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母豬剛配完種就得了豬丹毒怎麼辦正文

母豬剛配完種就得了豬丹毒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母豬剛配完種就得了豬丹毒怎麼辦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疫病,是威脅養豬業是主要的一種傳染
病,其特征是:急性,呈敗血性變化,實質器官出血,壞死和梗死;慢性呈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後期常有副傷寒及巴氏桿菌病繼發。
(1)流行特點: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
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排洩物和分泌物,病死豬和髒器及屍體、急宰病豬的血、肉、內髒、廢水、廢料污染的飼料,飲水都可散播病毒,豬瘟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經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豬也可以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產生弱仔豬、死胎、伊胎等。
(2)臨床症狀:潛伏期一般為5-7天,短的2天,長的可達21天。
最急性型:多見於流行初期,發病突然,高熱稽留,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绀,有出血斑點,很快死亡,病程不超過五天。
急性型:最為常見病豬在出現症狀前,體溫已達到41℃左右,持續不退,表現行動
緩慢,頭尾下垂,寒顫、口渴、常臥一處或入墊草內閉目嗜睡;膿性結膜炎,先便秘,後腹瀉,糞便呈灰黃色;在下腹部、耳部、四肢、嘴唇、外陰等處可見出血斑;公豬包皮內積有尿液,用手擠壓可流出渾濁灰血色惡臭液體,哺乳仔豬發生急性豬瘟時,主要表現為神經狀,如磨牙、痙攣、角弓反張或倒地抽搐,最終死亡。
慢性型:主要表現消瘦、貧血、衰弱、步態不穩、食欲不振、便秘和腹瀉交替進行,
死前體溫降至正常以下,病程一個月以上,不死者長期發育不良而成為僵豬。
繁殖障礙型:妊娠母豬感染後可引起母豬早產、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或產出弱
小仔豬,先天性頭部和四肢顫抖,數天後死亡。
(3)剖檢病變。
急性型:全身皮膚、漿膜、粘膜和內髒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結腫脹,
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現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狀,腎髒色淡,皮質有針尖至小米狀的出血點,脾髒有梗寒,以邊緣多見,呈色黑小紫塊,喉頭粘膜及扁桃體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點。胃、腸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腸的回盲瓣處形成鈕扣狀潰瘍。
慢性型:主要表現為壞死性腸炎,全身性出血變化不明顯,由於鈣磷代謝的擾亂,
斷奶病豬可見肋骨末端和軟骨組織變界處,因骨化障礙而形成的黃色骨化線。
(4)實驗室診斷:在口述診斷的基礎上,可用免疫熒光抗體檢查,酶標記組織抗
原定位法,免體交互免疫試驗,血清中和試驗,豬瘟單克隆抗體純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之一進行確診。
(5)防治措施
(1)預防:a、免疫接種。b、開展免疫監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正向間
接血凝試驗等方法開展免疫抗體監測。c、及時淘汰隱性感染帶毒種豬。d、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e、做好豬場、豬捨的隔離、衛生、消毒和殺蟲工作,減少豬瘟病毒的侵入。
(2)疫情處理:a、立即報告,及時診斷。b、劃定疫點。c、封鎖疫點、疫區。
d、處理病豬,做出無害化處理。e、緊急預防接種。疫區裡的假定健康豬和受威脅地區的生豬即接種豬瘟免弱毒疫苗。f、消毒,認真消毒被污染的場地、圈捨、用具等,糞便堆積發酵、無害化處理。
豬瘟又稱“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豬瘟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病。急性病例呈敗血症的臨診症狀;剖檢可見內髒器官出血和梗死。慢性經過的病例,主要是纖維壞死性腸炎。常繼發感染副傷寒及巴氏桿菌病。

  發病特點 在自然情況下,只是豬和野豬感染發病,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在任何季節都可發病。沒有或不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的地區,一旦發病,短期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發病和死亡率都較高,在常發地區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區,可呈零散發。病豬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食入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就能被傳染;也可以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感染。病豬只的買賣、運輸、屍體處理不當,肉品衛生檢驗不嚴,獸醫衛生措施執行不力,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人、動物和昆蟲等都有可成為間接的傳染媒介。通過胎盤傳染使仔豬患病,是近些年來發病的特點,已是防制中十分刺手的問題。

