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補藥長得很像蟲子的是什麼 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又稱冬蟲草[1]、蟲草,它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復合體。冬蟲夏草主要生長在高海拔的森林草甸或草坪上;由於土質的緣故,生長在森林草甸上的冬蟲夏草顏色以暗黃棕色為主,生長在草原上的冬蟲夏草則以黃棕色為主;前者以四川、雲南、甘肅產為多,後者以西藏、青海產為多。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藥材,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滋補品。它藥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藥用價值。 [編輯本段]來源 本品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復合體。待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末發散時挖取,曬至6~7成干,隨後去除似纖維狀的附著物及雜質,曬干或低溫干燥即得。近年來國內已采用以天然蟲草真菌發酵法獲得人工蟲草菌。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本草綱目拾遺》:“功與人參同宜老人。”《藥性考》“: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本草綱目拾遺》“:治腰膀間痛楚,有益腎之功。”《本草問答》:“牛於冬至,盛陽氣也;夏至入上,陽入陰也;其生苗者,則是陽入陰之象,至靈之品也。”《中藥大辭典》:“補虛損,益精氣,治陽痙遺精、腰膝酸痛,病後久虛不夏。” [編輯本段]基本情況 夏草冬蟲(《黔囊》),蟲草(《本草問答》)。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的幼蟲屍體的復合體(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蝙蝠蛾越冬幼蟲體上的子座與蟲體的復合體)。冬蟲夏草菌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蟲的頭部,單生,細長如棒球棍狀,長3~11厘米;不育柄部長3~8厘米,直徑1.5~4毫米;上部為子座頭部,稍膨大,呈圓柱形,長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數子囊殼;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於子座之外,卵形或橢圓形,長250~500微米,直徑80~200微米,每一子囊殼內有多數長條狀線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內有8個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冬季菌絲侵入蟄居於土中的幼蟲體內,使蟲體充滿菌絲而死亡。夏季長出子座。分布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夏至前後,當積雪尚未溶化時入山采集,此時子座多露於雪面,過遲則積雪溶化,雜草生長,不易找尋,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合藥用。挖起後,在蟲體潮濕未干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干。或再用黃酒噴之使軟,整理平直,每7~8條用紅線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厘米,粗約0.4~0.7厘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於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心充實,白色,略發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厘米,徑約0.3厘米。折斷時內心空虛,粉白色。微臭,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主產青海、西藏、四川、甘肅、雲南、貴州,以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樹所產冬蟲夏草質量最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