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的榮華富貴。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范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恰在這時湯知縣請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還配有“銀鑲杯箸”。范進卻退前縮後不肯入席。湯知縣不解其故,經張靜齋點拔,“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但范進仍不進餐,再換上一雙白色竹筷,“居喪盡禮”的范單人才用之在燕窩裡撿了個大蝦圓子送進嘴裡。原來,在這個裝腔作勢的守孝單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於是否大吃葷腥有礙“孝道”反倒是無關緊要的。通過這段不動聲色“換箸進食”的描寫,小說作者以辛辣的筆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滿口“詩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實都是蠅營狗苟的偽君子。諸如此類在文學作品中亦多見不怪。一把筷子(即拾雙筷子捆扎在一起)難以折斷,而一雙筷子則易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喻為一把筷子即是一個集體,而單只筷子便顯得形單影吊,難以支撐大廈。團結便是力量,集體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古往今來,有關筷子的趣聞逸事甚多。相傳,西漢有位巨無霸者,是位勇猛武將,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習慣,就是每日進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鐵筷,以顯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據說: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別的,正是一雙兩尺長的鐵筷,人稱“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為輕功和硬功,輕功的功夫能挾住飛翔的蚊蟲,他可以挾了又放,放了又挾,不傷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敵人於死地。“擊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諸記聞》卷入中記載的一則佳話。南朝劉宋時的柳恽一次賦詩,正在醞釀之時,用筆敲琴,門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韻使柳恽大為驚訝,於是“制為雅音”。事實上,借筷子為樂器的例子在文藝舞台上屢見不鮮。清音是流行於四川的曲藝品種之一,系清乾隆年間從民間小調發展而成,多由一個人表演,演員左手打板,右手便是執竹筷敲打竹板進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裡、筷子又被作為舞蹈表演的道具。這種舞蹈歷史悠久,流行於內蒙古地區,起初多為男子獨舞,解放後發展成為男女群舞。表演時,舞蹈者左右手各執一束紅漆筷,伴隨著樂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腳等部位,並時而擊地,時而互擊,時而旋轉,時而跪蹲,兩肩和腰隨之相應扭動,邊打邊舞,動作剛勁,節奏強烈,場面感人,具有濃厚的草原氣息,是牧民歡樂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風靡全國,為人們喜聞樂見。民間還有用筷了敲擊碟子的舞蹈,碟聲悅耳,舞姿優美,別有韻味。在雜技節目中,亦有借用筷子為表演道具的。在傳統的戲曲舞台上,也能覓其蹤影。目連戲是一種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種因素的大型娛樂活動,《劉氏出嫁》是蜀人“搬目連”所必不可少的開場戲,戲中新娘上轎時,就要撒24雙筷子並唱“撒筷歌”。此乃民間借筷子討口彩以祈求“快生貴子”的文化心理在戲曲中的藝術再現。在東北新婚洞房花燭之夜,有人就從窗外扔進一把筷子的習俗,為的是討個“快生貴子”的口彩。雲南阿昌族娶親接新娘時,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飯用的“筷子”,必須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長的細荊竹特制,梢子上還帶著一簇簇綠葉,並拴上鮮花之類的東西。當新郎拿起這雙“筷子”時,手常常抖得很厲害,有時還要用肩膀扛起來。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類的東西,不是細得夾不起,或是滑得夾不住,或是軟得一碰就碎。這頓飯常常把那些身強力壯,神氣十足新郎吃得滿頭大汗,給他一個下馬威,讓他今後對妻子要體貼一點!
我國古時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與“箸”都是竹字頭就是明證。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帝王和貴族們,為了炫耀其地位及財富,又采用金、銀、玉、象牙等名貴材料制成筷子,作為自己富貴的標志。現今的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還可以見到這些筷子。筷子跟繪畫、雕刻聯姻,經藝人之手巧妙點化,又可制成高級精美而魅力獨具的工藝品。小小筷子,方圓有致,式樣精巧、或烙畫、或镂刻,讓人觀賞把玩,愛不釋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淺刻仕女,花鳥或風景,飾以彩繪,華貴艷麗,桂林的烙畫筷,烙印象鼻山,蘆笛巖,獨秀峰等景,白綠相間,清麗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種就更多了,上海豫國商場有家筷子商店,經營的品種達七十多種,而且造型也美,工藝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寧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廣東的鳥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燙花筷、山東濰坊的嵌銀絲硬木筷、蘇州白木筷和雲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國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現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銅、象牙、玉石等為原料,結合景泰蘭、雕刻、鑲嵌等工藝的高檔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還烤印有各種圖案或名家詩句,有的還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為精致。明清時代,各種筷箸已由單純的餐具發展為精美的工藝品。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清代,在雲南武定縣出了個烙畫筷子的名藝人武恬,他能在長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畫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凌煙閣功臣圖》、《瀛州十八學士圖》,所繪人物須眉衣飾,栩栩如生,其技藝號稱天下無雙,出自他親手制作的工藝筷亦是身價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馳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奪得優勝獎章。此筷創制於明末清初,以節長壁厚之楠竹為原料,經煮沸、制坯、露曬、打磨等多道工藝再精雕細刻而成。所刻獅頭竹筷、有單獅、雙獅、踏寶獅、子母獅等八十多個品種。據說,制作一雙傳統獅頭簧筷,單是兩個獅頭,有時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細,技藝之精,委實令人歎服!這筷畫、筷雕,構成了中國工藝美術殿堂中獨具民間特色的一員。
