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中期以2.5-2小時,後期以1小時食完為好。 3.投餌方法 確定了合理的投餌量,怎樣才能發揮餌料的最佳效果呢?一般情況下,對蝦在池塘中的分布是相對均勻的。因此,投餌亦應相對均勻。但是,隨著對蝦的生長及池底狀況的變化,對蝦的分布亦會相應變化。例如池中心及排水口處污染嚴重,對蝦數量相對較少,四周底質及水質相對較好,對蝦分布亦相對較多。大潮期前後對蝦相對活躍,有沿邊巡游的習性,池中分布相應減少。 投餌位置:養殖初期最好全池均勻投,然後逐漸回到池四周距堤壩2米左右清潔區處投餌,隨著對蝦的生長,日間逐漸向深水清潔區投餌,夜間在淺水清潔區投餌,同時投餌應力求均勻,以利於以對蝦攝食。 投餌時間:前期日投喂二次(即早晚各一次),中後期日投喂4次(即6:00、11:00、18:00、23:00)。 餌料使用注意事項:①一個養蝦池應避免同時滲雜二三個品牌飼料投餌;②水質不好,對蝦缺氧浮頭時少投或不投;③環境不良,水溫過高(34℃以上)或過低(17℃以下)少投或不投;④對蝦蛻殼時少投;⑤變質飼料絕對不能用;⑥每周可絕食1~2餐。
六、水質管理
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南美白對蝦生長發育,對蝦產量及經濟效益。科學調節和控制水質是南美白對蝦養成中一個重要技術措施。 1.水質檢測 對蝦養殖生產中常規的水質檢測主要有ph值,溶解氧和透明度。這些內容將標志著蝦塘中浮游生物的健康現況及適於對蝦生長的水質情況。溶解氧和ph值應一天測兩次,第一次在早上6~7點鐘,第二次在下午3~4點鐘。測量應在飼喂區接近池底部進行,ph樣品應在池邊測試而不應帶回實驗室。測試透明度應在下午3~4點鐘進行,測試時選擇透明度的區域應能代表整個池子情況,不能在由於風的作用或換水使得浮游生物多或少的地方進行。 2.水質控制指標 ph7~8.5日波動<0.5 氨氮0.6mg/1以下 硫化氫0.01mg/1以下 透明度30~40cm 溶解氧5~6mg/1不低於4mg/1 3.添水與換水 養殖前期應逐漸向池內加水,中、後期視水質情況適當換水,如有下列情況需要換水: --ph值日波動幅度>0.5或超過7~8.5范圍 --水過於透明(>80cm)或過於渾濁(<30cm) --水的顏色顯著變暗。 --無機懸浮物的數量增加。 --池塘水面出現穩定的泡沫。 --池水氨氮、硫化氫等超標。 添水與換入水口都要裝過濾網(用80目篩網為宜),以防魚卵及福壽螺進入蝦池。 4.水質改良劑的使用 為了保持蝦池水質的良好和穩定,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可以定期使用一些水質改良劑。 ①石灰的使用:石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池水的緩沖能力,調節ph值和殺菌。 --當池水ph降至7.5以下或大雨過後使用熟石灰5~10公斤/畝。 --ph值日波動大於0.5或養殖前期ph值大於9,後期在於8.5或池水透明度大於80cm,換水接種浮游生物或水面泡沫施用農用石灰10~20公斤/畝。 --蝦池消毒和提高ph值使用生石灰50~200公斤/畝。 ②沸石粉的使用 沸石粉[(ca,k)1a16slsoo72·24h2o],主要功能是利用其極強的離子吸附性和交換性以吸附池塘底部的氨氮、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毒代謝物質,從而達到淨化底質環境、調節水中的ph值、控制水質的穩定、降低池水有毒物質的濃度及中毒程度等功效。特別中後期使用效果更好。 使用方法:干粉均勻施撒。曬塘時80~100kg/畝,放養前、中期(1~2個月)每月1~2次,每次用量80~200kg/畝,後期(3~4個月)每10~15天一次,用量80~200kg/畝。 ③有益微生物的使用 有益微生物是人們根據微生態學原理,運用優勢菌群,對有益微生物菌種或菌株經過鑒別選種,大量培養,干燥等系列加工手段制成的,它具有可降低水中及生物體內溶解有機物的含量,防止有害物質如氨和胺的生產,改善水體和體內環境;提供營養,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生長;可產生藥理活性物質和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因子,抑制疾病菌的生長,防治疾病,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從而改善蝦類的商品性能。目前使用較多的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以光合細菌為例,一般投放蝦苗前2~3天,每畝用5升菌液全池潑灑,最好將光合細菌與細砂混合拌勻後撒在池底,以後每10~15天追施一次。 ④增氧機的使用 增氧機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池水有充足的溶解氧和創造一個利於對蝦攝食和活動的清潔區,所以安裝位置要以開機後池水能沿同一方向形成環流為原則,而在生產中使用數量和開機時間,除了達到清潔池底外,還應以水中溶解氧含量(大於4ppm)來決定。一般畝產300公斤左右的情況,應以兩畝安裝一部增氧機。開機時間養殖前期每隔2~3天在夜間使用2~6小時,中期每夜使用4~6小時,後期除投餌時停2小時外,都使用。
