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普通的蠶培育成彩蠶 找職業養蠶公司買些彩蠶種嘛
寄生細菌繁殖快,病蠶極易軟化腐爛,這是細菌病的普遍特征。根據桑 蠶細菌種類及寄生組織部位的不同,一般把細菌病分為三種,即細菌性敗血 病、細菌性胃腸病、細菌性中毒病。 一、細菌性敗血病 細菌性敗血病,是細菌侵入蠶體進入血液大量繁殖,進而侵染蠶體器官, 引起全身軟腐。如果細菌從體表傷口侵入血液引起發病,稱為原發性細菌敗 血病;如果細菌先在胃腸寄生,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大量繁殖引起屍體腐爛, 稱為繼發性細菌敗血病。 按細菌種類和病蠶外表症狀不同,可將細菌性敗血病分為以下四種: 1.黑胸敗血病:主要特征是病蠶死後,在前半身出現小黑褐色的斑點, 進而擴大成黑斑。該病是由大桿菌經體表侵入血液引起的。 2.斑點敗血病:主要特征是病蠶死後,全身出現細小黑褐色斑點,是 由無芽孢小桿菌引起的。 3.青頭敗血病:主要特征是病蠶死後,胸部背部出現綠色空泡狀病斑, 是由氣假單孢桿菌引起的。 4.靈菌敗血病:主要特征為病蠶死後屍體呈紅色。細菌性敗血病,桑 蠶幼蟲、蛹、蛾期均可發生。絲繭育主要在壯蠶期,種繭育蛹期、蛾期常見 危害。該病病程短,蠶得病後往往幾小時內即死,染病初期與健蠶無異,以 後軀體挺伸,停止食葉,稍吐水,胸部腫脹,初死為侵屍狀,後變軟腐爛。 二、細菌性胃腸病 細菌性胃腸病是因飼育環境條件不良,蠶兒胃液殺菌力減弱,細菌在腸 內大量繁殖所致。細菌性胃腸一般病程長,死亡慢。病蠶主要特征為食桑緩 慢,舉動不活潑,發育遲緩,大小不齊,排不規則軟糞、稀糞,身體失去彈 性,呈現空頭、起縮、下痢、軟化等症狀。 病原主要有沙雷氏菌屬、鏈球菌屬、假單孢菌屬等細菌。健康的4、5 齡蠶腸道中,共生存在著多種細菌(據調查有16屬30種),占優勢的細菌 有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屬、桿菌屬等。桑葉育中給蠶添食,在正常情況下蠶 兒不致病;當飼育溫度增高(5齡30℃)時,再加饑餓處理,結果有30 %的蠶兒發生胃腸性細菌病。可見該病主要是環境條件高溫多濕,飼育粗放, 蠶兒饑餓或飼料品質不良,致使蠶體虛弱,胃液ph下降,導致原來較難增 殖的細菌,如鏈球菌大量繁殖,它們在奪取蠶體營養的同時,破壞蠶的中腸 皮膜組織,使蠶發病。 三、細菌性中毒病 細菌性中毒病,是蠶兒食下有伴孢晶體毒素的細菌或毒素引起的一種急 性或慢性中毒症病害。該病最早發現由猝倒菌引起。蠶兒食下具有伴孢晶體 毒素的菌體後,在胃腸的鹼性消化液中,伴孢晶體被溶解成毒素,毒素經腸 膜進入血液,使蠶兒中樞神經中毒,發生痙攣麻痺,猝倒而死。細菌進入血 液而引起繼發性敗血病,屍體腐敗。 當蠶兒食下的毒素多時,發病很快,往往幾小時即猝倒而死。表現症狀 是食桑突然停止,胸部腫脹,前胸昂起,痙攣,腹腳失去把著力,尾腳向內 蜷縮,臥倒,吐胃液。如果蠶兒食下的菌體較少,則發病慢,病程長,經2~ 3天才逐漸食欲減退,發育停滯,出現類似細菌性胃腸病症狀,空頭,下痢, 胃中有糞結現象。 四、細菌病的防治 盡管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蠶室、蠶具和桑葉難以做到無菌,但通過 以下綜合防治措施,細菌是可以控制的。 1.消毒。養蠶前,蠶室蠶具、貯桑室必須用1%防消散、1%石灰漿 消毒,並注意日常清潔衛生。貯桑期間,定期用0.5%防消散對地面消毒, 高溫季節避免濕葉貯藏,防止細菌滋生繁殖。 2.加強桑園管理。加強桑園培肥、除蟲,提高桑葉質量,稚蠶期要選 采適熟葉喂蠶,提高蠶兒的抗病力。 3.細心操作,勤於觀察。飼育、除沙工作力戒粗暴,減少蠶兒創傷。 平時要勤於觀察,發現病蠶要及時剔出燒毀,並用0.1%防消散(或含有 效氯0.3%的漂白粉上清液)清洗桑葉。 4.藥物防治。從3齡開始添食500~1000單位/毫升的氯霉素 或50單位/毫升的紅霉素,每8小時添食1次,連續添食3次,可有效防 治細菌性病害。 吃飼料就可以了,你可以自己實驗下,飼料淘寶上就有
http://ccbbgzs.taobao.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