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便秘在程度上有輕有重,在時間上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久的。由於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因此,一旦發生便秘,尤其是比較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便秘,這樣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誤原發病的診治,並能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便秘的痛苦,切勿濫用瀉藥。 便秘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糞質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難感的病理現象。有些正常人數天才排便一次,但無不適感,這種情況不屬便秘。便秘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秘由腸梗阻、腸麻痺、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較復雜,一般可無明顯症狀。按發病部位分類,可分為兩種:①結腸性便秘。由於結腸內、外的機械性梗阻引起的便秘稱之為機械性便秘。由於結腸蠕動功能減弱或喪失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無力性便秘。由於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痙攣性便秘。②直腸性便秘。由於直腸粘膜感受器敏感性減弱導致糞塊在直腸堆積。見於直腸癌、肛周疾病等。習慣性便秘多見於中老年和經產婦女。 服用藥物和開塞露是治療便秘的重要手段。長期便秘得不到藥物治療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因為長期便秘會嚴重妨礙人體排毒。甚至會因長期便秘無法排毒而昏迷甚至死亡。常人食物進入胃腸,經過消化、吸收最終將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約需要24~48小時,兩次大便間隔時間一般應該是1~2天。但由於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有的人每日或2~3天大便1次,也有一些人一天大便2~3次,雖然排便間隔或次數不同,但只要大便不稀,不干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於正常狀態。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久,糞便內所含的水分被過量吸收,糞便變得干燥堅硬,排便時伴有時間延長,難於排出,肛門墜脹、疼痛,或引起了腹脹、腹痛、多屁、食欲不振、頭暈乏力等症狀,正常的排便規律被打亂,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嚴重者排出的大便像羊屎樣,呈小球形顆粒狀。如果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並伴明顯排便困難,這種情況就稱為便秘。 便秘多見於老年人,可分結腸便秘和直腸便秘。老年人牙齒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細飲食,因而缺少纖維素對腸壁的刺激, 使結腸運轉糞便的時間延長;加之老年人運動少,腸肌收縮力普遍下降,均易促成結腸便秘。老年人提肛肌和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造成糞便嵌塞在直腸窩內而成直腸便秘。 便秘也可由肛周疾病如痔、瘘、結腸癌、直疝等引起。某些鐵、鋁、鈣制劑也可引起便秘。 由於習慣性便秘,患者往往長期服用瀉劑,這可導致腸功能紊亂。預防便秘應多吃蔬菜、治療肛周疾病和酌情用通便藥。 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燥熱內結、氣機郁滯、津液不足和脾腎虛寒所引起。 1.燥熱內結中醫認為過食辛辣厚昧,過服溫補之品等可致陽盛灼陰;熱病之後,余熱留戀腸胃,耗傷津液;或濕熱下注大腸,使腸道燥熱,傷津而便秘,這種便秘又稱為熱秘。 2.氣機郁滯情志不舒、憂愁思慮、久坐少動、久病臥床等引起氣機郁滯,致使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秘結,即所謂“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不結燥,但排出困難是此型的特點,所以又稱為氣秘。 3.津液不足久病、產後、老年體衰、氣血兩虛;脾胃內傷、飲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過於發汗、瀉下傷陰等。氣虛則大腸轉送無力,血虛津虧則大腸滋潤失養,使腸道干槁,便行艱澀,所以稱為虛秘。 4.脾腎虛寒年高久病,腎陽虛損,陽氣不運則陰邪凝結;或素有脾陽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腎陽衰,溫照無權則寒凝氣滯,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難,稱為冷秘。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臨床表現]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正常,但糞質干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於,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暖氣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扪及糞塊或痙攣之腸型。 急性便秘多由腸梗阻、腸麻痺、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肛周疼痛性疾病等急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現為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慢性便秘多無明顯症狀,但神經過敏者,可主訴食欲減退、口苦、腹脹、嗳氣、發作性下腹痛、排氣多等胃腸症狀,還可伴有頭昏、頭痛、易疲勞等神經官能症症狀。症狀的發生可能與腸蠕動功能失調有關,也可與精神因素有關。由於糞便干硬,或呈羊糞狀,患者可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下墜感等不適感覺。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