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愛吃手指頭怎麼辦正文

寶寶愛吃手指頭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寶寶愛吃手指頭怎麼辦
 
寶貝吃手有規律

寶寶剛出生時,口唇接觸媽媽的乳頭就會自發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當他們在饑餓時,無論口唇碰到什麼東西,都會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會自發的出現吸吮動作。

稍大一點,饑餓時大多數寶貝(占嬰兒的90%)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爸爸媽媽不必太在意。

2~3歲後,寶寶饑餓時會要求吃東西,這種吸吮手指現象逐漸消失。

寶寶4歲了,還吃手,甚至出現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現象,就可能是行為問題,需要進行矯治了。

寶貝吃手有原因

寶貝需要吸吮。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寶寶對愛的呼喚。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游戲,寶寶饑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是寶寶的一種自慰方法,其中多少有些無奈。

吃手是寶寶排遣壓力的方法。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看護人經常更換,或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寶寶,家庭關系緊張等等,在較大心理壓力下,寶寶會通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

吃手是寶寶對抗孤單寂寞的方法。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寶貝,孩子不免孤單,如果孩子常獨自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接觸不到同齡的伙伴和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寂寞,孤獨和乏味,孩子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媽媽爸爸的態度強化——寶寶吃手。當寶寶緊張焦慮時、饑餓時、無聊時或模仿其他孩子偶爾吃手時,爸爸媽媽見了,嚴厲訓斥,令寶寶更緊張,反而強化了寶寶吃手。也有的媽媽爸爸對寶寶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時找原因,進行矯治,讓吃手成為一種固癖。

寶貝吃手害處多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裡,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裡,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髒東西,一吃手,髒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應對吃手有對策

1、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喂養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2、多陪陪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松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3、給小嘴找個依靠。當寶寶吃手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干,讓他的小嘴啃啃,或來個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

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4、為寶貝營造寬松、溫馨的氣氛。媽媽爸爸最好為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定、寬松的成長氛圍,讓寶寶快樂成長。

5、伙伴多多,活動多多。媽媽爸爸可以讓寶寶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勵他廣交朋友,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不讓他一個人閒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6、請醫生幫幫忙。如果寶寶滿4歲了,還吃手,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咨詢心理醫生,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為矯治方法。
厭惡療法在寶寶經常吸吮的手指頭上抹黃連素等無毒的苦味劑,或纏上紗布,讓寶寶吸吮時產生厭惡感,減少或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負性療法讓寶寶在一段時間裡反復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這種習慣。

特別提示:在矯治過程中,媽媽爸爸的態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以關愛鼓勵為主,不要大聲呵斥、打罵寶寶,寶寶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
轉自:
http://www.qwfy.cn/html/yiliaobaojian/huaiyunyuer/20061030/19776.html

 
周歲以內小兒“吃手”是正常生理行為,是發育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對他們來說,吃手是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最佳途徑。只要注意保持他們小手干淨,“吃手”本身並沒什麼大的害處,就讓他們去“吃”吧。

不過如果寶寶長大仍然喜歡“吃手”也許就有些不正常了。過了周歲以後,孩子學會了行走,到處亂跑,到處亂抓,若總是把一雙髒兮兮的小手塞進嘴裡,不知有多少細菌會跑進小肚肚裡呢!老是“吃手”,還可能會引起了下颌發育不良,牙齒排列異常,上下牙對合不齊。這不但影響寶寶容貌,還會妨礙咀嚼功能。您是否正在為寶寶吃手的習慣頭疼不已呢?一起來關注吧.......


及時糾正孩子吃手的不良習慣
1歲半以前的嬰兒,多半有吃手的現象,因為那時孩子的心理尚未發育成熟,往往會把自己的手也當玩具來撥撥弄弄,舔舔咬咬。過了2歲,便有一半的孩子不再吃手了。過了3歲還吃手,則需認真對待,加以糾正。

有些不良習慣的孩子,稍一靜下來就會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到嘴裡含著,有的把手指咬出了繭子,有的把指甲吃掉了,也有的由於吮勁太大而影響了下颚的正常發育和使牙列不齊。吃手還會因手上的細菌入口而引起口腔感染和腸道感染。

對孩子吃手的原因,許多專家指出:情感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內心緊張焦慮的孩子往往會染上吃手的毛病。例如,父母經常爭吵令孩子惶惶不可終日,把孩子寄養在缺乏感情關注的環境中,孩子在幼兒園受到冷淡和歧視,家長的教養方法忽冷忽熱使孩子無所適從,家長的期望過高使孩子感到處處受挫,希望得到別人有的東西而得不到,新搬了家與原來的好朋友分開了,受了影視中恐怖情節的驚嚇,有的是不加注意而養成的壞習慣,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吃手。

