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有什麼東西吃了可以吐紅色遺體正文

有什麼東西吃了可以吐紅色遺體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有什麼東西吃了可以吐紅色遺體
 
“捨利”在一般人看來是頗為神秘的。通常人的遺體焚化後,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門的高僧大德卻能留下形色各異的捨利。捨利常被視為僧尼們修行有成就的表征。高僧大德遷化後留下捨利,往往更能增強信徒對他們的信仰。“捨利”是梵語sari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也曰“靈骨”或“堅固子”。但這只是就大部份捨利是來自人的身體而言。因為捨利大多從人的遺體焚化而得。“捨利”一詞在梵語、巴利語中,雖為遺骨之意,但絕非一切有情眾生之遺骨皆可稱之;而是薰修戒定慧三學者的大智慧結晶。換言之,形而上者謂之三學,形而下者稱為捨利,二者其實是一體之兩面。《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捨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聚!捨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依佛家經典記載,捨利存在的形式可分為:(一)全身捨利:為圓寂後,肉身自然不壞。如六祖大師。(二)碎身捨利:又稱分身捨利,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物。如釋迦牟尼佛之捨利,分為八國所供養。(三)法身捨利:指佛所遺留之教法。如同捨利,永住於世。(四)生身捨利:亦稱身骨捨利。此類捨利又分為三種:白色為骨捨利;紅色為血肉捨利;黑色為發捨利。《長阿含卷四·游行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等亦有全身捨利與碎身捨利之說。另有謂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捨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捨利。關於全身、碎身捨利之說,或起源於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之土葬與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捨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捨利。《浴佛功德經》分捨利為二:(一)生身捨利,又稱身骨捨利(肉身捨利),即佛之遺骨。(二)法身捨利,又稱法頌捨利,即佛所遺之教法、戒律,而以捨利比喻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分捨利為三:(一)骨捨利,其色白。(二)發捨利,其色黑。(三)肉捨利,其色赤。最早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後,焚身化作八斛四斗捨利。由阿育王的推廣,佛骨捨利所分布的畛域更廣,以中國境內為例,就有十九座阿育王塔。因此,捨利也叫“身骨”。但也有不是身骨的捨利。這種非身骨的捨利,現代人也有得之者。如燃燈供佛,心誠至極,會感應道交,在燈花中得到捨利,這就是佛教中稱為“燈花報喜”的現象。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楊佩之(慧潛)居士就曾在燈花上得到捨利。印光大師說,這是因為“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為之示現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楊佩文居士書》)可見,這不是凡情所能妄測的。通常,捨利主要是指高僧們荼毗後燒出的結晶體。這種結晶體,堅固如金剛,閃閃發光,形態各異,有捨利珠、捨利花、捨利塊、牙齒捨利等;色彩也不一,常稱為“五色捨利”。顏色以黑色為主,也有白色,紅色,銀色,藍色等。據美國宣化上人開示,白色的,乃是骨捨利;黑色的,乃是發捨利;赤色的,乃是肉捨利。(宣化上人講《妙法蓮花經淺釋》三卷第三三四頁)又:“捨利有兩種,一為全身捨利,如多寶佛捨利。二為碎身捨利,如釋迦牟尼佛之捨利。”我們一般所說的捨利,單指“生身捨利”而言。而指骨捨利是佛“肉身捨利”的一部份;佛所說的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稱為“法身捨利”。弘法的價值捨利是什麼,固然非凡情所能測度,但捨利的作用是很明顯的。生身捨利與法身捨利(經卷)一樣,具有弘法的價值。狹義的說,指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性空”,“見緣起即見佛”的緣故。兩種捨利,表示物質和精神,顯現佛陀的福德與智慧,都是世尊留給眾生的寶貴遺產,是佛教文化的神經中樞。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它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淨化人們心靈,啟迪人類智慧發揮積極的作用。佛指捨作為佛教至高聖物,同時象征中國“和合文化”的精神,代表了中國民眾,港澳同人,渴望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普遍願望,短短十天,百萬信眾,虔誠瞻禮,含淚拜別,感極而泣;“祈求平安”是瞻禮信眾的一致願望,香港民意,在佛指捨利莅港供奉期間,得以充分體現,為東方文明再度作出輝煌的獨特貢獻。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生身捨利被摩揭陀國、釋迦族等八國分成八份,建塔供養。至公元三世紀,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萬四千,佛教大興。在中國陝西扶風法門寺發現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捨利(指骨捨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對於佛法的弘揚有重大意義。世尊示寂後,為什麼要留下捨利?這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親口說:眾見我滅度廣供養捨利,
鹹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服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命身。由此可知,佛陀和高僧大德們留下捨利,能使我們懷戀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順佛法。佛本來無生滅,之所以滅度而不久住於世,乃是一種方便示現,是為了避免眾生引起依賴心,甚至引起厭煩懈怠的心。《法華經》雲:“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佛示現滅度後,留下捨利,讓眾生建塔供養,便是令眾生供敬難遇之想,睹捨利而思見佛,乃至“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進地修行。佛陀說:“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如果我們至誠恭敬供養佛的捨利,便會感應道交,感佛現身。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證。《法華經》上佛自言:“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鹫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並勸“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此事可為證明。     如何供養瞻禮捨利供養、瞻禮捨利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印光大師舉了一個例子:隋文帝未作皇帝前,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給他幾粒捨利,等他登基做皇帝後,發現捨利變成幾百顆之多了。又如阿育王寺的捨利塔,可以捧在手上往裡觀,各人見到的景象不一樣,捨利的大小高下會轉變的。捨利的種種靈異,可謂“神變無方”。這種種靈異神變,具有不可思議的弘法價值。瞻禮捨利,人各蒙益。印光大師說捨利的靈異現象,乃是“佛菩薩欲令一切見聞者,深植善根,特為示現”(《印光法師文鈔》)。所以,佛教的捨利,是不可以凡情世智妄測的。因此之故,捨利可以“證信”,證明修行人戒定慧的成就。印光大師雲:捨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之表相耳”。關於捨利,唐朝釋道世〈法苑珠林〉中有一首“捨利頌”:金軀遺散骨,寶塔遍天龍。
創開於十塔,終成八萬興。
珠蓋靈光變,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數示曉靈征。
紅霓相映發,風搖響和鐘。
仙鸾往往見,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含識普生恭。
鑽椎擊不碎,方知聖叵窮。佛陀曾說:“自燈明,則法燈明。”佛陀為我們張開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清楚看見每個人心中的本來面目,並提供方法以修行來撥開自我迷障,拔除身上的煩惱毒箭。直到智慧明了、明心見性。其實,供奉捨利並無所謂的最佳方法,供養捨利可以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獻於桌面,以上是物質上的供養。恭敬心才是最重要的。經中常言:“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同現代人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學佛的少;學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證佛的少。因為人們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卻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讀會了佛學知識性的內容,卻不曾去實踐;亦或是沒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斷不盡煩惱執著而無法證得自在。這捨利指的不是物質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來的真身捨利,是我們要供養的對象。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才能證悟其果。以念佛、拜佛、誦咒、禅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養,並回向六道眾生。以此方法供養捨利,能堅固道心、清淨身口意三業;經常瞻仰頂禮,有助於生起悲心、厚植福田;這也是加行助緣,可成就道業,並藉由捨利廣結善心,饒益有情,福慧雙修,圓滿菩提!
 

金毛是不是經常掉毛?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