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吊籃狀懸巢。每窩產卵4枚。卵粉紅色,雜以稀疏的紫色和玫瑰色斑點,卵殼有光澤。雌鳥孵卵。孵化期13~16天,育雛期約16天。廣布於古北界和東洋界。黃鹂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艷麗,鳴聲悅耳動聽。 金黃鹂(oriolusoriolus) 舊大陸的黃鹂科(oriolidae)黃鹂屬(oriolus)24種鳥類或新大陸的擬黃鹂科(icteridae)擬黃鹂屬(icterus)30種鳥類的統稱。兩科均為雀形目(passeriformes)棲木鳥類。雄鳥均黑黃相間或黑橙相間,雜有白色。雌鳥羽色往往不及雄鳥鮮豔。黃鹂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 歐洲唯一的種為金黃鹂(o.oriolus),黃色,眼周及翅黑色,體長24公分(9.5吋),向東分布至中亞及印度。非洲金黃鹂(o.auratus)與之相似。栗色黃鹂(o.traillii)產於亞洲,分布於喜馬拉雅至印度支那,體色深紅,有光澤。黃黃鹂(o.flavicinctus)產於北澳大利亞,僅以果實為食。 擬黃鹂科擬黃鹂屬最早由早期的美洲移民稱為黃鹂;因為其黑黃相間的體色甚似歐洲的真黃鹂。包括的種類如下︰著名的巴爾的摩黃鹂(i.galbula,即橙腹擬黃鹂)在北美落矶山脈東部繁殖,黑、白和金黃橙色相間。北美西部有其近緣種布洛克氏黃鹂(i.bullockii,即布洛克氏擬黃鹂)。圃黃鹂(i.spurius,即圃擬黃鹂)為黑和栗色相間,遍布於美國東部和墨西哥。肩章擬黃鹂(i.cayanensis,即卡晏擬黃鹂)以及擬黃鹂(i.icterus,中南美產)是熱帶種。 黃鹂(1935.1—)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擅長民間木版年畫、民間美術。195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先後在山東省文化局、省文聯、省二輕局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創作和研究工作。上海中華旅游紀念品總公司工藝美術師。作品有《新春大吉》、《飛雪迎春》、《一孩最好》等。 《黃鹂》 徐志摩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只黃鹂!”有人說。 翹著尾尖,它不作聲, 艷異照亮了濃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載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號) 賞析 這首詩首句寫出了黃鹂的色彩,寫出了動感,第三句只寫黃鹂翹著尾尖,以其瞬間之形顯其瞬間之靜,一動一靜,生動地寫出了黃鹂疾飛而來默然立於樹上的神態。四五兩句漸漸由實入虛,傾訴著由眼前黃鹂所激蕩起的歡欣、愉悅和期冀。 第二節前四句寫歡樂隨著黃鹂的飛逝而瞬間逝去的惆怅,由前面的充實感轉為失落感,令人不禁噓歎。因此全詩表現的感情正像詩人在《猛虎集》序中所說:“痛苦與歡樂是渾成的一片”。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當時那種沖破牢籠、高飛遠走,去度自由輕快生涯的渴求。全詩構思精巧,結構謹嚴,意象奇特,意境優美,讀來給人以美的享受。 《黃鹂》這首詩寫作時間不詳,初載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號,屬名徐志摩。 《黃鹂》這首詩最初刊載於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號上,後收入《猛虎集》。 詩很簡單:寫一只黃鹂鳥不知從哪裡飛來,掠上樹稍,默不作聲地伫立在那裡,華麗的羽毛在枝桠間閃爍,“艷異照亮了濃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熱情。”於是招來了我們這些觀望的人(詩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論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樹下,期待著這只美麗的鳥引吭高歌。可是它卻“一展翅”飛走了: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於是帶走了春天,帶走了火焰,也帶走了熱情。 這首詩意不盡於言終。如果我們鑒品的觸角僅僅滿足於詩的表象,那我們將一無所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尋找這首詩的深層結構,或如黑格爾所言,尋找它的“暗寓意”(《美學》第二卷,13頁)。在這個意義上說,《黃鹂》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篇類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詩。 指出徐志摩詩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對於我們理解他的詩藝不無裨益。因為詩人對於各種“主義”腹誹甚多。早在1922年的《藝術與人生》一文中,他就批評中國新詩表面上是現實主義,骨子裡卻是根本的非現實性;此外還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義,以及成功地發明了沒有意義的象征的象征主義。其結果是雖然達到了什麼主義,卻沒有人再敢稱它為詩了。在後來寫就的《“新月”的態度》(1928)中,他又對當時文壇上的13個派別大舉討伐之師。然而腹誹歸腹誹,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他還是兼收並蓄,廣征博引,真正“把創格的新詩當一件認真事做”(《詩刊弁言》)。所以他的詩並非千人一面,一律采取單調的直線抒情法,而是盡可能地運用各種風格和手法,以達到最完美的藝術效果。《黃鹂》中象征的運用,便是一個明證。 指出《黃鹂》是一首象征的詩,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指出“黃鹂”形象具體的所指。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已經漫漶不清了,但也並非無跡可尋,甚至在詩中我們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寶貴的啟示。首先應該注意到,在這首詩中詩人並沒有選擇“我”這一更為強烈的主體抒情意象作為這首詩的主詞,而是采用了“我們”這種集體性的稱謂。