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藥倍他拉克能掰開吃嗎 高血壓的定義 在未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39mmhg和/或舒張壓≥89mmhg,按血壓水平將高血壓分為1,2,3級。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90mmhg單列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然低於140/90mmhg,亦應該診斷為高血壓。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疾病,世界各國的患病率高達10%~20%,並可導致腦血管、心髒、腎髒的病變,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已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高血壓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闡明,普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於多種環境因素參與使正常血壓調節機制失代償所致。20世紀80年代x綜合症提出以後關於胰島素抵抗引起高血壓的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高胰島素血症可以增強交感神經活性、鈉潴留、抑制血管舒張因子的釋放、增加血管收縮因子的釋放等,從而使血壓升高。 編輯本段高血壓的分級標准 一般情況下,理想的血壓為120/80mmhg,正常血壓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為臨界高血壓,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為高血壓ⅰ期,此時機體無任何器質性病變,只是單純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為高血壓ⅱ期,此時有左心室肥厚、心腦腎損害等器質性病變,但功能還在代償狀態;180/110mmhg以上為高血壓ⅲ期,此時有腦出血、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病變,已進入失代償期,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編輯本段高血壓的鑒別診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的高血壓診斷標准是: 正常成人血壓:收縮壓18.66kpa或以下,舒張壓(以聲音消失為准)11.99kpa或以下。 高血壓(成人):收縮壓21.33kpa或以上,和(或)舒張壓12.66kpa或以上。 臨界性高血壓:血壓值在上述正常與高血壓之間。 凡血壓持續增高達到高血壓標准,而又可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者,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對初次發現血壓高的病人,宜多次復查血壓特別是非同日血壓,以免將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體力活動所引起的暫時性血壓增高,誤診為早期高血壓。對有疑問的病人,宜經一段時間的觀察再下結論為妥。 臨床一般將緩進型高血壓劃分為三期,有助於掌握病情的發展和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①第一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臨床無心、腦、腎並發症。②第二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並有下列一項者:體檢、x線、心電圖或超聲檢查有左心室肥大;眼底動脈普遍或局部變細;蛋白尿和血漿肌酐濃度輕度升高。③第三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並有下列一項者:腦出血或高血壓腦病;左心衰竭;腎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滲出,視神經乳頭水腫可有可無。 鑒別診斷需考慮: 1、急、慢性腎炎; 2、慢性腎盂腎炎; 3、嗜鉻細胞瘤; 4、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5、腎血管性高血壓。 編輯本段中醫對高血壓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一、中醫認為眩暈的發生:屬虛者居多,如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所養,精虧則髓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其次,由於疾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現歸納以下幾個方面: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髓不足,痰濕中阻。 二、頭痛的發病機理頭痛之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蓋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凡五髒精華之血,六府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巅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張,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誠如>說: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氣相侵,內而六府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相搏擊致痛,須分內外虛實。頭痛有如下幾種類型:外感頭痛,內傷頭痛。 三、中風的發病機理中風之發生,主要因素在於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中風有如下幾種原因:積損正衰,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氣虛邪中。 編輯本段高血壓流行的一般規律 (1)高血壓患病率與年齡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於男性,更年期後高於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異。一般規律是高緯度(寒冷)地區高於低緯度(溫暖)地區。高海拔地區高於低海拔地區; (4)同一人群有季節差異,冬季患病率高於夏季; (5)與飲食習慣有關。人均鹽和飽和脂肪攝入越高,平均血壓水平越高。經常大量飲酒者血壓水平高於不飲或少飲者; (6)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呈正相關。經濟文化落後的未“開化”地區很少有高血壓,經濟文化越發達,人均血壓水平越高; (7)患病率與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壓力呈正相關,與體力活動水平呈負相關; (8)高血壓有一定的遺傳基礎。直系親屬(尤其是父母及親生子女之間)血壓有明顯相關。不同種族和民族之間血壓有一定的群體差異。 編輯本段血壓調控機制 多種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心髒泵血能力加強(如心髒收縮力增加等),使每秒鐘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種因素是大動脈失去了正常彈性,變得僵硬,當心髒泵出血液時,不能有效擴張,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過比正常狹小的空間,導致壓力升高。