除此以外,筷子跟傳統書法藝術也有很深的緣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飯與筷子》一文裡,談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國人的筷子之異同時曾指出:“刀叉與筷子也不好說在文化上有什麼高下,總之因有這異同,用筷與用筆才有密切的關系,正如拿鋼筆的手勢出於拿刀叉一樣。朝鮮、日本、越南、緬甸、新加坡各國之能寫漢字,固然由於過去漢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於吃飯拿筷子的習慣,使得他們容易拿筆,我想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執刀叉而拿鋼筆,國人由用筷子而執毛筆,知堂老人這番立足發生學的推論,倒是饒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蘭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筆,練就一手他自稱“野孤禅”的“雙筷書法”,名聲傳出,求字者紛紛上門。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報》上還介紹了一位練竹筷書法甚有成就的部隊文書。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今天人們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種多樣。除去過去竹制的、木制的、鐵制的、銅制的、象牙制的以外,還有塑料的、不銹鋼的、鋁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多種書體的。當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於人們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筷子。它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當您走進筷子商店時,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覽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使人眼花缭亂。因而有人由此認為,中國人之所以聰明,皆屬筷子的功勞。此話雖有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時至今日,這種簡便輕巧的餐具非但未成為古董進入歷史博物館,反而因科學家賦予了它新的意義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國人在使用筷子時是有講究的,一般在就餐時,一忌敲筷,也就是說,不能隨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盞杯,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擲筷,即發放筷子時,要雙手理順,將筷子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面前,不能隨手亂擲;三忌叉筷,也就是說筷子不能交叉擺放,要將一雙雙筷子頭尾有序整齊地擺放著;四忌插筷,即不能將筷子插在飯碗的飯申或萊盤子的萊上,依據民間習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揮筷,即不能在菜盤裡上下左右亂翻尋,如同雞啄米一樣,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說在吃飯時不能拿著筷子當刀具,在餐桌上亂舞,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擱筷,即在民間的木帆船上吃飯時,食畢,不能將筷子擱在碗上,這樣就意味著船要擱淺了,這是船家之大忌!
中國的筷子何時傳入海外,雖然尚無確考,但它遠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種膚色人種喜愛的歷史事實,實在也是一樁頗為微妙的話題。如今,不僅亞洲的大多數國家使用筷子,連西方那些傳統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當普遍地生產和使用著筷子。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西濱城。有一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廠,因而被譽為“筷子城”,一年的銷售額高達l400萬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實用功能外,還被作為藝術品廣泛收藏。滬上筷子收藏家蘭翔先生所收藏的各類名筷,不下千雙,內中有一雙唐代鎏金銀箸,上方下圓,銀皮鑲包木胎,長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處,有3厘米環形鎏金紋飾,經千年歲月的洗禮,金色依稀可辨。現在箸身雖已斑駁,但仍掩蓋不住精美豪華原貌。印度尼西亞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達900雙之多,其中最名貴的一雙,據說是我國明代一位皇妃使用過的金筷。目前,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筷子的聲譽也在悄悄地增長。筷子,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有時還會有特別的紀念意義。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款待。尼克松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在職總統,第一次在中國政府舉行的宴會上使用了中國的餐其一一筷子。宴會剛結束,一位加拿大《多倫多環球郵報》駐北京記者伯恩斯,順手就把尼克松用過的那雙筷子拿去,在場的賓客當即對這位記者風趣的舉動的報以熱烈掌聲。消息傳出後,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價收買這雙筷子,伯恩斯怎麼也不肯割愛,據說後來竟要價到5000美元。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也有一則關於筷子的花絮。英國皇家電視台在報導女王訪華的特別節目中,最使英國人感興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國國宴上純熟使用筷子進膳的特寫鏡頭:一家報紙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題示:國宴服務員正在為女王准備的一雙筷子;另一家報紙則以用筷子夾龍眼為題。報導女王出席國宴盛況。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在前幾年攝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別設計了一個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鉛制的筷子進食的鏡頭,據說,因此而使這種鉛筷很快成了市場上的時髦產品,每雙售價達40美元。筷子,是炎黃子孫引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來訪問的聯邦德國著名電影明星科爾賓小姐說的那樣一一“我會用中國的筷子進餐,等於半個中國人。”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都以筷子為餐具。筷子,這種輕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將它引進日本後,1300余年來,筷子文化的軟硬體都有不少的變化。“箸”這個戰國時代便和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古字,至今仍通用於日文中。談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談談進餐前後的獨特表達方式,日本人在動用筷子前必先說聲‘‘領受了”,餐後放下筷子則說“蒙賜盛馔”,這些充滿宗教感情的話語,實為感謝我們從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賜。
日本箸的材質,設計極為考究,乎日常見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銅、鋁合金、合成樹脂等造成的箸;遇有節慶喜事便使用稱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則意味著延年益壽。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紀之間,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國筷子的國家,日本人至今還保持著中國筷子古稱“箸”。日本深受我國隋唐典章制度的影響,在宮庭和貴族們的宴會上,使用金屬筷吃中國式的飯菜,以示尊貴。日本人非常重視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東京有一所筷子學校,專們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學員受訓時間為三個月。日本醫學專家認為,兒童使用筷子還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世界上消費筷子最多的國家是日本,據日本稅務局公布的統計數字,每年全國共消費筷子七十多億雙,發展至現代,愈來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還將這種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視為弘揚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標志。據說有位叫本田總一郎的學者,為感謝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為人們效勞,建議將每年的8月4日定為“筷子節”。這位學者的倡議,立即得到人們的熱烈響應。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衛日本的節日之會’’分別在東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瀉縣三條市的八幡神社舉辦了供奉筷子的儀式。這一天,人們載歌載舞地慶祝這一莊嚴神聖的節日。從此,日本有了個“筷子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以感謝筷子一日三餐地為他們服務。農村在播種、插秧、收獲、生日或婚嫁的喜慶的筵席上。都的要換上新筷子,以表愉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