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紫砂壺正文

紫砂壺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紫砂壺
 
怎麼不看看潮州的手拉壺。。保證質量過關。出口免驗。。<wbr>或者你可以上網查下。認准牌子。

引用自:紫砂家園網
http://www.zisha168.com/

 

 
沒有問題,自問自答啊
紫砂壺參考資料
http://www.zisha360.com/

 
你這沒問題啊我怎麼解答啊?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原礦紫砂壺,可登陸
http://www.ykzsh.com

 
根據當地價格可知:小品壺10元左右,中品20-50元左右,大品100元以內。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標稱是紫砂壺,可是經仔細觀察成分都為染色土(陶土)或高嶺土(硅土)。一般紫砂含量高一些的壺,做工稍微看得上的,最低價位在200元以上。建議你,如果只是收集壺形,做觀賞品,可購買100元左右的。如果是使用,可根據個人的愛好和使用的舒適度,購買300元以下的就可以了。如果是純屬收藏,那一定要仔細甄別,千萬不要“走眼”。祝你好運!
 
紫砂壺
讀音:zishahu詞性:名詞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於一體的陶土工藝品。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編輯本段]紫砂壺的起源
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制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台,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歷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歎:“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镂,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祯年間的惠孟臣,長於制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范。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制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制作也愈來愈不景氣。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制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余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徐秀棠、李昌鴻、沈蘧華、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徐漢棠、蔣蓉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http://baike.baidu.com/view/8228.htm

 
紫砂茶具泥質天成,用深藏在當地山腹之中特有的紫、紅等彩泥,加工成型,再放到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燒成陶。由於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鈉、鉀、錳、鎂等多種化學成分,燒後的成品赤如紅、紫如葡萄、赭如墨菊、黃如柑橙,絢麗多彩,變幻莫測。紫砂茶具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
 
宜興的紫砂壺不錯哦
 
紫砂壺開壺的方法

  開壺其實有好幾種方法,我在這裡說個比較簡單實用的:先放入豆腐的冷水裡煮30分鐘左右,自然冷卻後倒出。再放入茶葉煮30分鐘左右,自然冷卻後倒出。然後用清水洗淨即可使用。這都是出於衛生考慮,一般新壺只需要用開水澆注,或者進入含有微量84消毒液的水中簡單處理即可。(注:以上工作所用水均是由冷水煮為熱水的).原因是豆腐可以把紫砂氣孔裡面的雜質吸掉,這樣茶湯會更容易被壺吸收。出漿的速度會更快。切忌現代紫砂茶壺不可以直接放在火上燒。如果這樣左後壺身會裂開,直接導致茶壺報廢哦,應為現代紫砂壺不是古代的陶罐。形成工藝與燒制工藝完全不一樣。也沒有這項功能。

內容來源:紫砂家園網
http://www.zisha168.com/

紫砂壺紫砂杯
http://www.zisha168.com/

請教紫砂壺購買攻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