  臨診症狀 體溫升到40.5~42℃,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糞呈羊球狀,污黑色,後腹瀉;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包皮發炎,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體溫時高時低,食欲時好時壞,便泌與腹瀉交潛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達20天以上,最後,最後衰竭死亡,死亡居多。


  病理變化 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症變化,有診斷價值的變化是: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鄂凹、頸部、鼠蹊、內髒淋巴結腫大,呈暗經色,切面周邊出血;腎髒色淡,不腫大,有數量不等的小點出血;脾髒邊緣梗死;喉頭粘膜、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豬特征的變化是盲腸、結腸及回肓口處粘膜上形成扣狀潰瘍,或互相融合呈較大的潰瘍壞死灶。

診 斷 近些年來,急性豬瘟少發,多次在農村見到。在集約化豬場多發生非典型性豬瘟(溫和型),其特點是病型溫和,病勢緩慢,病變局限且特征不明顯,呈散發等不典型表現,這就須經實驗室檢驗方可做出可靠的診斷和鑒別。豬瘟與發生敗血症的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在發病特點、症狀及病理變化等方面很相似。

   防治方法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經常補針結合的辦法,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稀釋後大小豬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後第四天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1年。要選擇和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②實行自繁自養的辦法。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後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並進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飼養;③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中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只集中場所,告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④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捨、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⑤發生豬瘟時的緊急措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豬瘟,早期確診,及時采取措施,對控制和消滅豬瘟、減少經濟損失有重要意義。

  對病豬及可疑病豬,立即隔離飼養,特別是貴重的種豬,在備有抗豬瘟血清的單位,可用於治療;對發病豬場及附近尚沒發病的豬只,立即全部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進行緊急注射,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豬出現,縮短流行過程,減少部分損失;發病豬捨,運動場、飼養管理用具,用消毒藥液進行消毒。糞、尿及墊草等堆積發酵後作肥料利用;死豬深埋或銷毀、化制;急宰病豬的肉,可根據當地條件,同有關人員商定處理辦法,不能因吃病豬肉而傳播疾。
 
