2大便泡沫多,有灰白色的皂塊樣物,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3大便味酸臭,泡沫多,說明糖類消化不良
4大便味甚臭,不成形,意味著蛋白質腐敗作用增加
5大便帶綠色或黃色,蛋花湯樣,常表示飲食不當,或由腸道外感染所致
6大便稀水樣,次數頻,常為病毒性腸炎
生理性腹瀉一般常見於母乳喂養的嬰兒,大多發生在6個月以內。其原因是由於母乳內所含的某種營養成分超過嬰兒的需要,而嬰兒的消化能力還沒有發育健全所引起的腹瀉。 
 生理性腹瀉常常有這幾個特點: 
 1.大便次數每天從2-3次到8-9次不等,像漿糊一樣,沒有特殊臭味。 
 2.孩子有點虛胖,面部、耳後或發際往往有奶癬。 
 3.孩子盡管有些拉稀,但身體所吸收的營養物質仍然超過一般孩子。因此,這些孩子一邊拉稀,一邊繼續長胖,體重還要比同歲的其他嬰兒還要重些,生長發育也不受影響,胃口好,不生病。 
 生理性腹瀉不必要斷奶,也不必用止瀉藥。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化功能的健全,逐漸添加粥、面、魚、萊泥等輔食,孩子大便會慢慢正常的
祝寶寶健康快樂!
吃母乳的孩子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均勻如軟膏樣,但無臭味,便次較多,一般每天2~4次,有的多達7~8次,這叫做生理性腹瀉。父母不必擔心,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到小孩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用牛奶喂養的孩子大便較少,每天便次在1~2次,稍有臭味。

剛剛生下來的小孩,即使沒有吃進一點東西,一般在生後10~12小時之後會拉黑綠色胎便。在喂奶3~4天後,大便呈黃綠色,這叫做過渡期的大便,之後是逐漸呈黃色糞便。如果嬰兒生後24小時內沒有胎便排洩,或4~5天左右仍無正常大便排出,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有的嬰幼兒大便次數多而量較少,又多呈綠色粘液狀。其中奶瓣較少,說明孩子食量過大,應逐漸減少奶量。也有的減少奶量後仍腹瀉,這可能就是饑餓性腹瀉,應適當增加奶量。

 用牛奶喂養的小孩如果出現大便過硬、臭味大時,表明牛奶喂量過多,糖分少,應在奶中加些糖;如糖分過量,則嬰兒大便帶泡沫,便較稀呈黃色,酸味重,則應適當減少糖量,增加奶量。

 如果嬰幼兒出生起一直排灰白色便,從沒有黃色便,而小便呈黃色時,很可能為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嬰幼兒腸道感染時,大便次數多,稀便或水樣便,便臭帶粘液,多出現嘔吐、厭食、發熱甚至脫水,均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正常大便

 1、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約占了72%,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膽汁、濃縮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組成,出生後幾小時內(一般10小時內)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曬溶了的柏油,無臭味,進食後2_3日內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喂養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塊,有酸味,每日2_3次。即使每天大便達到3_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狀,也可視為正常。


 3、人工喂養兒糞便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日1_2次。

 4、混合喂養兒糞便哺母乳加牛乳者糞便與喂牛乳者相似,但較黃、軟。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後,糞便性狀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異常大便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1、泡沫樣大便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

 2、奇臭難聞大便

 偏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時,這些蛋白質可中和胃裡的胃酸,這樣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腸腔內細菌的分解代謝,這些寶寶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難聞。

 3、發亮大便進食脂肪過多時,在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粘膜,使腸子的蠕動增加,結果產生淡黃色液狀和量較多的大便,有時大便發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內滑動。

 4、綠色大便若大便呈綠色,糞便量少,黏液多,屬饑餓性腹瀉。

 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糞便呈暗綠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鐵質,這些鐵質經過消化道,並與空氣接觸之後,就呈現為暗綠色。

 5、蛋花湯樣大便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現蛋花湯樣大便。

 6、豆腐渣樣大便則常常見於霉菌引起的腸炎。

 7、水樣大便多見於食物中毒和急性腸炎。

 8、灰白色大便各種原因所致的膽道阻塞病人會排出灰白色的大便。醫學上稱陶土色大便。此外,進食牛奶過多或糖過少,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質鈣和鎂相結合,形成脂肪皂,糞便也可呈現灰白色,質硬,並伴有臭味。

 9、柏油樣大便由於上消化道或小腸出血並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因紅細胞破壞後,血紅蛋白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故糞便呈黑色;又由於硫化亞鐵刺激腸粘膜分泌較多的黏液,而使糞便黑而發亮,故稱為柏油樣便,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正常人進食動物血、豬肝等含鐵多的食物也可使糞便呈黑色,而服用铋劑、炭粉以及某些中藥等藥物也會使糞便變黑,但一般為灰黑色無光澤,做隱血試驗陰性可幫助鑒別。

 10、鮮紅色血便血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僅黏附於糞便表面或於排便後有鮮血滴出或噴射出,提示為肛門或肛管疾病,如痔瘡、肛裂、腸息肉和直腸腫瘤等引起的出血。

