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為十麼吃土 還有的牛喝尿!
這種情況被稱為異食癖,是體內的微量元素缺乏。比如鉻,鐵等
建議飼喂正規廠家生產的預混料配制精料補充料.以補充奶牛營養需要!! 是預混料不好,或者干脆不用育混料,如果你是賣飼料的說明你家料不好
對動物來說吃土有很多作用 1.幫助消化 2.提供礦物元素 3.吃土當中的真菌和細菌來補充自己的蛋白質需求 你們家的牛吃的是雨後的土,應該是第三個吧 不敢給你打包票
缺乏微量元素要從土裡面獲取 建議你給它自由舔食一些添加了微量元素的舔磚 自由舔食的好處就是不怕攝取過量而造成副作用,比直接在食物中添加要好很多 這種情況被稱為異食癖,是體內的微量元素缺乏。比如鉻,鐵等
建議飼喂正規廠家生產的預混料配制精料補充料.以補充奶牛營養需要!! 是預混料不好,或者干脆不用育混料,如果你是賣飼料的說明你家料不好 異食癖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是微量元素缺乏,以舔土或鹽為表現;或者嚴重不平衡,造成某中微量元素過量.
另一個是瘤胃過酸,這是最常見的,尤其奶牛,這種情況添加小蘇打多數有效,常發生在農戶為提高生產性能,過量使用精料的結果..
其他的和飼草質量有關,自然飼養的牛很少有異食癖,多和缺鹽有關. 牛奶價格低於牛奶保存等可變成本的解釋是一種,但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出現,我覺得更好的解釋應該是壟斷。 倒牛奶所發生的時間是美國經濟的滯脹期。在這個時期,由於很多行業都出現壟斷,所以會有一方面價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產品賣不出去的現象。在市場處於完全競爭時,生產商只能接受市場的價格,他的行為不會影響市場價(太貴的話,別人可以不買他的東西);當壟斷出現時,壟斷者能夠影響市場的價格,也就是說,壟斷者每多賣一件產品,他就必須把所有該種產品的價格下降一點。比如,一桶奶價格400,一個壟斷者賣出200桶,每桶成本200賺200元。這時,如果多賣一桶,價格就會下降到390,雖然他這桶能賺190元(390-200=190),但前面所有牛奶的價格都要減少,總共減少10*200=2000元。這樣,多賣出一桶,雖然價格高於成本,但是他反而賺少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壟斷者是不願意賣出多出來的牛奶的,即使價格高於成本。 如果,這種商品的成本低於多賣的損失(上面的例子中,多賣一桶,賺190,賠2000,靜賠1810〉200),那麼,資本家自然會選擇把奶拋棄。如果給了窮人,會造成奶的需求量減少,資本家賠得就更多了。所以,他最終的選擇必然是倒掉。這樣很顯然是壟斷本身存在反自然的性質造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資本主義對壟斷如此敏感的緣故。牛奶生產過剩,供大於求,倒掉而不分給窮人吃,一是刺激消費,二是改變供求關系,變供大於求為供需平衡或求大於供,以保持價格.如果分給窮人吃,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如吃壞了,要負責醫治和賠嘗.類似的問題大多表現在美國大蕭條中.在此之前,農產品價格由於產量上升,供大於求,價格大幅下調.工薪階層的薪資沒有因為一戰後的經濟繁榮而增加.當股票蹦盤時,工薪階層的薪資卻也跟著蹦盤,沒有了購買力.大量的農產品積壓,價格更是雪上加霜.資產階級為維持利潤,只得通過銷毀農產品維持價格免受破產的厄運.結果就只有工薪階層挨餓了.後來羅斯福"新政"的其中一項是通過政府的補貼使農民閒置耕地,消除農民間的價格惡性競爭以維持價格,然後通過"以工代赈"的手段提高工薪階層的購買力,達到了供求平衡,舒緩了危機. 至於說為什麼不分給窮人吃,原因很簡單,農產品既是商品,也是必需品.每一個人每天都要付錢吃飯,所以無論價格如何,如何取得收入,錢也還是要付.作為農業資本家,在農產品價格遞減,庫存過多,有破產之憂的環境下,他們需要抬高物價來取得利潤.囤積居奇是法律明令取締的.分給窮人嘛,消費者對食物的需求降低了,"物以稀為貴",資本家也還是等死.到頭來他們還不如銷毀手上的農產品,抬高價格,趁機搜刮.
