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客人,甚至百裡之遙的三穗、丹寨、雷山等縣的各族同胞也趕來這裡,同黃平縣的苗族同胞一起歡歌笑語,共度佳節。盡管路途遙遠,可人們似乎覺得,不到這熱鬧的中心,便不能盡節日的興致。每到蘆笙會,不管天晴下雨,苗族同胞都要到蘆笙坪聚會。因為這是苗族人民慶豐收、比富裕的特定日子,是婦女們比服飾、比手藝的隆重盛會,是年輕人比舞姿、賽蘆笙的美好時刻。苗族民間有句俗話:“苗家不吹笙,眾人不安心”、“蘆笙不響,五谷不長”。苗族吹蘆笙,是吉祥、喜慶的象征。近年來的谷隴苗族蘆笙會,不少省外游客和外國朋友也慕名前來觀光,給蘆笙會增添了不少光彩。 蘆笙場設在谷隴大寨對面的谷隴中學校園內。中午時分,蘆笙坪中心,大蘆笙、小蘆笙,奏起各種曲調,發出震撼人心的樂章。高昂的、低沉的,圓潤的、粗犷的,在這裡交響。一婆蘆笙,就是一組音符的巧妙結合。和諧、自然,顯示出震天動地的力量。蘆笙桿上那一面面象征吉祥的彩旗,迎風招展,把全場點綴得格外壯觀。
賽蘆笙有傳統的評議標准,由主辦村寨的行家擔任評委,以哪個蘆笙隊吹得最好,服裝最整齊,舞跳得最漂亮為勝。有經驗的苗族老人,即使在很遠的山頭,也能從十幾婆齊鳴的蘆笙中,辨出哪個寨子的蘆笙隊聲音最洪亮。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些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小阿妹,一張張臉龐上掛著淺淺的笑容,象一只只美麗的鳳凰,走起路來敏捷勻稱。她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魚慣地進入蘆笙坪,伴著和諧的蘆笙曲,以輕快的步伐,節奏井然地扭動著花邊百褶裙,翩跹起舞。她們的鳳冠、項鏈、手圈、耳镯等金銀首飾,在陽光下閃爍,酷似一朵朵盛開的白蓮,隨著舞步,發出“锵、锵、锵、锵”的悅耳之聲。跳舞的姑娘含情微笑,不時地將目光投遞給吹笙的小伙子,小伙子們也有意把蘆笙吹得特別洪亮,以迎接姑娘們那充滿熱情的秋波。
銀佩叮當,笙曲優揚,深深地吸引著來自省內外的兄弟民族同胞,他們一個個笑逐顏開、贊不絕口。看這位迅速地按動快門,將這難得一見的苗鄉藝術之美,囊括到自己的像機裡;那位激動得手舞足蹈,跟在袅袅婷婷的苗家姑娘後面邯鄲學步,使歡快的氣氛又增添了新的樂趣。喲,那些風風火火的年輕攝影師們,也跑到苗族姑娘中間合影留念,那興奮的神情,如醉如癡。這是歌舞的海洋啊,這是民族團結的紐帶,更是民族進步的象征。每一張臉都在歡笑,專注而深情。仿佛每一個人都被熾熱的情感和純真的激情所融化了,仿佛這歌舞的海洋已注入了一個偉大民族的靈魂。
蘆笙是一種傳統的簧管樂器,在我國,有許多民族都喜愛蘆笙。生活在貴州的苗族人民對蘆笙更是有著深厚的感情。苗族的諺語說:蘆笙不響,五谷不長,可見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該有多麼重要。 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副教授楊昌樹:我們貴州的蘆笙,它的歷史比較悠久,在貴州傳了兩千多年,有些說是五千多年。蘆笙,是一種純潔、樸素(的象征),這個苗族人民最喜愛蘆笙,離不開它,特別是在我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個地方,蘆笙相當普及,每個村寨,都有蘆笙,以前是男的吹,現在女的也吹,都會吹,(所以)黔東南叫蘆笙之鄉。
在苗家山寨,有許多人都會做蘆笙。會做蘆笙的人又都是寨子裡優秀的樂師。蘆笙的制作大致有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做簧片。先用木炭火把銅加熱、熔化,然後輕輕地打成薄薄的片。這就做成了簧片,也叫簧舌。蘆笙發音的高低取決於簧舌的長短與厚薄。第二步是做笙管,它是用青竹、黃竹或者白竹來做成的。在笙管上鑽有圓形的按音口。第三步做笙斗,也叫氣斗。它一般是用杉木來做。先把做笙斗的兩個木塊的中心挖空,然後再把它們粘上或者捆綁起來。第四步是做共鳴筒。它是用粗一點的竹管做的。有了它蘆笙發出的聲音就更響了。最後,把各個部件細心地組裝起來,這樣一把蘆笙就做好了。傳統的蘆笙一般是六個管的。 國家一級演員金歐:整個來講蘆笙在全國和國際上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它影響比較大呢?因為它是和聲樂器,它有四個聲部:高、中、低、這些都有。 另外,還有單管的蘆笙,人們管它叫芒筒,它是一種低音的蘆笙。此外,蘆笙還有大小之分。最大的蘆笙有五六米,最小的只有二、三十厘米。每當到了苗族節日的時候,大小蘆笙濟濟一堂,為節日增添了更加喜慶、更加熱烈的氣氛。 主持人:可以說,有了蘆笙就有了蘆笙會。