這就是高血壓多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壁增厚和變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於神經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動脈可暫時性收縮同樣也引起血壓的增高。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第三個因素是循環中液體容量增加。這常見於腎髒疾病時,腎髒不能充分從體內排出鈉鹽和水分,體內血容量增加,導致血壓增高。 相反,如果心髒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擴張或過多的體液丟失,都可導致血壓下降。這些因素主要是通過腎髒功能和自主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中自動地調節身體許多功能的部分)的變化來調控。 【最新研究進展】沙旭東在研究肥胖者高血壓的發病機理時提出:肥胖者因體重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血管床面積迅速擴大。血液循環戰線拉長;再者,血脂也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液粘稠度加大,血液的通透性降低,致使血流阻力增大,最終導致原有的血壓值水平已不能正常供給頭部及末梢循環。一旦這種狀況打破人體正常血液供求平衡臨界點後。神經系統就會把這一信號反饋至腦垂體。觸發人體的自我調節系統功能啟動。腦部分管該環節調節功能部分隨即發出綜合指令:調整腎上腺素分泌水平……增加心髒的輸出功率——升高血壓,以達到人體正常的血氧的供求平衡。這就是肥胖者高血壓的基本成因。基於這種觀點,對於後天性高血壓,吃降壓藥是一種被動消極的防守,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取的,最積極有效的治療就是減肥!而最提倡的有利於病情改善和徹底康復的減肥方法就是:①在保證基本營養攝入的前提下控制飲食;②在循序漸進的前提下加強運動和鍛煉,並且長期堅持下去。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提倡更多的戶外運動,盡可能的多曬太陽。 血壓增高和降低: 自然情況下,人的一生中,血壓是變化的,嬰兒和兒童的血壓比成人低。活動對血壓也有影響,運動時,血壓較高,而休息時血壓較低。在每一天中,血壓也不一樣,早晨血壓最高而睡眠時血壓最低。 在軀體對外來威脅的反應(戰斗或退卻反應)中,交感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暫時使血壓升高。交感神經系統能增加心髒收縮的頻率和力量,也能使全身大多數動脈收縮,但對有些特定區域的動脈有擴張效應,如骨骼肌,需要增加血液供應。另外,交感神經系統還能減少腎髒排出鈉鹽和水分,以增加血容量。交感神經系統還能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激素能刺激心髒和血管。 腎髒對血壓的控制通過幾個途徑來實現。如果血壓升高,腎髒將增加對鈉鹽和水分的排出,從而降低血容量使血壓恢復到正常。相反,如果血壓降低,腎髒將減少對鈉鹽和水分的排出,從而增加血容量使血壓回升到正常水平。腎髒也通過分泌一種稱為腎素的酶來升高血壓;腎素觸發產生一種稱為血管緊張素的激素,血管緊張素又觸發釋放一種稱為醛固酮的激素,醛固酮可導致體內水和鈉鹽潴留。 由於腎髒在血壓的控制中有重要作用,許多腎髒疾病和異常都可以導致高血壓。如供應一側腎的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可以引起高血壓。一側或雙側腎髒的各種類型炎性病變或損傷也能導致高血壓。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壓升高都將啟動代償機制進行調控,以期使血壓回復正常。因此當心髒泵血的增加使血壓升高時,引起血管的擴張和腎髒排出鈉鹽和水分增加,使血壓降低。然而,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壁硬化,從而妨礙通過血管擴張來使血壓回復到正常,動脈粥樣硬化對腎髒的損害也使腎髒排出鈉鹽和水分的能力下降,這些因素都導致血壓升高。 一、一般治療 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足夠的睡眠,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調節,以低鹽、低動物脂肪飲食為宜,並避免進富含膽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適當控制食量和總熱量,適當減輕體重,不吸煙。 服用少量鎮靜劑可減輕精神緊張和部分症狀,可選用:安定、溴化鉀、苯巴比妥、利眠寧等。 二、降壓藥物治療 根據病情合理使用降壓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對減輕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以及防止腦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症都有作用。降壓藥物種類很多,各有其特點,目前趨向於作用持久,服用次數減少的長效制劑或劑型,以方便病人服用。常用的降壓藥物有: 1、利尿降壓劑:氫氯噻嗪、環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2、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抑制劑:利血平、降壓靈、鹽酸可樂定。 3、腎上腺素能受體組滯劑:β阻滯劑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滯劑如苯苄胺、α+β阻滯劑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鈣離子拮抗劑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擴張劑如肼苯哒嗪、長壓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經節和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體拮抗劑如酮色林等。 9、復方制劑如復方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安達血平片等。 降壓藥物選用的原則是: ①應用降壓藥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需長期服藥。因此,宜選用降壓作用溫和、緩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於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壓藥(如氫氯噻嗪、利血平、復方降壓片等)作為基礎降壓藥,再按不同病期選用其他降壓藥物。 ②用降壓藥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達到降壓目的後,可改用維持量以鞏固療效,盡可能用最小的維持量以減少副作用。 ③使用可引起明顯直立位低血壓的降壓藥物時,宜向病人說明,從坐為起立或從平臥位起立時,動作應盡量緩慢,特別是夜間起床小便時更要注意,以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發生意外。 ④緩進型第一期病人,症狀不明顯,一般治療(包括鎮靜劑)即能奏效,可不必應用降壓藥物,必要時用少量作用溫和的降壓藥如利尿劑、蘿芙木類或復方降壓片即可。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降壓藥治療,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藥合用或再選加酶抑制劑、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神經節阻[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