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還要做生化及物理輔助檢查(如心電圖、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電解質等),以便了解病情進展,判斷預後,掌握主動。
鑒別診斷
(1)與無毒蛇咬傷鑒別 傷口可見到多個細而淺的齒痕,排列成橢圓形鋸齒狀,無明顯局部腫痛和淋巴系統炎症反應,亦無全身症狀,則多為無毒蛇。
毒蛇、無毒蛇咬傷後主要區別
項目/毒蛇/無毒蛇
牙痕/呈..或3-4個大牙痕,深、紫黑(銀環蛇、海蛇除外)/牙痕小、淺、色淡,呈鋸齒狀
疼痛/灼燒、疼痛、范圍擴展快,(銀環蛇除外)/痛,不擴展,不明顯加劇加劇
腫脹/紅、腫顯著、擴展快,(銀環蛇、海蛇除外)/紅腫不顯著不擴展
出血/常出血、周圍瘀斑、水泡/少出血或不出血、無斑、水泡 淋巴結/近處淋巴結腫大、觸痛/不腫大、無觸痛 全身症狀/不同種類,症狀不同/無
治療原則:
被毒蛇咬傷後,如果病程進展迅速,應分秒必爭地在短時間內確診,被咬傷者應保持安定,避免驚慌奔走,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擴散。在明確毒蛇種類後,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搶救威協生命危象,維持生命功能的穩定,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藥物中和體內蛇毒,防治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在可能的情況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促使身體的康復。
一.局部常規處理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被毒蛇咬傷後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采取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扎、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及局部用藥等。 局部常規處理應在蛇傷現場進行,處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傷後立即用火柴頭5-7枝燒灼傷口,以破壞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針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傷口或周圍的毒液,但對於血循毒(如蝰蛇、鉻鐵頭、竹葉青、五步蛇)蛇傷患者,不宜針刺或拔火罐,以免傷口流血不止。為延緩傷口蛇毒的吸收,於近心端3-5厘米處用帶子扎緊,其結扎松緊程度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回流,但不防礙動脈血流為宜,以後每隔15-20分鐘放松一次,每次1-2分鐘,以免肢體因血循環障礙過久而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後(不能超過2小時),結扎應立即解除。 在蛇咬傷後1-2小時內,傷口處作十字切口,長2-3厘米,深達真皮以下,如無重要神經血管通過,可深達2-3cm。傷口若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後,傷肢擱下垂位,周圍置冰袋,以減少蛇毒的吸收。應注意,血循毒蛇咬傷者不宜作擴創排毒,以免傷口流血不止,常規應用破傷風抗毒素(tat)。 在蛇咬傷後0.5-1小時內,有條件者,及早作局部環封,用相應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鈉4ml,分別與0.25-0.5%普魯卡因溶液5-20ml、地塞米松5mg配伍,於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在結扎的上方作環行封閉,這對減輕症狀甚有益處。腫脹的肢體,可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如用雙柏散(側柏葉、大黃、黃柏、薄荷、澤之)加水蜜熱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現壞死、潰瘍者,則按中、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外科處理。
二.抗蛇毒血清治療
自calmette於1896年首次制成抗眼鏡蛇毒血清,並應用於臨床以來,在蛇傷治療上,國內外一致公認抗蛇毒血清是首選的特效急救藥。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已有近30個國家30多個單位生產80多種抗蛇毒血清。我國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從1923年開始,已先後在台灣研制出抗烙鐵頭、竹葉青、眼鏡蛇和銀環蛇四種血清。我國大陸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和生產,始於60年代後期,由衛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廣州醫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浙江醫科大學等單位協作,至1993年,全國已有六種血清供臨床應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銀環蛇毒血清、精制抗眼鏡蛇毒血清、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精制抗金環蛇毒血清(後四種抗蛇毒血清是以我所為課題主要負責人完成的),這些抗蛇毒血清適用於治療相應的毒蛇傷。對於目前無相應血清的毒蛇蛇傷,經以我所為主的廣東省蛇傷防治研究網絡的研究,可用同科屬相關的血清的相互配伍來治療。
三.危重病人的治療
毒蛇咬傷後,由於中毒太深或延誤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變化迅猛,且十分復雜,往往引起多髒器功能衰竭,使搶救非常困難。應迅速送往醫院搶救。要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除一般常規處理外,必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肝髒功能損害、胰髒功能損害等作針對性治療.現在最好是去查下看看,這個有幾個可能,第一是皮膚的過敏,第二是毒素沒有去掉,第三就是可能有其他的更嚴重的那就要查血看看為什麼不去醫院呢,即使離家很遠也一定要去的!不要認為不痛了,就萬事大吉了,有的蛇是很有毒的,如果治療不徹底的話,後果很嚴重的!去醫院看看吧,心裡也會踏實點!你說呢!這不是開玩笑的!是蛇啊!綠色的,還不知道是不是竹葉青?趕緊到正規的大醫院看醫生去! 記得以前我一個鄉下的親戚就是被蛇咬了,自己用些土頭方拖著沒去醫院看.後來實在不行出來我爺爺奶奶家准備上醫院看病時,我看見他的腳黑黑的腫的厲害.後來記不得是不是被截肢了.所以你們要快.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