七、防害及除害
盡管放養蝦苗前進行了清池除害,但養成期仍會有蛇、青蛙、福壽螺、魚等進入蝦池。因此平時除了做好池壩及蝦池附近的清潔使蛇、青蛙、福壽螺沒有藏身之處外,發現它們還應進行捕殺。當發現魚類較多時,可使用茶籽餅毒殺,毒魚時應排1/3池水,准確計算池水量,按15~20ppm投放,茶籽餅需經粉碎後用水浸泡後連水帶渣均勻潑入池中,施藥2~3小時魚類死亡,撈出死魚,向池中灌入水。當蝦蛻殼時不要施藥。
八、常見蝦病防治
對蝦養成期病害較多,一旦發病,由於蝦池面積大,水量多,藥物往往難奏效。所以,應以預防為主,盡量減少疾病的發生。主要防病措施是:徹底清池消毒;使用經檢疫的健壯蝦苗;合理控制放養密度;適量投喂優質飼料,避免使用霉變飼料;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底質和水環境、養水保水,不盲目大排大灌;疾病流行季節適量投喂藥餌和合理使用消毒劑或底質改良劑。 常見疾病的診斷,防治方法如下: ①病毒病 "桃拉"綜合症。是危害南美白對蝦的嚴重性蝦病之一,桃拉病毒主要危害人工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幼苗,發病時間一般出現在蝦苗放養後的10~40天期間。該病一旦出現可迅速造成40~90%的幼蝦死亡。其症狀主要表現為體色變紅,尤其是尾扇頂端呈紅色,軟殼、空腸胃。病蝦通常於池邊成群巡游,嚴重者於水面漫游,反應遲鈍,不進食。通常持續10~15天,在此期間對蝦大量死亡。此後症狀有所緩解,轉入慢性階段,但仍有少數病蝦陸續死亡。部分病蝦的甲殼角質層會出現全身性黑斑化現象。 對於桃拉病素毒,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在暴發初期,采取一些積極應急措施,可以有效地減輕它的危害。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a、撈出所有的在水面上漫游的病蝦,以防蝦病迅速擴散。 b、在水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換水量,以防環境變化引起對蝦大量蛻殼。 c、對養殖水體進行必要的消毒滅菌。如二氧化氯、碘制劑等,防止細菌的二次感染。 d、投施水環境保護劑,如沸石粉、活菌及光合細菌等。 e、餌料中添加魚肝油或魚油,vc,抗病毒藥,以增加對蝦食欲及抗病力。 此外,白斑綜合病病毒也是危害比較嚴重的,其防治措施同上。 ②細菌性疾病 主要病原為弧菌或其它運動性細菌(如氣單胞桿菌)。在通常情況下,致病菌量少一般無妨,但環境條件惡化時,致病菌大量繁殖,對蝦抵抗力下降而發病。其一般症狀為附肢變紅,甲殼有潰湯性斑點,鰓部腫脹、斷裂、脫落,變白變黑,形成爛鰓,眼球干癟、斷落、身體彎曲。腹部變白,游泳力明顯減弱,攝食減少或停止,蛻殼困難等。生產上常根據其病症特征而定名。如紅腿病、爛眼病、爛鰓病、白黑斑病等。 防治措施:a、保護良好水質;b、定期(10天左右)撥灑石灰5~10公斤/畝;c、發病蝦池全池潑灑含氯消毒劑如萬消靈0.4~0.5ppm,同時投喂氯霉素(0.1%)或呋喃唑硐(0.1~0.15%)或氟呱酸(0.05%)等藥餌,5~7天一個療程。 ③固有纖毛蟲病 主要為固有纖毛蟲,常見有聚縮蟲、單縮蟲、鐘形蟲等,在對蝦養成中、後期由於池水含有大量有機碎屑、水質過肥,或因蝦體感染細菌病毒等原發性病原生物,而促使它們大量繁殖並附於蝦體,常見於鰓區、附技、腿及體表全身各處呈灰黑色的絨毛狀。蝦浮游於水面,離群獨游,反應遲鈍,食欲不振至停止吃食,不能蛻殼,如池水溶解氧低於3mg/1時,常因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措施:a、養殖中、後期要適量換水,合理投餌,降低蝦池有機物含量;b、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解氧不低於5mg/1;c、檢查診斷蝦體是否有細菌或病毒感染,如有應對症防治;d、茶籽餅全池潑灑,濃度為10~15ppm,促使對蝦蛻殼,蛻殼後換水;e、福爾馬林25ppm全池潑灑;f、纖蟲淨全池潑灑。
九、收獲
對蝦的收獲時間取決於對蝦個體的大小,養殖環境和市場,一般情況下,對蝦個體達到商品規格,市場價格又好應收蝦,但在養殖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又發病,對蝦個體很小,價格不好也應緊急收蝦。 一般收獲如小批量上市可采用專用定置網或裝籠收捕,大量上市應采用電網收捕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