蘆笙會也叫蘆笙節。蘆笙節是苗、侗等民族的傳統佳節。與其它節日不同的是,蘆笙節並不是一年只有一次,而是每年都有多次蘆笙節。特別是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如此。 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副教授楊昌樹:我們這個節日相當多的。在我們這個地方黔東南(不一樣),跳蘆笙的時間不一樣。開始在正月初五、初六,旁海(鎮)就開始了,到二月份施秉縣,這個地方就開始了。三月份,黃平(縣)的苗隴(鄉),九月份秋收了,有了糧食了,谷隴(鄉)過大節三天三夜,人數有三萬五萬,幾個縣的交界都到那個地方看蘆笙。為什麼要這樣過這個節呢?吹這蘆笙風調雨順。沒有吹蘆笙,好象這個天干旱啦!一直從古代傳下來,從來不斷,相當豐富的。 汪易揚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專職畫家,美術評論家。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是他坎坷人生歷程求索和辛勤耕耘的結果。 現在規模最大的蘆笙節,是每年八月由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舉辦的國際蘆笙節。這是這裡一年一度最熱鬧的盛會。界時,全州各市、縣、七裡八鄉的各族同胞紛紛趕到州政府所在地凱裡市,歡度自己最喜愛的節日--蘆笙節。每當蘆笙節開幕的時候,那真是人山人海,蘆笙如林,笙歌沸天。無論是陰晴雨雪,都是一樣的熱熱鬧鬧,一樣的興高采烈。 在蘆笙節期間,人們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特別是年輕的姑娘和新媳婦打扮得格外漂亮。她們穿上自己色彩缤紛的民族服裝,佩戴各種各樣雅致而昂貴的銀飾,以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家庭的富有。不管她們出現在哪裡,都會引來人們贊譽的目光。 跳蘆笙舞是蘆笙節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來自各地的蘆笙隊要進行蘆笙舞的表演和比賽。那些吹蘆笙的小伙子則通過跳蘆笙來顯示自己的才情,並以此來取悅姑娘和她們的父母。 在蘆笙節上舉辦的其它各種娛樂性節目也很引人入勝。民族服飾表演作為新節目早已引進蘆笙節。姑娘們雖然不是時裝模特,但是她們嬌小俊美的身姿和鮮亮華麗的服飾,使得她們的美是那樣的自然與和諧。在人們眼裡,她們並不比名模遜色。小伙子們純樸與憨厚的表演常常引來一陣陣善意的笑聲。 斗鳥是老人們所喜愛的節目。參加斗鳥的都是畫眉鳥。老人們把一籠一籠的畫眉鳥提到比賽場地,等待上場。一向鳴叫聲悅耳動聽溫馴可愛的畫眉鳥,在此刻互不相讓,嘴腳並用,非得斗個上下高低不可。先跑到另一個籠子裡的鳥就是失敗者,而得勝的一方則等待下一輪的比賽。 與斗鳥相比,斗牛的場面更加熱烈,這是所有人都喜愛的節目。無論什麼樣的天氣,人們只要聽到斗牛的號角聲,就會紛紛趕到斗牛場觀看斗牛,那場面真可謂萬人攢動,熱鬧非凡。千斤重的大水牛有萬斤的力氣。它們斗起來驚心動魄,棋逢對手則難解難分,力氣不支斗不過者就只好落荒而逃。 當夜幕降臨時,就到了青年男女賽歌的時間了。聚攏來的男女歌手或對唱,或獨唱,或合唱。他們以歌傳情,共敘衷情。苗家兒女通過賽歌來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蘆笙節一般都要熱鬧個兩、三天。如今的國際蘆笙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節目迎來了國際友人,台、港、澳同胞,以及各民族的游客與觀眾。使蘆笙節成為擴大本地知名度,促進旅游事業的主要手段。蘆笙節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有生命力。 主持人:蘆笙會,苗語叫岸給久給,譯成漢語是看蘆笙、跳蘆笙,也就是蘆笙舞會的意思。在苗族人民心目中,蘆笙離不開舞蹈,舞蹈也離不開蘆笙。苗族有一句俗語說:聽見蘆笙響,腳板就發癢。這就是說蘆笙的演奏主要是為舞蹈伴奏,同時吹蘆笙的人又自吹自跳。因此,蘆笙舞又叫踩蘆笙。 貴州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教授楊庭碩:那麼這個蘆笙呢,在吹奏當中,又不像其他樂器一樣,僅單獨的吹奏。吹奏蘆笙一般都伴隨舞蹈,伴隨舞步進行演奏。這是跟其他樂器差異比較大的一個地方。 蘆笙舞有多種形式,大致可以分為自娛性,競技性和禮儀性三種。自娛性是男子吹蘆笙在前面引導,眾人隨後踏著蘆笙的節奏起舞。