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打人不見傷 打軟處,不如屁股 武器用棉布包好,比如用棉布將鋼管包幾層再打 大家說得都有道理,下面這篇文章是從另一個角度談論的這種現象。不過估計吳承恩自己也沒這麼想過,呵呵,但是說得很合理地! 選自《中國校園文學》,作者不詳。有刪節。
吳承恩這麼寫恰恰反映了他對封建王朝管理體系和人文背景的深刻了解。 大鬧天宮前後,孫大聖、天兵天將以及妖怪們的能力都沒有變化,但是交戰雙方和雙方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大鬧天宮是孫大聖和天庭眾神的戰斗,是妖與神的戰斗。 那時的孫大聖還只是得道的妖精,無所畏懼,身無牽絆,連閻王殿也不敢索拿他,打贏了是無上的榮光,甚至有自己重新界定天庭秩序的可能性,打敗了的後果他又沒有考慮過,所以,在孫大聖心中,他進行的是高收益、無風險的事業,自然全力以赴,出手毫不留情。而天庭眾神的心態卻不同。孫大聖反的只是玉皇大帝,目的只是想打敗天庭以求出口惡氣,對待眾神並沒有深仇大恨,所以干的都只是些偷食酒菜、仙丹的事情,充其量也不過是影響重要會議召開這樣的小錯誤,即便後來打上天宮,也沒有強烈的破壞欲,去干諸如燒殺搶掠的勾當。因此,孫大聖與眾神並無利益上的沖突。 同時,孫大聖的殺傷力很強,他手中的武器可以使所有被觸碰的對手受傷。所以,眾神對孫大聖的圍剿行動實際上是風險很高的項目,是迫於其領導玉皇大帝的壓力而進行的工作,可以想象,在此情況下天庭一方的戰斗力是處於什麼狀態,所謂十萬天兵天將也必然各懷鬼胎,瞻前顧後。 有人會說,眾神為什麼不靠打敗孫大聖來加官進爵呢,這就牽涉到天庭的所有制結構和激勵機制問題。 從原文來看,天庭裡盡管都是高素質的精英分子,實行的仍是封建君主制度,玉皇大帝作為統治者,對作為臣子的眾神是具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所以,眾神的生活質量就只能寄希望於這位領導的個人素質了。但文中提到鳳仙郡太守只因為祈天時不敬,就連累全郡大旱了三年,卷簾大將軍只因打破一個琉璃盞,就被貶為小河妖,可見這位領導十分暴戾,而這位皇帝和眾神又長生不老,可見眾神真是“此罪綿綿無絕期”了。按中國的傳說規定,成為神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很難想象眾神歷盡苦難的修煉只是為了換取一個更大的制度枷鎖,所以,除了真正的既得利益者,眾神在心底是必然反感這樣一個制度的,是非常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君不見眾神中只有楊戬的團隊最拼命賣力,原因就是他與玉皇大帝有裙帶關系,當初楊戬力劈桃山救母雖然英勇異常,說到底還是個凡人,後來突然成了可以不服封建禮數的神仙,其中必有隱情,想必是玉皇大帝把天庭弄成了家族企業,給了外甥楊戬一個不用工作又可以享受人間供奉的美差,你讓其余的神仙怎麼能夠信服? 這樣再回到前面的問題,某些神仙即便打敗了孫大聖,獲得了升遷又怎樣呢,他最多也只能成為權力最大的臣子,仍然擺脫不了被統治的命運,而且“伴君如伴虎”,由於以後能面對的永遠是這個領導,就算他再圓滑事故,說不定幾千幾萬年後的哪天就因為一個錯誤而前功盡棄。所以太上老君的金鋼琢,明明可能收掉金箍棒的,卻只用來打打人。 而做一個普通的天神又如何呢?神首先是長生不老的,而且又不存在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問題,所以無功遠比有功的生存壓力小,根本犯不著為了一個沒有實質內容的頭銜而冒傷殘的危險。 眾神與孫大聖的對抗收益於是成為了負數,風險卻成為了無窮大。眾神都是絕頂聰明,這個算盤哪裡會打不清楚,在戰斗中為避免領導怪罪,肯定披掛整齊、殺聲震天,但是貼身大戰是沒有記載的,也沒有使出什麼絕活,即所謂出工不出力。 其實,書中還有一處反映了相同的問題,獅陀嶺中的獅子精也嚇退過天庭十萬天兵,其間有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呢?沒有,他只是張開大嘴嚇唬了一下,天兵就退讓了,反正獅子精只想要一個名分,眾神並無實際利益損失,能不打仗就不打了吧。但在孫大聖取經的過程中,情況發生了變化,孫大聖這時候已經是“散仙”了,也即身份不再是妖怪,距離成仙只有小小的差距了。而他的對手卻轉為了徹頭徹尾的妖精。 妖精對抗孫大聖的目的是為了吃唐僧肉或吸唐僧的元陽,其相關收益是長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這項工作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被孫大聖消滅掉。對於妖怪來說,這是一項高收益、高風險的事業,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論述,人們為了300%的利潤,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而一步登天成為神仙的收益恐怕遠遠超過300%,可以想象妖怪們為了達成目的會有多麼的狂熱和勇敢。 最厲害的還是那些有一定背景的妖怪,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子不同凡響,自己就算有過錯也不用擔心被懲處。