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牌樓寵物市場離緯二路做的士大概要多少錢 河西有個酒店叫“海斌煙酒城”(靠近河岸,在某個丁字路口處,過了湘江大橋後你可以問路),酒店附近有可多好玩的,吃喝玩樂隨你便……(告訴你啊,那裡晚上景色特迷人,你睡都不想睡! 呵呵,已經有人回答的那麼詳細了...太原重要景點列表:
《晉祠銘》碑白塔碑林公園北武當山濱河公園常家莊園城市人工森林公園崇善寺純陽宮大佛寺(淨因寺)東緝虎營多福寺兒童公園汾河二庫風景區奉聖祠傅山書法碑林公園光化寺金剛堰晉祠晉祠公園晉窦大夫祠晉府滄桑晉陽古城遺址晉陽湖崛圍山風景區開化寺連理塔劉胡蘭紀念館龍山石窟馬道坡漫山閣蒙山大佛南十方院(白雲寺)難老泉龐泉溝七府墳清真古寺三國演義城山西省博物館聖母殿聖壽寺雙塔雙塔烈士陵園雙塔寺(永祚寺)太山寺太原動物園太原古街巷天地壇天龍八景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龍山石窟天寧寺天主教堂童子寺燃燈塔五一廣場西華門獻殿杏花村杏花嶺玄中寺迎澤公園魚沼飛梁豫讓橋中國煤炭博物館周柏唐槐
白雲寺 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裡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狄仁傑名跡 唐代著名宰相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經(相當於後來的進士)舉,任並州都督府曹,轉大理丞,歷任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執政時,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銮台平章事(即宰相)。 東緝虎營 太原市有兩條街叫做“緝虎營”。一條位於解放路東側,名“東緝虎營”;一條位居解放路西側,名“西緝虎營”。它們隔解放路相望。追溯東、西緝虎營的成街歷史及得名緣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間,這兩條街實為一街,街名叫做“廣昌府前街”。因此街位於廣昌王朱濟熵府宅之前,故名。廣昌王朱濟熵是第一代晉藩朱(木岡)的七兒子,所以廣昌王府也別稱“七府”,由是之故,廣昌府前街也稱“七府前街”。據說晉王有七個兒子,其七子聰明尚武,頗受青睐,當年晉王府兵丁便由廣昌王轄帶,駐於廣昌王府一帶,所以廣昌府前街俗稱“七府營”。 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裡,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於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御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 崛圍山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裡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回,上山要弓背環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郁郁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霜的晚秋季節,巨石罅巖、灌木叢中,遍布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卷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西南20公裡的龍山山巅,是我國僅有的道教石窟,開鑿於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原來同時興建的道觀“昊天觀”已經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娘子關瀑布 娘子關風景區,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裡處,地勢險要,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於一體的旅游勝地。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游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余公裡)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方山、交城兩縣境內,面積10466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褐馬雞和暖溫帶亞高山針葉林。 山西省博物館 位於太原市東南上官巷內,原是文廟,後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1953年改為山西省博物館。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明清重修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市西原廟址遷移到此。 雙塔寺 位於太原市區東南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由於“雙塔凌霄”,成為太原的標志。 雙塔寺,創建於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相傳由明代萬歷皇帝之母宣文太後出資,佛教高僧佛燈和尚主持修建。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 太原市動物園 位於新建北路中段東側,占地面積760畝,其中水面260畝,它是山西省唯一的專業性動物園,園內遍植樹木花卉,並以大量盆花點綴其間。白色拱橋橫跨南北湖,三條平坦寬闊的園路通往各動物展區。 天龍山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裡,距晉祠景區14公裡。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迎澤公園 迎澤公園,因位於古太原城門附近而取名。它居於市中心寬闊的迎澤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視野開闊,是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 迎澤公園,總面積666900平方米,迎澤湖水面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魚沼飛梁 位於聖母殿前,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晉祠的這座魚沼飛梁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飛梁”之意,當在於此了。 中國煤炭博物館 中國煤炭博物館座落在太原市迎澤大街和晉祠路交匯處,占地面積6公頃,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有陳列廳、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放映廳和辦公研究樓組成。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原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明初建為崇善寺。系“三晉名剎”,游覽勝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晉王朱綱(朱元璋的第三子)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後,差岳丈永平侯謝成奏請朱元璋欽准,在白馬寺舊址上建築(擴建)新寺,歷時8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竣工。崇善寺原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往北,建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等6座正殿。每個正殿兩旁均配建左右對稱的偏殿、畫廊和方丈院。在這浩瀚的建築群中,最雄偉的是大雄寶殿,面寬九間,高約33米,四周圍以白石欄桿,屋頂裝飾螭首、海魚等,被譽為“玉佛殿”。 大殿兩旁築兩條半壁長廊,繪以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壁畫,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體地位。這座龐大的群體建築,平面布局之恢宏嚴謹;建築規模之雄偉宏大;造型藝術之奇特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反映了興建佛寺的那種“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層宇奢侈,博敞宏麗”的遺風。遺憾的是,寺於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場大火所吞噬,僅存大悲殿一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善寺。清光緒八年(1882),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巨大的文廟,使崇善寺一分為二。對於它輝煌的過去,我們只能觀看寺內現存明代繪制的“崇善寺平面圖”借以神游,而不能親睹了。現存的崇善寺,有山門、鐘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和西小院等,占地面積僅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解放後得到政府的精心維護,恢復了原來的風貌,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崇善寺無論是宏麗軒昂、舒展健美的木構建築,還是造型奇特、比例勻稱的密宗造像;無論是構圖豐滿、色彩絢麗的壁畫摹本,還是從宋迄今的各種佛藏版本,以及各種雕刻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印刷技術和宗教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悲殿是現崇善寺的主體建築,矗立在寬厚的台基上。殿前有平曠的“凸”字形月台,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出檐深遠,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20米。殿內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菩薩並立,通高8.3米,為觀音、文殊、普賢,稱為“三大士”。三尊造像,比例適度,身容敦肅,體態健碩,面像豐圓,顏貌舒泰,服飾華麗,衣紋流暢,具有一種溫文敦厚、雍容華貴、秀麗妩媚、和藹慈祥、可親可敬的神韻,是我國明代雕塑藝術的傑作。正中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據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稱“觀音”,道場在浙江定海普陀山,其生日為夏歷二月十九,成道日為夏歷六月十九,涅磐日為夏歷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有各種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屬密宗(佛教的一個宗派)所屬六種形象之一。觀音菩薩的左側是千手千缽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以智慧和能言善辯著稱,故其名號為“大智文殊”,道場在山西五台山。塑於大悲殿內的這尊文殊立像,只有三頭六臂,之所以稱千手千缽,是因為她身後的相輪是由一圈圈手臂組成,而每只手都托著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著一尊雕刻精細、玲珑剔透的釋迦佛,據說也是文殊的變相之一。從造形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確實大得很,據佛經講,一只手持一個體,代表一個僧人,千手千缽代表一千個僧人,而千手千缽實際是“無數”的代名詞。這樣“無數”僧人的智慧集於一身,智慧當然就是無限的了。 大佛寺 大佛寺又名淨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裡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閣內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跌坐,前有二菩薩分侍左右,皆為明物。寺旁古柏,長勢奇特、怪異,俗稱“土堂怪柏”,為太原一大奇觀,亦為晉陽一景。 奉聖祠 奉聖祠全稱十方奉聖禅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捨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禅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捨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