這種形式最為普遍,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競技性,是由男子一邊吹,一邊表演,有多種花樣動作。有旋轉、矮步、倒立,翻滾等,要求在樂曲不中斷的情況下,做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這種形式技巧性很高。禮儀性是男女社交形式的舞蹈,一般由未婚男女青年參加,由男子吹奏蘆笙在前面領舞,眾男女或眾女子在後面按節奏繞圈起舞。在舞蹈過程中,互相結識,以便選擇戀愛的對象。這種舞蹈動作抒情、柔美、诙諧、風趣。 至於說蘆笙的曲牌,那就更豐富了。 國家一級演員金歐:苗族分布的比較廣,每個地區(大片區)都有它自己的曲牌,曲牌很多,現在我們知道有人記錄了一千多首已經出版了。到底是誰創作了這些東西,都沒有一個人能找出來,拿苗族話講agou,拿漢話來講就是阿公創作的。都是很古老的東西。黔東南的三個片區,它就有三個代表作,比如說以雷山凱裡這一帶最能代表的,人們叫它四步、二步舞,這叫趕牛。趕牛是曲牌的名稱,也是經常跳的第一個舞曲。 凱裡(市)舟溪(鄉)還有一個曲牌趕勒,趕就是樂器聲音的意思。所有苗族舞蹈,基本上一個曲牌一個動作,都是跳,所以它是一種樂舞形式。像我們凱裡(市)西南十五公裡,有個地方叫東馬,漢話叫馬田村,也有一個曲子比較早(比較)流行的。有點小跳步,叫趕東馬,這個曲子非常活躍。苗族的曲子有的是一大片區,有的是一個寨子,就有一個代表曲,就像我們寨子有什麼標志似的,曲子和舞蹈有它的標志,那麼你到他這個寨子必須吹他這個曲子,(表示)尊敬他。 主持人:在我國,有很多民族是歌與舞不分家,比如,藏族就是邊歌邊舞。而苗族的蘆笙舞是樂舞,樂與舞不分家。然而,同時,苗族也是一個善歌的民族。苗族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在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通過口頭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苗族民歌有很多種,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歌。 苗族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阿旺:最古老的大家還唱的,比較流行的就像飛歌。 主持人:有一句俗話,說貴州地無三裡平,意思是說貴州多山。飛歌就是在山上唱的,在這個山唱,在那個山也能聽得到。 阿旺:酒歌在苗族過年,姑娘出嫁,兒子娶媳婦,(有)很多客人,在酒會上唱的叫酒歌。酒歌(在一個地區)就是一種調子,唱三天三夜也是這麼一個調子。客人來了以後,根據客人的對象,對歌。我敬他的歌,他敬我的歌,他就隨(時)編出歌詞。 主持人:苗族的情歌也是非常豐富,非常動聽的。不過,苗族情歌一般都是在晚上唱。 阿旺:一般情歌白天不太唱的,都是在晚上唱,年輕人白天搞生產,晚上才來游方,游方就是男生從很遠的地方來,來到一個寨子,看姑娘,了解她勤不勤快、繡花好不好,長的漂不漂亮,要(通過)歌聲來尋找對象,晚上細聲細氣唱,不能大聲唱,大聲唱老人聽到不好聽(不高興),不行的,都是他們自己唱自己聽到的。 主持人:苗族民歌的曲調和歌詞都是很豐富的,就拿飛歌來說,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雷山、黃平等地都是不一樣的,台江不一定會唱黃平的,黃平不一定會唱雷山的。苗族民歌除了飛歌、酒歌、情歌之外,還有大歌,鼓歌、夜歌等等。這裡就不一一為您介紹了。 主持人:苗族的青年男女都會唱民歌,而對小伙子來講,更重要的是他必須要會吹蘆笙。否則,他連找女朋友都會很困難。這是因為苗族人民往往是用蘆笙來表達他們內心豐富的情感。 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副教授楊昌樹:豐收的時候,吹得相當厲害,又歡快、又跳躍,技巧特別高。哀樂相當慢。聽了以後,有時眼淚都流下來了。還有一種談情說愛的,我要找女朋友啊,要討花帶,苗家姑娘的花帶,你要吹蘆笙,她就要送你花帶,實際上是定情物。想要找一個姑娘,看上你蠻漂亮,就吹起來了,姑娘送他一個花帶,捆在蘆笙上。這就基本上定了。 主持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苗族蘆笙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它所能表達的情感也更加豐富。 由於傳統的蘆笙是六個管五聲音階。因而它演奏的曲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新中國成立以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