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東西發霉後會長紅毛正文

什麼東西發霉後會長紅毛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0;貴州雄精雕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年前曾興盛一時,到了清朝末年逐漸衰退。民國初年是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當時有作坊近十家,每家刻工六、七人。

  雄精雕刻工藝品種類繁多,有各種各樣的酒杯、花瓶以及飛禽走獸等小型動物,大型作品有“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麻姑上壽”、“八仙過海”、“如來佛”,等等。

 它以雄精為材料,經過藝術加工,雕刻成各種人物、動物、花鳥以及如意擺件、佩件、玩器等,形象栩栩如生,作品十分精美可愛。
  1913年,鄧樹軒老師傅雕刻的雄精酒杯、如意等作品,在貴州省實業展覽會上,獲得獎章;1921年,以雄精雕刻的十八學士像(五立方市寸),在意大利的羅馬賽會上榮獲獎章。


貴州苗族挑花

  貴州挑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挑花藝術不僅苗族喜愛,布依族、水族、侗族、仡佬族也同樣喜愛。每逢節日盛會、過年、走親、訪友,特別是“踢場”時,她們都要穿著自己親手挑成的花衣,互相比美。誰的花樣多,誰挑的精美好看,誰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贊。年輕姑娘們在初戀過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愛的衣物作為紀念品,贈給自己心人。不少苗族老年婦女至今還保存著幾十年前的花衣。

  貴州苗族的挑花藝術的圖案設計上,大多采取單獨模樣,二方連續形式和四方連續形式。單獨模樣在背衣、背扇、衣腳上最多。衣腳、衣袖、背扇腳四周是二方連續形式,衣袖也有四方連續形式構成的。在紋樣取材上,主要是苗族群眾在生產勞動中所熟悉的東西。如牛、羊、貓、狗、花.鳥、魚、蟲等;有帶吉祥意義的豬蹄叉、獅子、龍魚等形象;也有苗家日常所見的浮溧、茨藜、石榴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另外,還有一部分幾何圖形構成的圖案。在圖案色調上,主要有大紅、粉紅、黃、翠綠、藍、白等五種顏色。其中以大紅、白色為主調,其他顏色鑲邊。在表現手法上,有挑花、插花、豆花等區別。新花樣花是插花多,老古板花則是挑花、豆花多。素雅大方、色調艷麗、想象豐富。


  貴州織金石硯


  產與貴州織金。
  清朝光緒年間,藝人黃乾昌就在這裡開始雕刻。他根據青、紅石頭的大小形狀雕刻出了各種硯台。所雕的圖形生動活潑,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雕刻的取材多是花卉魚蟲,飛禽走蓋,山水人物等。

  織金石硯取料於當地。這種石頭質地堅硬,細密朗潤,花紋美觀。用於制作硯台,研墨細致均勻,不枯不澀,極善發墨,加上硯蓋石能抗熱耐寒,墨汁幾日不干涸。夏日研墨,隔日不生怪味;用來儲墨汁,久不揮發,不吸塵土;用來寫字,顯得更加生動有力,因而很受書畫家的稱贊。

  1913年,在貴州省工藝展覽,獲特級獎狀;1939年,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又獲金質獎章;1942年,在北京工藝展覽會上,再次得二級獎狀。


  黑糯

  產於惠水縣,又叫紫糯米,已有1000多年栽培歷史。相傳宋代有一位苗王首先發現,並引種黑糯米。為了紀念這位苗王,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當地人民都要做黑糯米粑以示祭祀。據《定番州志》記載,從宋代起歷代地方官都把黑糯米作為貢米進貢皇帝,黑糯米成為宮中餐桌上的珍品。黑糯米的蛋白質、賴氨酸、核黃素含量都比白糯米高得多,一般認為黑糯米有滋補作用。黑糯米做的糍粑、甜酒等歷來是當地少數民族逢年過節必備或待客送禮的食品。黑糯米習慣以糙米煮食,米飯紫黑色中透微紅,清香撲鼻。