同時也是回樓主提出的兩個新問題,一個資本家銷毀手上的農產品的確造成了成本沉沒,可是如果是全行業的行為就抬高了物價。
------回樓主的另一個問題:房地產的問題和農產品的問題不一樣,農產品有一個相對比較短暫的使用期限,房地產可以說是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因此沒人願意將農產品作長線投資.國家在90年代末調低了存款利息並加收利息稅,使得存款帶來的利息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於是人們將存款變成了投資資金.投資的資金能流向哪裡呢?風險最小的就是房地產.到了今天,房地產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一個滿足居住的地方,而是一個用於保值的財產.結果,無論你怎樣去建新的樓盤,大量的資金還是流向了房地產領域,使房地產領域依然燙手.何止資本家是這樣,我們也同樣是這樣,現在也有種菜的,倒掉大量的蔬菜,養奶牛的倒掉大量牛奶、種水果的倒掉大量水果,然而卻不降價銷售。我看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之一。回給一樓評論者,資本家將牛奶倒掉,而不分給窮人吃---------那資本家將牛奶分給窮人吃那又如何,有助於緩解社會經濟的退縮麼?連問題都還沒想全面就妄然扁別人,枉稱學長!還比我高一級呢。倒掉牛奶,這是有人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描述。記得早幾年有人也是這樣問一個美國經濟學家的,人家回答:牛奶過期了,當然要倒掉。給窮人吃,吃壞肚子誰負責。這有什麼奇怪的。 這個問題只能從政治角度才說得清楚。 需要平衡嘛,不平衡就要滅亡了,任何皆是。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資本家或許說就是奶農更貼切一點: 1、我們生產牛奶需要成本,讓我們假設產奶前的成本是m. 2、牛奶保存、運輸、出售、工人、銷售人員等工資需要成本,讓我們假設成本是n
牛奶價格下降至m以下,但大於n時,由於前期投入已成為沉沒成本,你還是會賣,能賣多少算多少,也就是商家說的“賺點本錢回來”,因為至少還可以獲得m-n的回報。但是當牛奶價格降至n以下時,那麼就是所謂的“越賣越虧”了,商家自然不原再花費用,而是采取最直接的方法,倒奶。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由兩個方向回答: 1.這是對凱因斯學派的簡單描述:凱因斯學派認為解決大蕭條的方法是擴大支出.y=c+i+g+(x-m)經濟蕭條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供給相對過剩,民間的消費或政府的支出是必要的,但是此說法被新古典學派批評為其鼓勵把牛乃倒掉不給窮人就可以挽救經濟.試想政府要擴大支出有很多種方法又何必用這種. 2.由微觀來說.當mr<mc時就不會生產.所以水果豐收時果農可能會出現售價低於採收成本,所以任其爛在田野.但是你怎麼會說不給窮人呢?此時即使有錢人去摘.相信沒有果農會守在田邊的.所以是沒人要去摘.不是不給.在此例,擠奶的成本已經支付,但如果保存的成本高過售價,你說你不會把他到掉嗎?完全跟窮人富人沒關係.有誰會去管窮人撿你到掉的牛奶.那是要另外支付費用的.不劃算的. 你的問題涉及價值判斷.根本不是經濟學.無聊.其他關於壟斷的看法都是一相情願的.因為這是完全競爭市場.何來銷毀就能帶來更高的售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