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定量的習慣。午睡最好的時間是在早上睡醒之後的8小時,以及晚上睡覺前的8小時,也就是一天活動時間的中間。即使在那個時間不覺得困,也可以稍做休息,午睡的習慣要持之以恆。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有午睡的習慣,愛因斯坦就認為,每天午睡幫助他提神醒腦,使他更有創造力。拿破侖則因為有長期失眠,習慣用午覺來補充精力。英國名相丘吉爾在二次大戰期間,靠白天補充睡眠,恢復體力,以肩負國家重任。他曾說過:“你有時候必須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睡一覺,我經常脫了衣服爬上床休息。別以為午睡會耽誤工作,這是愚蠢的想法,相反,休息之後,你可以增加工作量。甚至你可以將一天當做兩天用,至少是一天半。”他很多篇鼓舞民心士氣的精彩演說,就是在午睡後,口述而成的。愛迪生也是喜歡把一天分成兩半來使用的人,他認為晚覺過長很浪費時間,所以他用午睡來取代部分的晚覺。午睡可補充體力,恢復精力。但有的人精力旺盛,不想午睡,也不需要特別勉強。午睡需求各有不同存在差異,可根據自己的生理反應適當選取,或午休或小憩片刻。 下面再說說關於晨練: 被傳統醫學奉為經典的《皇帝內經》,在闡及動機保健養生時,開宗明義地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憂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大意就是: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應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春冬季早晨活動或晨練,“必待日光”,古人的這種保健理念,非常具有科學性。 首先,現代氣象觀測學就證明,每天的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凌晨5時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此時外出鍛煉,易受“風邪”侵害,極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身體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臉部(尤其是雙耳),也易受凍。一般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晨寒就開始緩解。 其次,冬季晨練,人們普通喜歡在草坪、樹林、花草等綠色植物生長的地方進行,以為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利於人體吐故納新。殊不知,植物的葉綠素只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如果晨運在日光之前,陽光還沒照射到葉片上,一夜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附近,非但沒有新鮮氧氣,相反倒積存了大量二氧化碳,這顯然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三,據專家研究,冬季後半夜經常會出現近地面逆溫層,使得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點前後最不易擴散,成為空氣污染的高峰期,晨練的最好不要去湊“這個”熱鬧。而當太陽出來,地表溫度升高後,近地層污染物便向高空擴散。 當然運動前的准備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豆漿,最好吃點面包、餅干之類的東西;然後在室內走動走動,活絡一下關節、肌肉,待太陽出來後,覺著有明顯暖意時,再外出 睡眠時間不夠最起碼要8-9小時的睡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