作為一群觀望者,“我們”始終緘默無言(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流露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情緒。不過“我們”作為群體性的存在,至少明確了一件事,即:“黃鹂”的象征意義不只是對“我”而言的。其次,詩中兩次出現的“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的比喻,也給我們重要的提示。因為無論是春光,火焰,還是熱情,都寓指了一種美好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已經“不見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回,愛情並非不朽的,等等。因此要想確定“黃鹂”形象具體的意指,還必須聯系到徐志摩當時的思想狀況來分析。 我們知道,詩人剛回國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聯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備在社會上“露稜角”。他將自己的高世之志稱為“單純信仰”,胡適則洗煉地將其概括為“愛、自由、”三個大字。正因了這“單純信仰”,他拒絕一切現實的東西,追求一種更完滿、更超脫的結局。在政治上則左右開弓,以至於有人認為新 月”派是當時中國的第三種政治力量。然而在現實面前,任何這類的“單純信仰”都是要破滅的。世易時移,再加上家庭罹變,詩人逐漸變得消極而頹廢。他感染上哈代的悲觀主義情緒,“托著一肩思想的重負,/早晚都不得放手”(《哈代》)正是他彼時心情的寫照。人們總以為徐志摩活得潇灑,死得超脫,蔡元培的挽聯上就寫著: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迳都 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東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 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可又有誰知道詩人心中的滋味呢?由是觀,我認為“黃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遠去的“愛、自由,美”的理想;而徐志摩們也只能無奈地觀望,年青時的熱情被那只遠去的黃鹂鳥帶得杳無蹤跡了。 有人認為“黃鹂”的形象是雪萊的“雲雀”形象的再現。若果此說成立,那麼我想也是反其意而用之。《雲雀》中那種張揚挺拔的熱情在《黃鹂》中已經欲覓無痕了。 3,四川大學教授 黃鹂,經濟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經濟和旅游市場營銷管理研究。近年來致力於旅游體驗,旅游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研究。作為主研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品市場進入安全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研究”(70572013)2005年;高校博士點基金“企業營銷安全的理論與預警指標體系研究”(20040610093)2004年;主持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高校知識產權經營研究”2003年;四川省教育廳“四川旅游景區開發的投融資研究”(ly04-10)2004年等項目,還參與了“龍泉湖營銷策劃總案”、“石象湖風景區營銷策劃”、“石象湖休閒旅游項目開發及營銷方案”、“回龍旅游規劃及營銷策劃”及“好迪市場研究”和“四川移動成都公司飽和度調查”等項目十余項。公開發表研究論文七篇,其中cssci收錄四篇,獲成都市2001年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主編和參編營銷專著5本。 出版的專著: 1.《企業法人市場營銷全書》,(營銷策劃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2.《推銷謀略與技巧》;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3.《社交謀略與技巧》,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4.《cs案例》,獨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 5.《推銷與口才》,獨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發表的論文: 1、高校知識產權的經營研究,發展與研究管理vol.15no.5,2003;p98-102 2、知識產權經營中的營銷渠道研究,發展與研究管理vol.16no.2,2004;p89-92 3、旅游投資項目的產品化及其策略,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no5,2004;p130-135 4、游旅體驗與景區開發模式,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vol.32,no.6,2004;p104-108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旅游管理>2005年第2期第19-23頁轉載中國旅游研究·2005,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p60-67(2005年度旅游研究優秀成果論文集收錄) 5、對技術轉移及知識產權權益明晰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vol.24no12,2003;p137-138 6、區域封閉市場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及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vol.25no.3,2004;p142-143 7、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進—技術轉移,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vol.24no.12,2003;p137-138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