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檢查等。 (三)新生兒處理 注意三個關鍵時間:1、初生1~2天,輕症者注意黃疸出現時間,加重速度和程度。若出生時貧血嚴重,臍血血紅蛋白<12g%者,應考慮輸血;2、2~7天,重點是針對並防止因高膽紅素血症可能引起的核黃疸,應嚴密監視血清間接膽紅素升高的程度和速度,勿使超過發生核黃疸的臨界濃度(18~20mg%);3、產後2個月內,注意紅細胞再生功能障礙所致的貧血,必要時輸血。 預防核黃疸有下列三種方法:⑴藥物加速膽紅素的正常代謝和排洩;⑵光照療法變更膽紅素排洩途徑;⑶換血療法機械性地去除膽紅素;致敏紅細胞和抗體。 1.藥物療法 ⑴激素、血漿、葡萄糖綜合療法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活躍肝細胞的酶系統,促進葡萄糖醛酸與膽紅素結合,亦能抑制抗原機體反應,以減少溶血;白蛋白能與游離膽紅素結合使之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故可用強的松2.5mg,每日3次口服,或氫化考的松10~20mg靜滴及25%白蛋白20ml或血漿25~30ml靜滴等。 ⑵苯巴比妥5mg/kg,每日3次口服,5-7天。 ⑶中藥三黃湯茵陳9g、制大黃1.5g、黃芩4.5g、黃柏4.5g、山栀3g、煎服,有解毒利膽作用。 2.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可使間接膽紅素氧化分解為水溶性產物雙吡咯和膽綠素,從膽汁和尿中排出。光照波長以425~475mμ蘭光為好。如沒有蘭光也可用日光燈管作白光照射,效果稍差。光照24小時血清膽紅素未下降或反上升者,應考慮換血。 3.換療法 對產前診斷明確,胎兒出生後症狀、體征明顯者,經治療膽紅素繼續上升接近18mg%者,考慮換血。
新生兒溶血病對小兒智力有影響嗎? 新生兒溶血病通常是指母子血型不合,由血型抗原免疫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在我國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發病較多,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發病較少。abo血型不合以母親血型為“o”型,小兒血型為“a”型者最多見,“b”型者次之,abo溶血病大多第一胎就發病。rh血型不合病兒的母親為rh陰性血,小兒為rh陽性血,很少第一胎發病,如母親有輸血史,小兒可第一胎發病。 新生兒溶血病的症狀輕重差異很大。一般來說rh血型不合者症狀重,abo血型不合大多症狀較輕,少數症狀重。溶血嚴重者出生時已有嚴重貧血,全身水腫,可發生心力衰竭,有的甚至為死胎。小兒常在出生後第1天或第2天出現黃疸,迅速加重,黃疸出現越早,發展越快,病情越重。abo溶血病兒多為輕度貧血,rh溶血的小兒貧血嚴重,可導致心力衰竭。大多數病兒除黃疸、輕度貧血外無其他表現,嚴重者有吃奶減少、嗜睡。小兒還有肝、脾髒腫大。如果溶血較重,血中膽紅素濃度達到340μmol/l以上,可能發生核黃疸。 如果小兒黃疸出現早,很快加深,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差,血中膽紅素高達340μmol/l以上時,就會發生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幸存的小兒留有腦性癱瘓和智力發育障礙等後遺症。如果母親過去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或上一胎有新生兒重症黃疸,或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者,應警惕本次妊娠有母子血型不合可能,要做好產前檢查。如果母親為“o”型或rh陰性血,應在懷孕28、32、36周分別到醫院檢查抗體和抗體濃度,如果抗體為陽性,抗體濃度高則小兒發生溶血病的可能性極大,可給母親服用退黃中藥,生產前1~2周加服苯巴比妥可減輕新生兒黃疸。 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特別是rh溶血可能性極大的產婦,如果腹圍過度增大,體重增加超過正常,在懷孕35周以後應到醫院檢查羊水,如果羊水中膽紅素濃度含量較高,其他檢查說明胎兒肺髒發育成熟時,可在35~38時引產,存活率較高。生產時應做好搶救准備,防止小兒發生新生兒窒息,胎兒出生後盡早結扎擠帶,可減輕黃疸。出生時或出生後12小時內有嚴重貧血、全身水腫和心力衰竭的病兒應立即給氧、利尿、強心治療,情況穩定後盡快換血。一般小兒使用藍光照射,用加速膽紅素代謝和排洩的藥物,例如苯巴比妥、激素、中藥、白蛋白或血漿等可使小兒黃疸逐漸減輕。如果血中膽紅素超過340μmol/l時應給小兒換血,防止引起膽紅素腦病。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