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於喂養不當,如進食過多、過少、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等引起,也可由於食物過敏、氣候變化、腸道內雙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瀉可由病毒(以輪狀由於腹瀉易造成寶寶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如不及時補充,易造成脫水休克,甚至可能循環衰竭,出現危險。因此,家長應及時給患兒喂食多種電解質及葡萄糖的口服補液鹽。
簡單配制方法——
1、米湯500毫升;加食鹽1.75克。
2、白開水500毫升加蔗糖或葡萄糖10克(2小勺),加鹽1.75克。
當寶寶出現腹瀉但尿量正常,無口干等脫水症狀時,給孩子喂自配糖鹽液應與大便量相等,不能確定大便量時,可按照20~40毫升/公斤體重計算,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拉出多少喝進多少。給兩歲以下寶寶喂糖鹽水,可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毫升,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有嘔吐可暫停一下,隔10分鐘再慢慢喂服,每2~3分鐘喂1勺。一旦腹瀉停止,必須馬上停服。 查詢更多腹瀉信息 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輪狀病毒腹瀉發病高峰。輪狀病毒在干燥、寒冷季節容易暴發。由於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局部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輪狀病毒腹瀉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為5—10天,多數患兒如果護理得當,愈後不會有問題。
嬰兒腹瀉營養治療原則是飲食上進行調整,停止進食高脂肪和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胃腸負擔,逐漸恢復消化功能。所以嬰兒腹瀉要喝脫脂奶。可讓嬰兒既補充優質蛋白質,又能防止脂肪攝入過多而產生滑腸,有利於補充營養,又易為嬰兒腸道消化吸收。
那麼,在家如何備制脫脂奶呢?母乳喂養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1/2—2/3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主要含蛋白質之類的物質;母乳的後半部分主要含脂肪之類的物質,不易消化,所以可以把這部分乳汁擠出來倒掉。
若是人工喂養,可將沖調好的嬰兒奶粉置於冰箱內6小時,剔除上部凝結的脂肪層,將余下的奶煮沸,再剔除浮膜2—3次,就可達到半脫脂的目的。對腹瀉次數多的嬰兒,也可用開水稀釋後再喂 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多發病。夏秋換季時節,天氣時暖時熱,腹瀉的小兒就會多起來,且以2歲內的嬰幼兒多見。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另外,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對於小兒腹瀉,我們如何才能預防及護理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董麗娟。 防治嬰兒腹瀉的幾種方法 母乳喂養可防腹瀉 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種小兒所需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母乳喂養可預防小兒腹瀉。 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別是橡膠奶頭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 及時補液防脫水 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在家中,家長可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於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於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後可補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於500毫升;大於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攝入量不少於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孩子已出現脫水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在途中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至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至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飲食質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 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 請勿濫用抗生素 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於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菌藥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不必禁食,多補水分 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會加重體內脫水程度。因此,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之類。 胡蘿卜泥能治腹瀉 嬰兒腹瀉時,若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飲食上給予胡蘿卜泥分次服食,有助於病情康復。取新鮮胡蘿卜適量,洗淨切碎,加水煮爛,然後取出胡蘿卜搗成糊狀即成(煮胡蘿卜的水留作備用)。食用時,每100毫升煮胡蘿卜的水中,加入5至10克(約一小匙)胡蘿卜泥。進食量主要根據嬰兒的食欲,可按平時的食量喂給。一般來說,嬰兒喂食胡蘿卜泥2至3天,大便即可成形。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進食足量食物。多食粗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養成多飲水的習慣。定時口服少量的小麥麸皮(膳食纖維25~30克/d,不適用於腸道有器質性狹窄
者)。飲水量應達每日3000ml。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也可有助於改善消化道的功能。經常吃大魚
大肉,稍有不慎,就容易腹瀉。針對腹瀉時腸蠕動增快、腸粘膜滲出和/或分泌增加、腸道內菌群失調等特點,止瀉藥物大致分為腸蠕動抑制劑(如復方苯乙哌啶、易蒙
停)、收斂止瀉劑(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微生態制劉(如培菲康、整腸生)等幾種類型,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劑可吸附毒素、減輕對腸
道粘膜的刺激,因而也有止瀉作用。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菌
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於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
現,借此可排洩掉一部分毒素,對人體有益,如果盲目止瀉,對病情轉歸反而不利。原則上講,止瀉藥只適用於非感染性腹瀉,而感染性腹瀉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
期,炎症及中毒症狀(如高燒)較明顯、膿血便較多時,應視為止瀉劑的絕對禁忌;到了恢復期,病情明顯好轉,大便不帶膿血,僅是水分較多時,也可短時服用止瀉
劑。 同仁堂有專為孩子生產的“小兒化食丸”,效果很好,不建議用各種廣告的消食口服液,我認為效果都不很好。同仁堂的“小兒化食丸”口感有點涼,不苦,我家孩子兩歲多時經常當糖含一粒,效果很好。<br>建議你試試捏脊療法。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症,所以又稱“捏積療法”,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的描述,是目前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經後世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逐漸發展成為捏脊療法。 【基本內容】 1、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如頭面部症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松動、牙龈潰爛、面黃肌瘦、唇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按腎俞穴。 2、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 3、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4、施術時可根據髒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如厭食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骯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症提腎俞、肺俞、風門等。 【操作方法】 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重復3~5遍後,再按揉腎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為一個療程。慢性疾病在一個療程後可休息1周,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桡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然後拇指向後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上述兩種方法可根據術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適應證】 本療法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髒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突出。臨床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疖腫、皮膚病者,不可使用本療法。伴有高熱、心髒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注意事項】 1、本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後再進行。 2、施術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 3、體質較差的小兒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也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4、在應用此法時,可配合刺四縫、開四關、藥物、針刺、敷臍等療法,以提高療效。 【按語】 捏脊療法通過捏提等法作用於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由於督脈總督諸陽,背部足太陽膀胱第一側線分布區又為髒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與髒腑密切相關,所以捏脊療法在振奮陽氣、調整髒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較突出。近年來的實驗觀察證實,捏脊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澱粉酶指數,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 治法: 無病毒、細菌感染者宜助消化;有病毒、細菌感染的宜調節飲食、控制感染、補充體液、調節酸鹼平衡、止瀉殺菌助消化。
飲食: 山楂,棗,雞內金,白蘿卜,蔥白,西瓜,番茄,扁豆,姜,梨,荸荠,辣椒,竹筍,蒜,香菜籽,葡萄,檸檬汁,猴頭,海蜇,啤酒。
驗方: 1吃米醋漬去皮梨2個可助消化。 2鮮扁豆煮粥治消化不良。 3荸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