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儉告訴他。武昭儀甚承恩龐,上欲立為皇後,猶豫未決者,直恐大臣異議耳。公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坐取富貴。這樣,李義府便上表奏請高宗廢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高宗賜給明珠一斗,表示贊許。武則天派人暗中慰問,秘密結納。李義府恩龐有加,很快升任中書侍郎,其他大臣如禮部尚書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等都成了武則天的心腹。武則天有了這樣一批大臣的擁戴和支持,便加緊了爭奪後位的步伐。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九月,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等大臣入內殿,正式提出欲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的意向。長孫無忌、褚遂良當即表示堅決反對,理由是“王皇後出身名門望族,又是先帝為陛下所娶,未聞有所過失,怎能輕易廢掉”。次日又議,褚遂良提出“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這是公然揭短,怪不得武則天隔簾大聲說:“何不撲殺此獠!”只是因為褚遂良是顧命大臣,才得以幸免。許敬宗又宣言於朝曰:“田捨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為武則天立後大造輿論。高宗又征求開國功臣李勣的意見。李勣回答得很圓滑:“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遂下定決心,廢去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執掌了宮中大權。武則天先是借故杖王皇後及蕭淑妃各一百,斷去手足,投入酒甕中,而後又斬之。繼而又把韓青谪為振州(今廣東崖縣)刺史,來濟谪為台州(浙江臨海縣)刺史,把褚遂良貶降為愛州刺史。在韓瑗、來濟貶谪以後二年,對長孫無忌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在公元六五九年(顯慶四年)四月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彰水),隔不多時,在同年七年復按謀反罪,逼長孫無忌投環自缢,其姻親大多皆谪徙,無忌黨羽或殺或流放,關隴貴族集團遭到了沉重打擊。此後,武則天在朝中執掌大權,“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高宗李治長期患風眩頭痛病,深度近視,精神衰弱,萎靡不振,所以從公元六五九年(高宗顯慶四年)起,便由武則天替他管理朝政。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反對不是名門望族出身的武則天當皇後和干預見朝政,反映了士族門閥觀念在唐朝統治者當中具有很深的影響,這一點不能不引起武則天的憂慮。武則天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籠絡人心,便以唐高宗的名義下令改編《氏族志》為《姓氏錄》。《氏族志》是唐太宗時修的,當時參與修訂的人由於受士族門閥觀念束縛,所以,象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雖是開國功臣,因曾經營木材生意,出身“寒微”,在《氏族志》裡就沒有他的地位,新修的《姓氏錄》完全按唐代官品為標准劃分等級,“以後族為第一等,其余以仕唐官品高下為准,凡九等”。又規定所有因軍功“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於是兵卒以軍功致五品者,盡入書限”。這樣,就打破了舊的士族門第界限,凡五品以上,無論是士族與否,完全都寫進了《姓氏錄》。許多士族地主對此非常不滿,稱《姓氏錄》為“勳格”,表示鄙視,但卻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歡迎,從而擴大了武則天統治的社會基礎。
其他文章: http://www.cd-sf.com/tfzg/mrms-wzt.htm
不清楚梁紅玉筱鳳仙(民國)雖身在青樓,但為了蔡锷將軍脫離袁世凱的控制,與其交往,引為紅粉知己,並千方百計幫助他重返雲南,使蔡锷討伐袁世凱護國成功.
梁紅玉(宋) 名妓出身,文武雙全.後與當時名將韓世結為夫婦.隨夫抗金,戰功卓著,與岳飛等稱為當時名將.
鐘離春(戰國)輔佐齊宣王使齊國強大
卓文君(西漢)沖破世俗禮教文才風流輔助司馬相如
武則天(唐) 一代女皇
紅拂(唐)將門之女,後遇李靖,成為唐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冊封為韓國夫人.
孝莊(清)輔佐兩帶皇帝.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