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性反轉公雞是怎麼來的正文

性反轉公雞是怎麼來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性反轉公雞是怎麼來的
 
雞早期胚胎中具有雌雄兩種原始性腺,不過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只有一種性腺得到發育,另一種性腺的發育則受到抑制;如果一只正在發育小母雞的卵巢由於患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再產生雌性激素來抑制其精巢的發育,精巢就會重新發育起來,並產生出雄性激素使原來的母雞呈現出公雞的特征,這一現象稱為“性反轉”。據報道:有一只發生了“性反轉”的母雞,不僅能打嗚,甚至還與正常母雞交配產生了後代,後代中雌雄比例為2:1,這一比例與遺傳規律是相符的(zw×zw→1zz:2zw:1ww,而ww受精卵不能發育),說明了雞的“性反轉”所改變的只是表現型,而不是基因型。

補充資料:

性反轉是指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個體轉變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別個體的現象。性反轉只發生在生殖腺性別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變化,而不涉及染色體性別。哺乳類生殖腺性別一經確定,則是永久性的,而且在生殖腺中生殖細胞只能朝向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別發育。因此在哺乳類中至今未發現過具有功能的性反轉。但魚類、兩棲類則可出現有功能的性反轉。引起性反轉的因素很多,如動物的生理狀態,外界環境以及激素處理等。某些魚類也可在正常情況下出現雌雄同體以及自發性反轉。雌雄同體的個體具有兩個類型的性器官,其發育可先後交替,即“先雄後雌”或“先雌後雄”,後者更常見,如黃鳝。環境因子可誘導性反轉。例如從一種群內部去掉雄魚,能促使雌魚變成雄魚並產生正常的精子。注射睾酮可模擬這種性反轉。
低溫可以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質發育,從而誘導雌性的分化;高溫抑制皮質,使遺傳型雌性的性腺逐漸變為睾丸。
南非爪蟾孵化後的一定時期,在雌激素處理下,可使雄蟾發生完全、持久的性反轉,成為能生育的雌蟾。但這樣的雌蟾與zz雄蟾交配,所得後代均為雄性,說明性反轉實際上只涉及表型性別的轉變,而染色體性別並未改變,仍然為zz型。雄性激素對異配性別的雌體胚胎,沒有性反轉作用。
鳥類在自然或實驗的條件下也可出現性反轉。鳥類雌性生殖腺發育不對稱,即只有左側卵巢發育,並具功能;右側卵巢保持在原基狀態。如果雌雞左側卵巢發生病變受到損壞,則右側未分化的卵巢便轉變為睾丸,從而變成能生育的雄雞,出現“牝雞司晨”的現象。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階段,用雌激素處理雞胚,可引起遺傳學上本為雄性的胚胎出現不同程度的雌性發育。但這種性反轉不是永久性的。
許多無脊椎動物,雌雄同體的狀態可以持久存在。年齡、食物的改變以及水溫的變化,都可以引發完全的性反轉。如一種丹螺的幼體落在雌性成體殼上時發育為雄體。如果雄體殼上有其他幼蟲著落時,下面的雄體轉變為雌體,上面的幼體發育為雄性
 
後代中母雞與公雞的比例是2:1。
因為母雞的基因為zw,母雞逐漸變為公雞,其基因型不變。性反轉公雞與正常母雞交配,為zw×zw,後代為zz:zw:ww=1:2:1。由於ww不能存活,所以後代中母雞與公雞的比例是2:1。
 

如何人工喂養甲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