 11、果醬樣大便暗紅色果醬樣大便見於腸套疊;暗紅色果醬樣膿血便則見於阿米巴痢疾。
 12、黏液膿性鮮血便常見於細菌性痢疾、空腸彎曲菌腸炎。

 13、洗肉水樣血便並有特殊的腥臭味見於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一.大便的顏色

通常寶寶出生頭幾天的大便呈均勻,墨綠色且帶黏性,成為太便(正常現象)。初生一個月內喂養母奶的寶寶,其糞便多為黃色,隨年齡增長,糞便會由黃色轉為黃綠色或綠色。到5個月大時,大部分為黃綠色及綠色糞便。然而,喂哺嬰兒配方奶粉的寶寶,尤其是乳清蛋白且加強鐵質的配方,其糞便多為綠色。寶寶添加副食品之後,糞便會逐漸轉為褐色。

寶寶出現綠便與個人體質、年齡、腸內酸鹼度、腸內細菌生長狀態、奶制品成分(如鐵質)都有關系,只要寶寶精神與活動正常,則不必擔心。

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比較稀釋,細膩,色金黃,略有酸味,無泡沫,每天3-8次不等;

普通配方奶粉喂養的寶寶,一般來說大便易干燥,色蛋黃,略有臭味,比人乳喂養的寶寶大便量多,解便的次數少,一日1-3次。但如果你選用的是含益生元配方的嬰兒奶粉,寶寶的大便會更接近母乳的大便形狀。

二.大便內有白色顆粒?

喂哺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的初生寶寶,其糞便中常會發現一些白色顆粒,這些白色顆粒外面包著通明黃色或棕色物質,此乃由於初生寶寶胃腸未發育完全以及消化道的消化酶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關系,導致脂肪消化不完全而排出於糞便中,這些俗稱為生理性糞便,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可請媽媽們放心。

三.大便次數

如大便次數增多,呈蛋花樣,水分多,有腥臭味,或大便出現黏液,膿血/鮮血,則為異常大便,應及時就診。就診時應留少許異常大便,帶到醫院化驗,以協助治療。

好“臭臭”成長記

 吃、喝、拉、撒、睡是剛出生嬰兒的主要成長任務,每樣都不能缺,都極其重要。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寶寶“拉”的問題。食物被吃進人體後,營養會為人體吸收、利用,其余消化吸收不完全的廢物、殘渣,就會變成排洩物,借著糞便將毒素與廢物排出去,形成正常、健康的身體循環。

“臭臭”是否正常,是寶寶是否健康的晴雨表。

 1.新生兒胎便(墨綠色)

 估計孩子來到人世的第一次大便沒少嚇著父母,墨綠墨綠的一大堆,嚇得爸爸們跑去叫醫生。

 剛生下來的寶寶,即使沒吃一點東西,出生後6~12小時也會拉出墨綠色胎便。

 不知道是寶寶體惜自己的媽媽,還是他們不願意把自己每天周而復始吞咽的羊水弄髒,反正寶寶一定要從媽媽肚裡出來後才肯拉自己人生第一次大便。積存了9個月的胎便必須借著頻繁的排便才能清除干淨,一般需要延續2~3天,每天3~5次,濃重的墨綠色才能消失。

 胎便通常沒有臭味、狀態黏稠、顏色近墨綠色,主要由孩子在胎內吞入的羊水和胎兒脫落的上皮細胞、毳毛、皮脂以及膽汁、腸道分泌物等組成。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很難洗淨,有經驗的老人會告訴孩子的父母,頭幾天一定要包紙尿褲而不是尿布。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早產兒排胎便的時間有時會有所推遲,這主要和早產兒腸蠕動功能較差或孩子進食延遲有關。

 2.過渡期大便(黃綠色)

 胎便排出的那幾日,喂奶也開始進行,待排淨胎便,向正常大便過渡時的大便呈黃綠色。多數新生兒在吃奶2~3天後大便呈現這一階段,然後逐漸進入黃色的正常階段(母乳喂養的寶寶)。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新生兒喂養開始的時間和攝入奶量會直接影響過渡便出現和持續的時間。若開奶延遲,或攝入奶量太少,過渡便出現的時間也會推遲。

 3.哺乳期大便

 a.母乳喂養的寶寶(金黃色的軟糊便)

 由於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寡糖,能夠充分地刺激腸胃蠕動,因此大部分寶寶不會有硬便的情形,也不會有明顯臭味,呈金黃色,偶爾會微帶綠色且比較稀;或呈軟膏樣,均勻一致,帶有酸味且沒有泡沫。母乳喂養寶寶的解便次數很彈性,通常新生兒期次數較多,一天2~5次,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2~3個月的孩子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因此,吃母乳的嬰兒如果出現大便較稀、次數較多等情況,只要嬰兒精神及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沒有解便困難、腹痛、脹氣的情形,就都是正常的,家長沒有必要擔憂。

 專家提

[1] [2] 下一页

龍ol輔助寵物怎麼用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