書中多次出現類似的章節:眾神的下屬或坐騎違規犯錯,但是眾神道貌岸然的解釋說,唐僧取經必然要受劫難,下屬的襲擊正是這些劫難的一部分,所以,盡管下屬的目的很陰暗,但是間接上為如來佛祖的考驗工作出了不少力,幫助唐僧完成了受罪的任務,因此從本質上講,他們的工作屬於幫助性質,不是敵我關系,可以既往不咎、保留原職重新錄用。如此高論,為所有有實力、有背景的妖精提供了絕佳的機遇,他們的工作風險已經下降為零,而收益仍然很高,這樣有殺無賠的買賣能不讓妖怪們竭盡全力、前赴後繼?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大聖,他並無成佛的野心,對抗妖怪的目的不是殺盡天下妖魔鬼怪,只是為了保護師傅去西天取經。他與妖怪以前也無血海深仇,只有在妖怪襲擊唐僧時才出手相救,所以工作屬於被動反擊性質。軍事上稱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單純防御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因此孫大聖在戰斗中已經先輸了一著。 同時,由於被保護人唐僧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經常被妖怪扣為人質,使得孫大聖在援救工作中常常處於投鼠忌器的狀態,在工作中不能放開手腳,於是又輸了一著。 加上唐僧十分迂腐,經常懷疑孫大聖濫殺無辜,並以酷刑“緊箍咒”進行頻繁地打擊,不但嚴重挫傷了孫大聖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使之不能有效地做好危機前的准備工作,更不能主動出擊消除隱患,信息的前饋工作陷於僵局,只好通過反饋工作解決問題,戰斗力再輸一著。 因此,在這場孫大聖和妖怪的競爭中,妖怪知己知彼、充分准備,而孫大聖畏首畏尾、束手束腳,尚未交戰銳氣已弱了一半,戰斗勝利的可能性當然急劇減小。 再看此時出手相援的眾神,他們都是奉旨幫忙,所以第一是任務關乎天庭榮譽,必須完成,第二是性質屬於天庭組織的無償援助,有天庭作為後盾。因此,在妖怪沒有大鬧天宮的前提下,他一方面要提防自己失敗後孫大聖和玉皇大帝都拿自己出氣,同時又明白即使自己失敗,整個組織――天庭失敗的概率也很小――大不了再請如來佛祖出山,肯定手到擒來。所以,每個相援的神仙都會使出渾身解數,亮出絕活一展身手,只要自己盡力,孫大聖和玉皇大帝都沒有口實怪罪,當然,拼命是不可能的,就像對付青牛怪一仗中,眾神失去武器後不是繼續進攻,而是徒呼奈何後就坐等更厲害的神仙來幫忙。而這些妖魔都是借對唐僧進行考驗而由如來佛安排的,包括最後取得的假經卷也是為了湊夠72磨難而設。既然孫猴子對付不了這些妖魔,就免不了找菩薩甚至玉皇大帝幫忙,這樣不僅聯絡了孫猴子與以往敵人的感情,也使得孫猴子產生對他們的依賴感。這樣,就從根本上實現了對孫猴子的和平演變!照此說來,三國演義也不合邏輯。劉備手下有一等謀士諸葛亮,有五虎上將,單一個張飛可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但蜀國反而是最先滅亡的。作者要突出人物的神勇時,可以讓他頂天立地,要突出困難時,可以讓他一籌莫展,文學的手段罷了。正所謂一物降一物. 孫悟空太機靈了,所以天上的神仙拿不住他,但不也是被太上老君的乾坤圈給打暈了嗎? 但是下界的妖怪就不同了,他們雖然本事並不打,但很狡猾,這一點比天上的神仙強多了,至少這樣就可以和孫悟空有得一比了。另外,孫悟空這個時候就不能肆意的施展自己的手段了,因為他得考慮他的師傅的安危了。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樓上所說的,文學的手段而已.就是為了突顯孫悟空之強,與取經之難,這樣才可以達到磨練他們師徒的目的.同時也就有了趣味性,不然出來一個妖怪就被孫悟空制服了,出來一個又被孫悟空制服了,這樣估計就沒人看了。其實本身就矛盾的好多,有好多的地方我也是想不明白的。孫悟空那麼的本事卻在地下這些妖鬼卻很多無能為力的!你看看多少回都是請的救兵,而那些救兵在彈指之間就把妖魔制服了。孫悟空在神仙不是還用會定身法嗎?可是到了,地上就不行了,難道地上的比天上的乏力高嗎?如果高,還會在彈指之間被那些天上的制服了....每回都是請救兵,但是還是自高不得了,我不知道那自高是從何而來?其實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未皈依前,孫悟空只管“破”、不管“立”,只管“造反”、不管“建設”,所以他無拘無束可以任意而為;他未必一定要戰勝對手,只要不被對手戰勝、不被對手俘獲就行。但皈依後、特別是保了唐僧之後,就有了很多有形無形的清規戒律的束縛。比如,他不能只顧自己逃跑,還要救出被妖精俘獲的唐僧;他不但要打跑妖精,還要把妖精降伏;他不能攜帶唐僧騰雲駕霧直奔大雷音寺,而必須在陸地上亦步亦趨走著去面見如來;他不能隨意殺生;繳獲了有助於降妖捉怪的“寶物”還要“交公”,“緊箍咒”的威脅也使他受到了種種限制。所有這些,都使他原本具有的能力大打折扣。所以,在前往西天取經途中的那個孫悟空與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已不可同日而語了。某一神的座騎相當於高干子弟,小孫怎麼能惹得起!小孫的軟肋就是唐僧!不是打不過,假如每一次都打的話,情節就重復,相信大家也不喜歡看了,至於為什麼在取經途中出現的妖魔鬼怪,其實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就連如來的手下也收受賄賂,何況人間呢?這就是齊天大聖所法力所不能及的了。現在的社會不也如此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