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純陽宮 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於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元代始建,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91年)擴建,清乾隆間增築巍閣三層。 純陽宮為一進五層院落,亭台樓閣皆備,牌坊門庑齊全,復道行空,樓廊環繞,是一處小巧玲珑、風格別致的道教古建築群。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主要建築為:呂祖殿、方形單間回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窯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盈。 現在館內展出了山西文物的精粹部分,分成大小20個陳列室。這些陳列室有陶瓷、銅器、漆器、琺琅、石刻雕塑、玉石竹木牙雕、書法、繪畫、碑貼、刺繡等專題展品。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太山寺 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裡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得見。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改為佛寺。 金元時,寺廟被毀,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和兩廂廊。有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與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後部山腰有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殿內塑像俱全,與殿閣同為明嘉靖17年(1538年)所造,塑工洗煉,色澤純樸,面形、衣飾、神態等極富明塑像中俏麗俊秀的風格。寺後面有石構建築3楹,名蓮花寶洞,以示佛教中八寶蓮花觀之義。洞中積水緩緩流向洞外,頗有雅致。 太原古街巷 太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所以這裡有不少留著歷史味道的街道。就像太原人自己說的,南北走向的叫路,東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圖,再走一走,真的是這樣。東西走向的街最好的是又寬又長的迎澤大街,一出火車站,的士就帶我上了這條大街,以後只要出賓館就少不了走這條街。它橫穿了太原城。東西走向的建設路,並州路,解放路,我也走過。不過走得最明白的還是解放路。因為從有名的商品街柳巷穿出來就上的是解放路。 太原清真寺 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系元末明初所建。 清真寺為二進院,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講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布局緊湊嚴整。寺院開有東西兩門,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東門為正門,面臨狹窄的東米市牛肉巷。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寬闊的解放路大街。省心樓,是教民們忏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四周檐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玲珑俊俏。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的題匾:“聲吟不及清”,字為草體,龍飛鳳舞,堪為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北亭石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诏谕,“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南亭石碑立於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镌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御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昂、清代傅山、劉石庵等書法家的題詞題名。庭院的西面是講經堂和防火牆。講經堂是宣講《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牆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檐等高,牆厚1米,中開鐵門。如果前院失火,只要把鐵門關閉,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災。這種防火措施,在我國古建築中尚不多見。穿過防火牆,即是原第二進院。迎面是古樸恢宏的禮拜大殿,為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教徒們做禮拜的場所。 禹王洞 禹王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城東南20公裡的系舟山腰,處於太原與五台山旅游的必經之路。俗稱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後改稱禹王洞。金代詩人元好問墓及野史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婵故裡以及福田寺等名勝古跡也在溶洞附近。 禹王洞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洞,稱得上一個寶洞,洞內色彩斑讕,氣象萬千,仙氣缭繞,靈光泛動,卻終因“養在深閨人未識”,只能昏昏然,寂寂然,沉沉一睡便是數千年。據地質部門提供的資料認為:大約四億年以前,這裡曾是一片蠻荒,一片汪洋。七千萬年以前,華北發生造山運動,海床上升為陸地,形成現在的太行山脈,後由於碳酸鹽侵蝕巖層,形成繁多的記載:“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相傳通平山縣,產瑪瑙,內有遺蛻二,長丈余,大如斗。” 禹王洞集驚、險、奇、美於一體,它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余米,已整修出可供游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長約700余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巖溶洞,洞內洞連洞,路通路,九曲回環,色彩斑斓,奇洞怪石,造型奇特。內有“八戒化石”、“子母獅子”、“刺猬游洞”、“睡獅初醒”、“萬佛朝聖”、石筍、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數不勝數,眾多的自然景觀,使人贊歎不已,流連忘返。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花香鳥語,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四周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小河流水,鳥獸蟲魚,是一個集登山、旅游、探險、避暑為一體,驚險奇特,人稱“華北第一洞”的旅游勝地。1992年林業部已正式批准禹王洞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內常年恆溫8—11℃,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裡溫暖如春。 忻州與外界在這裡溝通。伴隨著滾滾而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禹王洞成了忻州了解外界、外界了解忻州的重要窗口。通過禹王洞,忻州正及時地捕捉著外界的信息;通過禹王洞是,忻州也正不失時機地重塑著自己的形象;通過禹王洞,忻州人還架起了走出封閉、走向明天。走向輝煌的金色“橋梁”。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