1、後備種豬70日齡至初次配種前的豬稱為後備豬。生產中要求後備豬在8~10月齡時達到配種體重,瘦肉型豬100~120千克左右。
一般從20千克體重起,留作種用的小母豬可比商品豬的粗蛋白質、賴氨酸及鈣、磷均高70%~10%,小公豬可高17%~20%。在生長後期,一般需適當限食,避免長的過肥。瘦肉型豬一般是提高飼糧粗蛋白質、賴氨酸以及鈣、磷的濃度,自由采食,母豬在80千克體重開始限食,甚至更早一點,以保持中等體況為准,公豬在90~100千克體重才限食。在後備豬的管理方面,應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及時清除糞便,定期驅蟲和預防接種。運動對於後備豬非常重要,可以促進代謝,增強體質,鍛煉肢蹄,保證旺盛的性欲,順利完成配種任務。有條件的豬場,夏秋季節可采用放牧飼養,冬春季節可進行驅趕運動,或在戶外自由活動。2、母豬配種前青年母豬配種前1~2周可以采取催情補飼,有利於增加排卵個數和提高受孕率。一般以在原基礎上提高20%~25%的喂量較合適。短期優飼對於體況較差的母豬效果較明顯,可明顯刺激內分泌,促進生殖系統的活動,增加排卵個數(2~3枚)。經產母豬經過產仔和哺乳,多數體重減輕。一般體重減輕20%~30%。經產母豬配種前的飼養就是要恢復母豬的體力,使之達到種用體況。如果母豬在斷奶時能保持7~8成膘情,只要飼糧搭配合理,粗蛋白質不低於12%,供給足夠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每天飼喂2.3~2.7千克日糧,不需提高總能量水平即可在5~10天內正常發情和配種;對泌乳能力高、帶仔多的母豬和產前膘情差的母豬,應在泌乳期增加飼料喂量。為保證斷奶後母豬正常發情,關鍵是給哺乳期母豬充足營養,一般喂給粗蛋白質16%的全價飼料,敞開飼喂。在飼糧配合上搭配一定比例的青飼料或苜蓿草粉,對斷奶後發情有促進作用。3、妊娠母豬(1)飼養措施。在114天的懷孕期中,一般采取前84天低水平,後30天提高水平。小母豬除了保證胎兒生長發育外,自身還要生長,所以比成年母豬需要更多的飼料。對於生長較快的瘦肉型豬,全期平均以每日1.9千克飼糧較合適。前84天可按1.8千克/日飼喂,後30天按2.1千克/日,即後期每天比前期高16%。也可後期比前84天高20%~30%,但全期總攝入能量水平一樣。總的原則是母豬不肥也不太瘦,有利於產仔為標准。冬季可在此基礎上增加10%~20%,夏季可降10%,以保持中等體況為准。為使母豬有飽感可多用低能量的青、粗飼料,以增大體積,飼糧營養濃度低、體積足夠大時也可自由采食。(2)注意事項。飼料品質要保證優良,青飼料必須新鮮。嚴禁飼喂霉爛變質、冰凍和帶有毒性的飼料,否則會引起死胎和流產,如棉籽餅所含棉酚和菜籽餅中的芥子硫葡萄糖甙均對胚胎的發育有害,喂這兩種飼料過量時會增加胚胎死亡率。妊娠期要避免突然更換飼料。更換妊娠母豬的飼料應采取漸進的方式,一般要經5~7天的時間。母豬從產前10~15天起,即需要將飼料種類逐步更換成產後的飼料。更換切不可突然,以防便秘、腹瀉,甚至流產。為增強母豬體質和預防產後便秘,要給母豬以適當的運動。夏季要注意防暑。為了防止發生機械性流產,不要強行驅趕或恫嚇母豬,臨產前停止運動,並嚴禁鞭打和突然驚擾。此外,為了更好地預防母豬發生便秘,應在分娩前母豬的飼糧中使用合適的傾瀉劑。如按占日糧1.65%的水平飼喂氯化鉀。4、母豬產仔前後臨產前幾天,可適當減少喂量,給予較多的粗飼料,以利於通便,可用小麥麸代替日糧的一半。並應減少或防止母豬興奮。產仔這一天,10~12個小時之內不要飼喂,只給予充足的水,冬季可給予溫水。如果母豬表現餓感,可給0.5千克飼料。產後第一天可給1~1.5千克飼料,以後逐漸增加,5~7天後可讓其自由采食,如果帶仔不多,應按帶仔多少給量。產後的第一周內,千萬不要強迫母豬吃的太多,以免發生產乳熱,乳房水腫或者仔豬腹瀉。母豬泌乳過多,也是引起仔豬黃、白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再管理不善以及仔豬受涼,很容易死亡。所以,應注意觀察母豬乳房和仔豬糞便。產仔1周後可給予優質的平衡飼糧以刺激產乳。為防止產後感染疾病和並發症,飼料中可加入抗生素。5、泌乳期產仔1周後,一般是自由采食。但根據帶仔多少,可適當增減喂量。母豬在產後5~7天恢復哺乳期飼養標准喂量後,從產後10天起開始加料,直至泌乳高峰(產後30天前)停止加料。由於大量泌乳的消耗,母豬產後1個月內失重最多。為了滿足母豬的采食量,每日應喂3~4次,在泌乳高峰期夜間還應增喂1次。對於泌乳期發生泌乳不足或缺乳的母豬(初產母豬常發生),應進行人工催乳。催乳常用的方法是,在改進飼養管理的基礎上,增喂含蛋白質豐富而又易於消化的飼料,如豆漿、小米粥、米漿、魚粉(或小魚、小蝦)、優質青綠飼料和發酵飼料等。也可喂給煮熟的胎衣或中草藥,如催奶片。豬乳中含水約80%,每天應供足母豬清潔的飲水。產房應光線充足,盡量讓母豬和仔豬多接觸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以增強其

[1] [2] 下一页

診刮多少錢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