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晚上耳朵裡面流出水是怎麼了正文

晚上耳朵裡面流出水是怎麼了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晚上耳朵裡面流出水是怎麼了
 
有的媽媽發現,即使不是因為洗澡時進了水,寶寶的耳朵也有液體流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寶寶的耳道有液體積聚或流出,醫生稱之為“耳溢液”。常見情況是因為寶寶的耳朵裡有……

1、外耳道耳垢(又叫油耳、耵聍)

外耳道皮膚也有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油脂,呈淡黃色粘稠的液體干後呈黃色蠟樣屑片,一層薄的油脂叫耵聍。有時,油脂呈半固體狀態,形成團狀阻塞在外耳道,媽媽可能會以為這是膿液,但其實是耳屎栓塞。耳屎栓塞的危害在於干結或黏糊狀耵聍堵在耳道,會影響寶寶的聽力。

媽媽注意:有的媽媽自己很享受挖耳朵的感覺,一旦看見寶寶耳朵裡有些分泌物,自然而然就想用牙簽或耳挖幫寶寶挖一挖。這個習慣其實很不好,因為很多寶寶還沒學會合作,或者是挖耳過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擊(如旁人不小心經過碰了媽媽的手,旁邊的物件忽然倒下碰著寶寶或媽媽),萬一不小心挖疼痛,寶寶一亂動,就可能導致挖穿鼓膜,出現耳聾。

有時,耵聍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外耳道發炎,最後形成膿腫。媽媽應帶孩子去醫院看五官科,先用藥水滴外耳,待耳屎軟後由醫生在耳鏡直視下取出耵聍團塊。

媽媽口述:女兒四歲那年,我和她爸爸談論起女兒好像不大睬人,她爸爸忽然想起,說會不會是因為女兒聽力不好。結果醫生檢查真發現問題了,女兒耳道深處居然堵了一大堆硬硬的耵聍,倒也倒不出,挖也挖不動。醫生滴入藥水讓它先軟化,幾天後,醫生把軟化的物質牽引出來。那天,女兒側著耳朵對著一個盤子,裡面流出很多脂肪一樣黃黃的東西。可憐她這幾年就這麼堵著,還老被我們當作“漫不經心”。

——上海莰莰媽媽

2、外耳道

這是寶寶在夏季的常見病。外耳道與其他地方皮膚一樣有毛囊,當細菌侵入外耳道毛囊時,就會引起外耳道。媽媽如果給寶寶挖耳朵時,或者寶寶洗澡、游泳時,細菌可能會乘機而入。

媽媽注意:寶寶洗澡或游泳後要把外耳道擦干。

當寶寶患外耳道時,常常伴有發熱,小寶寶容易哭吵,大一些的寶寶會訴說耳痛,會不願意讓大人摸看患側耳朵,且不願意向患側睡覺,怕受壓而痛。這時寶寶的外耳道能有單個或多個小腫,破潰後會流膿,媽媽應帶寶寶去看五官科醫生。

3、耳朵濕疹

很多小寶寶都有患嬰兒濕疹的經歷,但有個別寶寶除了面頰部、頭部有皮膚紅斑、丘疹、小水疱、糜爛、結痂等損害,他們的耳朵和耳道等處也有相似的濕疹,有時看上去有一些液體流出來。嚴重時,寶寶的外耳道和耳朵周圍都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更甚者有耳鳴,聽力也會受影響。

媽媽注意:患這種過敏性皮膚疾病的寶寶,往往會因為奇癢、有燒灼感而哭鬧、睡不好、吃不香。媽媽應帶寶寶及時就診,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不要讓寶寶抓破皮膚而導致感染。

媽媽口述:“倩倩對我的母乳過敏,可我們剛開始並沒發覺那是她長濕疹的原因。有段日子看著她耳朵裡開始長濕疹,我心裡特別擔心。”——蘇州王玲

4、化膿性中耳炎

寶寶容易傷風感冒,而他的耳朵通咽部的耳咽管短而寬,呈水平狀。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很容易通過耳咽管和耳道侵入中耳引起炎症。小寶寶吐奶汁,也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洗澡時骯髒的水流入耳道內,也能引起中耳炎。

患中耳炎的寶寶有發燒、耳痛、哭鬧,不肯吃東西等現象。待膿液積到一定程度穿破耳膜,膿液向外耳道流出,有臭味,聽力也會減退。媽媽一定要及早發現,帶寶寶進行治療。如果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細菌耐藥,此病可反復發作變成慢性中耳炎。

媽媽注意:

a、避免小兒呼吸道經常感染,一旦得病應及時就醫。

b、保持寶寶口腔、鼻咽部清潔衛生。

c、給小寶寶喂奶時要抱起喂,防止溢奶後奶汁進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給寶寶洗頭、洗澡時,千萬不要讓水流到寶寶耳朵裡。

e、媽媽平時要經常檢查寶寶的耳道是否有東西堵住,或液體流出,發現了要及時就醫。
 

有一種很像奶牛的小狗叫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