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操作,可見完成一件圖案作品是相當費勁、費時的了。其它還有線條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經久不褪,色澤鮮艷。 牌匾:喬家大院各個門庭所懸的牌匾很多,內有四塊最有價值。其中有三塊牌匾是喬家的,也是值得喬家自豪和感到榮幸的。那就是光緒四年由李鴻章親自書寫的“仁周義溥”和山西巡撫丁寶铨受慈禧太後面谕送的“福種琅環”及民國十六年祁縣昌源河東三十六村送給喬映奎的“身備六行”。前兩塊表明喬家在某個時期對官府的捐助,又經朝廷大員題詞推崇,因此倍加榮耀光彩。後一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喬家的一些善舉和對人處事的方法。另外一塊價值更高,那就是傅山親筆題寫的“丹楓閣”匾(現存展於喬家第四院的東房內)。“丹楓閣”建成後,傅山為其親筆題了匾,同時,戴廷式寫了“丹楓閣記”,傅山又在後面加了跋。一匾二記三跋,語句令人費解。細分析,戴廷式《丹楓閣記》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夢,夢見和幾個穿古代服飾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發生了一場大的變動,回頭看時,已無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小閣,匾上寫得“丹楓”二字……。他醒後就按夢中的式樣建築了“丹楓閣”。其實戴廷式夢見穿古裝的人出行,是對故國的懷念。發生了一場大變動,是指政局變化。《丹楓閣記》的真正含義是:國家滅亡,國難當頭,放建“丹楓閣”,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楓閣記》後寫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讀書的中心,“楓”是戴廷式的字,“閣”是戴廷式讀書的地方。故把“閣”命為“楓”,把“丹”字寫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都充盈著對明朝朱家的懷念思想。 此外,還有各院的門匾,例如“彤雲繞”、“慎儉德”、“書田歷世”、“讀書滋味長”、“百年樹人”、“惟懷永圖”、“為善最樂”、“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靜觀軒”、“梯雲篩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體寓意。 總之,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游,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如今大院裡已經沒有喬家人居住了,也沒聽說喬家後代要收回它,好像被人遺忘了一樣。這像一個不解的迷。 其實,大院的人去樓空與"復盛公"經營密切相關。盡管復字號興盛一時,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興衰個過程,好似沒有不散的宴席。如此規模的商號,在外來經濟和戰亂的沖擊下,無奈中落下了帷幕。進入20世紀以後,官商銀行的興起,對票號帶來了沖擊;抗戰開始後,馮玉祥的國民黨軍隊為了籌集軍晌,累計從喬家攤派300萬公斤糧食、150萬塊銀兩;日本軍隊侵占包頭後,又霸占了"復盛公"在包頭的錢莊、當鋪。在眾多打擊之下,喬家從此一蹶不振。1937年日本軍隊占領了祁縣,雖說對喬家大院的直接騷擾並不多,但喬家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終於在1938年的某一天,喬家舉家出走避難,從此銷聲匿跡,音信皆無,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就成了俺門包頭人的一員了。。。老時候的包頭就是現在東河區一個區 老城了。。。俺爺爺就是從山西過來的。。。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