因此可以說,吃手是一種“不滿症”和“焦慮症”,是孩子為了消除不滿和焦慮,消極地退到從前嬰兒時代的一種現象。

糾正孩子吃手的不良習慣,訓斥是不管用的。謾罵、喋喋不休地指責和體罰,只能給孩子增添新的不滿和焦慮,孩子不但改不了吃手的壞習慣,還會使孩子在成人不在場時吃手吃得更厲害。在手指上抹紅藥水、清涼油、辣椒面、纏繃帶等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指頭上去,所以也不是好辦法。

正確的做法是,成人認真找出原因,消除引起孩子不滿和焦慮的種種因素,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心和溫馨的環境,使孩子有安全感。同時要積極引導孩子參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和游戲,因為孩子在寂寞無聊時最易吃手。例如,可以讓孩子看圖書、玩積木,捏橡皮泥、跳繩;畫畫等等,讓他在愉快的活動中發現還有比吃手更有意思的事,這樣孩子吃手的不良習慣就會慢慢地得到糾正。
 
咬指一般都是無意識行為,是口欲期的一種延續,是緩解緊張、分散注意力的一種不良的習慣性做法。

怎樣戒除孩子咬指甲癖?(《家庭心理醫生》)
家庭生活中,有的兒童常常咬指甲,家長們往往為而訓斥孩子,甚至采取懲罰措施,然而,結果常常事與願違,孩子不但毫無悔改表現,反而越演越烈,令家長頭痛和安。其實,只要了解其發病原因,采取綜合措施,大多數孩子的咬指甲癖會得到很快矯正的。
兒童咬指甲癖主要與緊張和憂慮有關,發繁重的作業、復習迎考、看驚險的影視片以及患兒受到父母的責罵或懲罰等。有些兒童咬指甲行為常常發生在他們聚精會神地看電視、聽故事、找東西、做作業和想問題的時候。
孩子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在咬指甲時一般是無選擇性地咬十個指甲,被咬過的指甲常變得短而參差不齊。有些孩子當注意力被某種東西所吸引或在他們精神緊張時還會咬隨身的其它東西,如咬鉛筆和手帕等。由於反復地咬指甲。會損傷手指的指甲和皮膚,使指甲游離緣變得粗糙,指甲緣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發生甲溝炎、甲周疣、門牙緣的小裂痕、齒龈炎。
咬指甲癖是一種令人為難的、討厭的、甚至是痙的習慣,不僅受到來自社會、同學以及家庭的歧視,而且影響兒童心身健康發育。因此,兒童咬指甲癖並不是什麼小毛病,而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及時采取綜合措施,糾正兒童的行為偏離。
一般療法。兒童咬指甲癖是完全可以糾正的。首先,人微言輕家長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采取責罵或懲罰不但無益於疾病治療,反而有害,甚至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應定其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治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心理療法。主要采用行為限制和下面引導的方法。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年幼兒童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緊緊地抱住他的雙臂,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賞。還可通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下面引導則是,對孩子可講清道理,使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只要自己能正確對待,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要讓這些孩子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通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可以促進孩子心身健康的發育。
由於兒童咬指甲癖的治療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不但要求患兒增強信心,而且父母也要有耐心,采取父母的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鞏固治療的效果,只要能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就能達到戒除兒童咬指甲癖的這一行為偏離。吮指頭和咬指甲怪癖吮指頭和咬指甲是一種不良嗜好。心理學家認為,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證明了在14歲的兒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為的占55%。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症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但卻可能是妨礙人學習和工作的自卑感、敵對感、或個人內心的某種別的情緒狀態的表現。”大家知道,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凡接觸到嬰兒口唇的任何物體,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很常見。到2—3歲後,此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在嬰兒饑餓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有得到如吸吮母親乳頭般的滿足;在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吸吮指頭可以聊以自慰、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因而仍可能吸吮手指。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但是,若諸如饑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癖好,以致難以革除。至於咬指甲的病因,心理學家認為與吮手指頭一樣,一般發生在其情緒緊張或抑郁的時候,並往往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吮手指頭等症狀。有的人咬指甲行為是孩提時代對父母咬指甲行為的模仿,一般獲得了快感,逐漸形成了頑固性習慣。一位長相頗佳的少女,養成了吮大拇指的習慣。其表面雖然較活潑,但內心卻隱藏著許多憂慮。因為她的母親不僅喜歡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唠叨不停,她既希望女兒學芭蕾、又要她學民族舞蹈,更要她練鋼琴、讀英文。這位少女內心裡並不喜歡這些,而她母親卻非常熱衷於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其請名師。買這買那。每次女兒學芭蕾舞時,她就走在旁邊指點批評。練習時只要有一位學員的姿勢顯得優美,她就高聲喊

[1] [2] [3] 下一页

手足口病已打了4天吊瓶咋還不見好呢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