  大方漆器


  產於貴州大方。
  大方漆器源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大方漆器開始只會利用牛馬皮脫胎,經過二十九道生產工序,制成煙葉盒,專供少數民族需用。到清朝初年,逐漸生產皇宮中用的鳳冠霞帔、頂子盒、朝珠和婦女用的花箱、蝴蝶針筒、針紅盒以及文具盒、茶葉瓶等。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生產從業藝人達500多人。

  將皮紙脫胎技術改為用棉麻布脫胎,顏色上也由過去的黑紅兩色改進為以部分顏料作色。由過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擴大到印漆、銀刻、金花、台花、薄科花、五彩霞花等,產品增至9大類400多個品種。特點:大方漆器技藝精湛,表面繪有金花、影花、龍鳳、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並書有古代名人詩詞歌賦,古雅莊重。它具有能保色、保味、防潮、防蛀、不傳熱、經久耐用的特點。

  黔桐

  桐油是貴州的土特名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人稱黔桐。油桐樹主要分布在氣候溫熱的銅仁、遵義地區,以及北盤江流域的黔西南一些縣。全省油桐林面積的26萬公頃,年產桐籽5000萬公斤以上,僅次於四川,居全國第二位。貴州種植油桐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開始人工栽培,並有手工作坊加工桐油。隨著桐油的生產發展,逐漸形成了許多集市。桐油現用來制造高級油漆、油墨、人造汽油等。


  貴州苗繡

  貴州苗族刺繡產於黔東南、黔南兩個民族自治州和安順、畢節、水城等地區的苗族聚居村寨,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苗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非常喜愛挑花、編織和刺繡。刺繡是她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每逢秋收過後農閒季節她們就開始繡花和挑花,通常反面繡花正面看,既不打樣,也不畫線,隨手繡來,花樣百出,栩栩如生。

  貴州苗族刺繡有羊繡、結繡、辮繡、打糅、牽紅繡、織花、抽紗等。花樣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幾何圖案,以果綠、翠綠為主體,用鮮艷的紅色調配,構圖簡練,美觀大方;二是自然形態圖案,色調以綠色為主,間配其他相稱顏色;三是繪畫形圖案,以山水、花草、龍魚等構圖,形象生動。

  苗繡是指中國苗族婦女的刺繡品。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技藝,以針法精巧,古秀文雅、色彩豐富而聞名省內外,花紋布置嚴密,色彩對比強烈,圖案花紋各種多樣。


  荔波涼席

  產於貴州荔波。
  荔波涼席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荔波縣的洞塘、九安、永康、堯所等鄉盛產綿竹,是編織涼席的優質原料。

  相傳很早以前,當地有一個叫姚煥奎的人,他上山砍柴,忘記了帶繩子,正在發愁無法捆柴的時候,看到對面山上有一片綿竹林,於是他去砍了一根綿竹,破成若干細蔑絲,扭成繩用以捆柴,這時他發現細篾絲柔軟如麻,堅韌不斷。從此,姚煥奎經常用綿竹捆柴或捆綁別的東西。後來,當地不少人知道了綿竹的這種用途,也去砍竹破篾扭繩使用。經過逐漸發展,人們又用它編織草鞋,竹籃等。

  荔波涼席利用竹青和竹簧的自然花紋和天然光澤精心編制而成,它最大特點是精致美觀,樸素大方,光滑柔軟,能夠折迭,便於隨身攜帶。


  香禾

  黔東南自治州黎平、從江、榕江等地特產香禾--稻中的珍品。香禾葉、莖、花、種子都有香味。揚花時節,一畝香禾十裡香。香禾品種很多,香味最濃郁、經濟價值較高的有白毛香禾、把塘香禾、紅毛香禾、大香禾等。香禾芒長穗大粒飽,一般產300公斤上下,粒谷粒黃、白、黑、紅色,不同品種顏色深淺不一。香禾耐瘠、耐陰、耐寒、抗銹,從江一縣,常年種植面積達400公頃。香禾飯香氣四溢,糯性,營養豐富。經分析,香禾蛋白質、賴氨酸、脂肪等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


不要聽一樓那個王大媽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回答。
那麼長的回答沒有一點回答到問題上。黃果樹周圍的特產是————波波糖!!!
 

上一页  [1] [2] 

貓打什麼疫苗比較安全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