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嫔”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huo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權術。
637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別發為尼。時王皇後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發,獻給高宗,封為宸妃。翌年生是長子李弘,晉為昭儀。
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後,開始對王皇後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後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後,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為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後打下去。654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後閒得無聊,到昭僅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後來時,她故意避開,及王皇後離去,將小公主弄死,嫁禍於王皇後。655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為皇後。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
武氏自立為皇後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後掌實權。690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後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诏“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其實並不叫“武則天”。她姓武,名曌。也就是照,是武則天發明的字,除了用來做她的名字,沒別的用。
“則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陽宮後,兒子中宗李顯給她上的尊號,全稱是“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囑,令去掉帝號,改稱皇後。於是,“則天大聖皇後”便成了她的谥號。之所以叫“則天”,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因為她即皇帝位時,是在洛陽宮的南面正門“則天門”;另說是典出《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所以,“則天”是她的號,不是她的名。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吳兢編撰《則天實錄》,開始使用則天二字概括性地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錘定音,武則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稱呼。
女人是不能當皇帝的,這是規矩。所以武則天原本不能當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不過即便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未必能當皇帝。李世民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都是長孫(音掌孫)皇後所生。長孫皇後是正宮,為人又極賢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對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當然要從她的兒子當中選。承乾是嫡子,又是長子,無論“立子以嫡”,還是“立嫡以長”,他都天經地義地是太子。可惜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現也不好(瞎胡鬧),後來索性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夢了。
李世民比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歲,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在太宗看來,是一定能成為一個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卻都很反對,尤以長孫無忌(已故長孫皇後之兄)和褚遂良(谏議大夫)反對最為激烈。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李治時年二十二歲,雖不失為一個良善青年,卻是有名的糯米團子,一點用都沒有。但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溫厚文弱、一無所長。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沒准會把他們開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長孫無忌可以繼續維持外戚權威,褚遂良、李世他們也可以繼續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這算盤打得並不錯,只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他們當然想不到,李治身邊會出現一個蛇一樣的女人武則天。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裡,而是控制在老婆手裡。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
李泰這邊也屢犯錯誤。首先是恃寵驕橫,目中無人。身邊呢?據說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這就不但讓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讓他們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對繼位一事表現得太猴急。
李泰還犯了一個自作聰明的錯誤。他跑去對李治說:你平時和李元昌關系最好,現在他被砍了頭,你就不害怕嗎?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別和我爭,沒好果子吃的。沒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會有危險。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證三個兒子都平安無事。
李泰當時就被打發到均縣(今湖北省均縣)去了。李治被立為太子,後來又繼承皇位,這就是高宗。歷史證明,由於君臣兩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們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大唐王朝差一點丟了江山,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則丟了性命。
懦弱無能的李治撿了只皮夾子,真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
武則天起先並不是李治的老婆,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名分是才人。唐沿隋制,除皇後外,皇帝的小老婆從正一品的妃,到正八品的采女,一共有八個品級。正五品的才人只能算個中等偏下。要升到皇後,簡直是難於上青天。何況武則天並不十分得寵,李世民的日子又不太多。但武則天是一個有心機的女人。她把自己的蜘蛛網絲,悄悄地搭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這位未來的年輕皇帝對自己顯然要有用得多,很值得為他獻身的。李治後來在一份诏書中說,自己當太子時,因為父皇寵愛,“常得侍從”。但對父皇的嫔妃,卻“未嘗迕目(目光相遇)”。先帝知道後,非常贊歎欣賞,“遂以武氏賜朕”。這是他編造出來的謊言。既然已經賞給他了,為什麼太宗死後,武則天並沒有順理成章地去做李治的小老婆,而是和太宗其他沒有生育的嫔妃一樣,去當了尼姑?
武則天不想在青燈古佛前了此一生。她想當的是皇後,而不是什麼尼姑。何況她已經在這個年輕皇帝身上下了本錢,不能顆粒無收。武則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盡快回到後宮去。
這時,一個蠢女人幫了她的忙。這個女人就是王皇後。王皇後是李治的發妻,出身名門,而且是太宗皇帝親自為李治選的“佳媳”,為人正派賢淑大概沒有問題,但看來或許少了點魅力。所以李治的心思,便主要放在一個叫蕭淑妃的女人身上。這使王皇後十分嫉恨。加上蕭妃有子,自己卻無生育,便覺得自己皇後的地位,有點搖搖欲墜。於是,王皇後便和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樣,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得計的馊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過好幾次的那個小尼姑接進宮來,讓她去和蕭淑妃那個小賤人撕咬,自己坐山觀虎斗。
有王皇後的支持,李治和武則天很快都如願以償。武則天拿著那張舊船票,重新登上了後宮這艘豪華游艇。她覺得自己真的時來運轉了。
王皇後卻得自己吞下這顆苦果。她的主意打得並不錯,只可惜找錯了對象。盡管武則天剛進宮時,在王皇後面前溫順乖巧得就像一只貓;也盡管“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蕭淑妃果然失寵,讓王皇後出了一口惡氣;但,王皇後也很快就發現,她的這個低智商陰謀詭計是引狼入室。
於是,兩個過去相互敵對的女人決定重新聯合起來,對付武則天這個更危險的敵人。但是無濟於事。李治這頭大尾巴羊決心投入狼的懷抱,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何況這時宮中又發生了一件奇案:李治興致勃勃來看武則天剛生下不久的小公主,卻發現小公主已死在襁褓之中。一問,只有王皇後剛剛來過,還擺弄過孩子,而且旁邊沒有人,冤案便這麼稀裡糊塗地鑄成。
怒不可遏的李治當時就想廢了王皇後,但被武則天止住了。武則天心裡很清楚,這時即便廢了王氏,皇後的位子也還輪不到她。
為此,武則天還必須和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反對她的元老重臣面對面地進行一番較量。
剛一交手,沒兩個回合,幾個男人就敗下陣來。
公元655年,或者說,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诏廢王皇後、蕭淑妃。十九日,百官請立中宮,李治诏立昭儀武氏為皇後。武則天終於達到了目的。這一年,她三十二歲。 請見 http://www.tydao.com/sxren/meireng/wuzetian.htm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huo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權術。
637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武氏以美貌應召人宮,始為才女,賜號武媚,時年14歲。649年,太宗死,入感業寺別發為尼。時王皇後正與蕭淑妃爭寵,決計利用武媚的美貌,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遂令武氏暗中蓄發,獻給高宗,封為宸妃。翌年生是長子李弘,晉為昭儀。
武氏再次入宮,得力於王皇後,開始對王皇後卑躬屈節,極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後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聯合王皇後,奪去高宗對蕭氏的寵愛。當蕭氏失寵後,她認為自己要當六宮之主,必須把王皇後打下去。654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有一天,王皇後閒得無聊,到昭僅宮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後離去。武氏在王皇後來時,她故意避開,及王皇後離去,將小公主弄死,嫁禍於王皇後。655年,王氏被誣以殺死小公主的罪名,廢去後位,立武氏為皇後。此後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見其專寵之地位。
武氏自立為皇後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後掌實權。690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但是,武則天逼害王後蕭妃,殺害親子,大封武氏諸王,重用酷吏,嚴刑峻法,冤獄叢生,受到歷史的譴斥。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诏“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